序言:区域视野下的城市史研究

序言:区域视野下的城市史研究

戴一峰

城市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进展甚速。近20余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学者,已先后完成了一批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但至今在区域城市史的研究上仍然还较薄弱,许多地区的城市群尚未进入学术界的视野,比如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福建城市群即是一例。有感于此,2001年林星进入厦门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便选择福建区域城市作为其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本书即是她完成于2004年博士论文的修订本。它以福建区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该区域的两个中心城市,对近代福建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路径、特点等均作了多方位的详尽论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新作。

史料丰富、视野开阔是本书的突出特点。本书充分利用海关档案资料、日本在华领事报告、中外人士调查报告,以及方志、报刊、人物游记等诸多中外文资料,使研究工作建立在较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也使作者得以将研究触角伸延到福建城市肌体的各个部位。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福建城市形成、发展的纵向考察。作者从福建生态环境与早期城市演化入手,开始其关于福建城市长时段发展的历史建构。其重点自然落在晚清福建开埠通商后一百余年的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历程。下篇则是对福建城市的横向考察。作者的探索涉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城乡间的互动关系、城市人口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文化教育的发展、城市社会风俗的演化等诸多领域。基于对近代福建区域城市,尤其是两个中心城市——福州与厦门的多方位考察,作者详细讨论了近代福建城市发展动力的多元特征,以及由此衍生的城市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并运用现代化理论剖析了近代福建城市的发展路径和特征,深入分析在城市发展转型期,传统与现代两种因素互动的复杂景观,进而质疑单一的、片面的、直线的历史发展观和机械的、僵化的传统与现代对立观,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亮点。

与单体城市史的研究不同,区域城市史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定空间内一组性质、类型、规模各异,但相互密切联结的城市,即一个城市集合体,我们称之为城市群,是故,区域城市史研究应当具有总体史观的基本特征,具有表征区域研究特色的空间史观,应当在区域视野下对该区域城市群体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探索:前者侧重于探究在这一特定空间人文、自然环境的双重制约下,城市群体孕育、演化的历史进程,各个发展阶段该区域的城市化程度及其基本特征,以及城市群各要素的阶段性演进;后者则侧重于探讨这一城市群体空间网络的结构与功能,该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透过城市网络的往返流动,及其运行机制和生成的效应等等,由此凸显该区域城市体系的区域特征。本书初步对此作了一些探索,颇见创意。唯受资料所限,尚留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开掘、拓展的空间。

从城市孕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看,任何一个特定区域的城市都经历了从零星散布的单体城市到形成城市集合、城市体系的演化历程。城市史的研究似乎沿着同样的逻辑演进。20世纪80年代,我国近代城市史从单体城市史研究起步,其后逐渐进入对区域城市史的关注。90年代初,部分学者就我国区域城市史研究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探索,并有一些相关论著问世,但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证考察上都尚显薄弱,有待深化。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证之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单体城市研究与区域城市研究的内在关联:任何一个特定区域城市群中单体城市的研究,只有放置于该区域城市体系中,方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解读;而单体城市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又势必为区域城市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望本书的推出,有助于推动区域城市史研究的发展。

是为序。

2009年1月于厦门大学敬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