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第三节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脉经原文】

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伤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兵烟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病消渴,自已。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讬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肺气衰者,即为泣出。肝气衰者,魂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喜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发烦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肾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苦渴涎出,是蚘咬也。以手聚而坚,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蚘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腹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心病者,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剃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岐伯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为帝王,精神之所含,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img89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也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焉。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对曰:其外经腑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

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谵谵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荡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白话图解】

病人若心气虚,就会悲伤不已;心气实,则大笑不止。心气虚,就会梦见救火、伤物,如果心气虚又恰恰碰到心火旺盛的时节,就会梦见有东西被烧炙。心气旺盛,会梦见喜笑和可怕的东西。邪气侵犯心部,会梦见兵甲和烟火。

病在心,病人在午时精神清爽,子时加重,寅时安静。

心部先出现病变,见心痛。如循着相克的次序传变,一日传变到肺部,会出现气喘和咳嗽;三日传变到肝部,出现胁痛胀满。五日传变到脾部,出现痞满闭塞不通,身体疼痛,四肢沉重。如果三日病势未有好转,就会死去。在冬天多死于子时,夏天多死于午时。

心脉搏指又硬又长,症见舌卷曲,无法言语。心脉软而又散,病见消渴症状。由于心脉软散,心火不炽,所以消渴又会自愈。心脉沉按又小又紧,浮按没有急疾的脉象,见心下有气结聚而疼痛,东西吃不下,爱吞口水和吐痰饮,手足常热,心领胸满,善忘,心情不畅,爱叹息的症状,这是因为心里忧虑所致。

心脉来急疾而坚强,诊断为有气积聚在中脘,常由伤食所致,这种病称为心痹。得自外邪又兼思虑过度,使心气内虚,致外邪乘虚而入。

心脉急,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当有结聚出现。因为心属阳脏,和小肠互为表里,小肠在少腹部,所以心疝病患者,少腹部当有结聚出现。

邪气使病人悲伤哭泣和心神不安,此乃气血虚少的缘故。因为气血虚少是属于心的疾病。由于心气虚,病人常常引发恐怖情绪,闭目欲睡,梦往远方,这是心气虚少、心神失守、精神不安的缘故。阴气衰,就称为癫疾;阳气衰,就为狂病。五脏中,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心藏神,所以五脏为魂魄所在和精神所依附的地方。因此,心神失守则飞越,五脏空虚,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心神反为鬼邪所制,表现脉短而微。脏气虚弱则魂魄不安。魂属肝,魄属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若肺气衰则涕泣出。肝气衰则魂不安,肝在志为怒,故善怒,其声表现为呼。

心经感受风邪的侵袭,病人翕翕发热,无法起床,心中饥而欲食,食后随即吐出。

心经感受寒邪的侵袭,病人心里如吃大蒜般样难受、难过,病剧的时候,心痛透到背部,背痛透到心部,似里面有虫啃着一样。如果病人脉浮,不因服药而自己会吐的,病就会缓解。

愁忧思虑会伤心,心伤则神失所守,遇事常为惊恐,记忆衰退,易发怒。心受损伤的病人,稍有劳倦,即见头面发赤,下肢沉重,心中疼痛透到背部,自觉烦热,以手按之其脐有跳动感,脉见弦,这是心脏损伤的缘故。

心胀病,症见心中烦闷,呼吸气短,睡卧不安。

病人患有心水病,身体会感到沉重,呼吸短促,睡卧不安,心烦而躁,阴部肿大。肾水乘心,会见小便不利。

真心痛症,手足冷到肘节,疼痛剧烈,早晨发作,到夜晚死; 夜晚发作,到翌晨死。

心腹部疼痛,胸中烦乱不宁,心下好像聚结肿气,往来上下走动,痛有起伏,心腹中热,口渴流涎,是蛔虫上行骚扰的缘故。用手掐聚痛部,紧紧夹住,不使移动,用粗针刺入,留针至一定时间,时至蛔虫无法动时才将针拔出。肠中有蛔虫骚扰,皆不适宜用细针刺治。

心积病,称为伏梁,起于脐上,向上到心部,大如手臂,很久不痊愈,使病人心烦而痛,这种病是从秋季庚辛日子得的,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肾病传心,心又当传肺,肺金在秋天正值当旺之际,肺金旺是不受邪传的,心复将邪还归到肾,而肾不肯接受,因而留结为积病,所以知道伏梁病是在秋天得来的。

心病,症见面色赤,心痛短气,掌心烦热,有时啼哭,嬉笑,骂人或冷言冷语,时而悲伤忧虑。面赤,发热,脉搏有力,既大且数,其病可以治愈。春天应当针刺中冲穴,夏天针刺劳宫穴,六月针刺大陵穴,皆用补法;秋天针刺间使穴,冬天针刺曲泽穴,皆用泻法。又当灸巨阙穴50壮,背部第五椎下神道穴100壮。

病人患有心病,症见胸内疼痛,胁部闷满,两胁下痛,胸背和肩胛痛,两臂内侧痛。如果是虚证,则胸腹部胀大,胁下与腰背相牵引疼痛。取它的相关经脉,即手少阴心经和与它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循经取穴,并在舌下廉泉穴针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针刺郄中穴出血。

邪气在心,则患心痛病,容易产生悲伤,常目眩仆倒。治疗时,应根据病的有余与不足,取腧穴以调和虚实。

img90

心病取穴图

黄帝说:为什么惟独手少阴经脉无腧穴呢?岐伯回答说:手少阴是心脉。心主宰着五脏六腑。好比一君主,是藏精神的所在,其脏器坚固,则不易受邪气侵犯。如果受邪气侵犯则心伤,心伤可致神气离散,神气离散,人即死亡。所以诸邪气侵犯心脏,实际皆在心包络。包络,即心主外卫的脉络,代心受邪,所以手少阴没有腧穴。黄帝问:如果照这样的说法,那么心就不会受病吗?岐伯回答说:疾病发生在脏器之外的经脉和在表之腑,本脏不受邪,故治疗时,独取手少阴的掌后侧锐骨末端的神门穴。

img91

手少阴心经图

心主的脉,自胸中而起,出属心包络,下过横膈膜,顺序联络三焦。它的支脉,由胸部到胁部再行到腋部3寸,上行到腋窝,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两经的中间,走入肘中,下行到前臂的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直达指尖。又一支脉由掌中沿着无名指直达指尖。本经受邪发病,症见手心热,肘臂拘挛,腋部肿,甚则胸胁胀满,心中跳动不宁,面赤,目黄,喜笑不止。如果因心经传变所生的病,就会出现心内烦,心部痛,掌中热的症状。如果手心主经络实,则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如果虚,则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手心主厥阴经的别络,称为内关穴,在腕后内侧2寸处,从两筋中间出来,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邪气实,则心痛;正气虚则烦心。针刺治疗,取腕上内侧两筋之间2寸处。

心病,症见烦闷,少气,大热,热气上冲心部,呕吐,咳嗽,气逆,言语发狂,汗出如水珠,身体冰冷,这种病,脉搏应当浮,现在反而沉软而滑。面色应当赤,现反黑,这是水克火的缘故,是大为反常的逆证,属不治的死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