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3世纪初由西晋时期的医学家王叔和所著,本于《内经》,辅集扁鹊、华佗、张仲景以及古代有关诊法的主要文献,汇归众说,加以阐发,在医学著述中是独具一格的。自五代高阳生《脉诀》出,医家畏《脉经》之高深,喜《脉诀》之简易,致隐而不显,又因清代喻嘉言谓其《脉经》于“汇脉之中,间一汇证,不赅不贯”。孙鼎宜亦附和喻氏之说,又引徐大椿对脉法之诽议,加以不同的看法,故对《脉经》之评价瑕瑜参半,传习以来一直有所争议。惟沈礼意在重刻《脉经》序中提出:“读《水经》知禹贡水道之端委,读《脉经》知《内经》脉法之精微。”迨至侯官朱锡穀、金山钱熙祚、嘉定黄img2、池阳周学海等对王氏《脉经》互相校雠而刊之,本书始广为流传。

《脉经》著作时代去古未远,古经善本未尽湮没,王氏自有所本,并非虚构,间有独抒己见,类比《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不同,并补其不足。

王氏编《脉经》10卷,共97篇,条例详明,汇归指下,后世医家论脉证者均宗之。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除引《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举凡脉之形状与部位,凭脉辨证,列三部病候虚实死生,四时脏腑百病死生脉法,并奇经病候、五积病脉候等均详加论述,末附手检图21部。

本书所列脉形状指下秘诀,说明诊脉部位和24脉的辨认方法。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并以男女妇孺顺逆,突出形态与性情,描述了自然生理的反应,强调按阴阳以察病,凭脉象和症状而定表里寒热虚实,注意了四时气候对疾病的影响,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妇女胎、产、经、带,小儿杂病等,均围绕脉学来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法则。

我们认为王氏《脉经》,不仅收集历代脉学,而且又结合他自己的临证经验,系统地整理和充实了新的内容,是承先启后的代表作,隋唐二志皆有著录,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历代战乱频仍,版本难免有所散佚。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保持本来面貌,至于有些还不易理解的内容,有待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逐步研究加以解决。

《脉经》的问世,奠定了后世脉学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效唐制,当然,也毫不例外。该书著成之后,传入我国西南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中医脉学在我国西藏地区的广泛流传,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等诸多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颇有意义的影响。

随着《脉经》的广泛流传,王叔和的名字也一并蜚声中外,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不只限于脉学,在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方面,其贡献也同样显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非常值得后世称赞和效仿的。如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教科书。但由于战乱,该书问世后不久便在兵火中散佚。王叔和十分推崇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该书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四处搜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了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日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恢弘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

《脉经》的成就和学术价值,很早就被人们所确认。后世的脉学著作,可以说都是在《脉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有圣贤撰述成书,如今,我们在效法圣贤的基础上,编写了《脉经白话图解》一书,语言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文理方面力求精益求精,并配以较多的插图,以帮助读者易于理解。还配有光盘,因受本书篇幅所限,个别经文只附原文,具体白话内容可从光盘上查找。我们希望通过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让读者朋友能够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古代医学经典著作的精华,以备不时之需,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诸多脉学著作,领悟了许多学术真谛和独到的经验,受益匪浅,谨此致谢。由于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祈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浙江省江山市幸来特色医学研究所所长、理事长 周幸来  

2012年春月于凤林杏春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