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经原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喉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发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项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多入,则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而恶寒,数则为痛,振而寒慄,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满汗流,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甚坚,小便血出。
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力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气实为孤阳,当小便难,胞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虚烦不眠,血薄内消,而成暴液,医以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
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坚,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徹,因转属阳明,欲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病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
本虚,攻其热,必哕。
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而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
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之,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则战慄,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胎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必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
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噪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失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下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以导。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白话图解】
病人脉濡而弱,主要仅在关部,沉取是弱,浮取是濡,寸部反见微脉,尺部反见涩脉的。寸部脉微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尺部脉涩,是营血亏虚的表现。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脉是阴血亏损,无法与阳气相接,故手足厥,而且形寒怕冷,阳气衰则不可施以下法,若误用攻下法就会导致心下痞硬。
动气在脐的右边,不可施以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法,则内伤津液,而引起咽喉和鼻中干燥、头眩晕、心跳等见症。
动气在脐的左边,勿施以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法,会引起腹中拘挛急迫,饮食不下,动气反而更加严重,虽然身上有热,仍喜欢蜷曲而卧。
动气在脐的上面,不可施以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法,则掌心烦热,身上外表发冷,却有热汗自漏泄而出,还想大量喝水。
动气在脐的下面,不可施以攻下法,如误用攻下法,会引起腹中胀满,如骤然站立,即感觉头晕,食不消化,而下利清谷,并感觉心下痞塞坚硬。
咽喉闭塞的病人,不可施以攻下法,如误用攻下法,会引起头轻脚重,水浆无法下咽,卧则喜欢蜷缩,身体拘急疼痛,一日腹泻十几次。
凡是表有实邪,不可施以攻下法,如误用攻下法,则外发微热,脉按不到而手足厥冷,脐部发热。
凡是属虚的病证,攻下法皆不适宜,如果误用攻下法,会引起口渴。如口渴而想饮水的,是痊愈的征兆;渴而厌恶饮水的,是病情更趋严重的征象。
病人脉濡而弱,主要仅在关部,沉取是弱,浮取是濡,而寸部见弦脉,尺部反见微脉。弦脉说明肝阳上逆,而致头目眩晕,微为肾气下寒,而阴邪自盛,此乃上实下虚的表现,所以病人欲得温暖。总之,微脉、弦脉是属正气虚,正气虚,则不可攻下。脉象微是阴寒盛的,症状表现为咳嗽,咳嗽则吐出涎沫。如误用攻下法,咳嗽虽然停止,却引起下利不止,胸中似有虫咬般疼痛,食粥后随即吐出,小便不利,两胁部感到拘急,气喘,呼吸困难,颈与背部牵引不舒,臂部失去知觉,病虽虚寒已极,而反汗出,身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清,言语不休,若反大量饮食,即为除中病的证候,口虽想说话,而舌却失去正常向前活动的本能。
病人脉濡而弱,主要仅在关部,沉取是弱,浮取是濡,寸部反见浮脉,尺部反见数脉。浮脉是阳虚,数脉是血少,浮既然属虚,数就是主热。浮是虚,就会引起自汗出而怕冷。数主痛,会引起振战寒慄。如果关部见微弱的脉,则胸部以下感到拘急,气喘,胸满,汗自流,呼吸困难。呼吸时,胁部感到疼痛,身体振战,又感到寒冷,似疟疾一样的症状。若医者误用攻下法,便会引起脉搏急数,发热,发狂,到处奔走,出现幻觉,好像遇见鬼神一样,心下痞硬,小便淋沥不爽,小腹硬满,或尿血。
病人脉濡而紧,濡主阳气微,紧主营血寒,阳气衰微故引起卫气受风,发热而怕冷。营血为寒所伤,则胃中虚冷,稍有呕吐,心烦。医生认为是肌表大热,用解肌发汗,以致汗出亡阳,里虚而烦躁不安,心中觉得痞硬不舒,此乃表里都虚竭的表现,骤然站立,即感头眩,虚热浮于皮肤,心里不乐,睡不好觉,医生不知其胃气虚冷和寒气在关元穴,未能使用正确的治疗技术,反用冷水浇灌在病人的身上,外热虽然随之而退,却恶寒战,再用厚被盖上,又引起汗出头晕,筋肉跳动,小便微觉不畅。里寒是由于水灌而引起,致下利清谷不止,上呕吐出异味,下直肠脱出,颠倒不得安宁,手足微有逆冷,身上寒冷而内心烦躁,若治疗不及时,虽然以后抢救,又怎么挽救得了其损失呢?
病人脉浮大,浮乃气实,大乃血虚。血虚为无阴气,实为孤阳,应当见小便短涩而胞中空虚。现反见小便通利而大汗出,这样就应当卫气虚微,而反见卫实现象,大量津液外泄,酿成荣血竭尽,故虚烦不眠,血少,内脏津液消耗,如受火热所煎熬,这时医生若再误用攻下药攻其胃,使虚上加虚,虚阳无所依附,离脱去的时间不远,会引起下污泥样肠垢而趋向死亡的恶果。
趺阳脉迟而缓,此乃胃气正常的现象。假如趺阳脉浮而数,浮乃胃气受伤,数乃脾气被扰,这不是本来的病状,是医生误用泻下药所引起的。
荣卫之气内虚,数脉变微,但只现浮脉,必然导致病人大便坚硬,发出嗳气就觉爽适。这究竟如何解释呢?脾脉本来是缓象,现脉数主热扰动脾气,数脉很快变微,所以知道脾弱而无法运化,故大便变硬,嗳气后始觉爽适。现在脾象反浮而数变微,此乃由于邪气独留于胃,胃中饥饿,是邪热消谷,同时还会出现潮热口渴等症状。总之,数脉当迟缓下未,脉象和未病之前与病退之后的度数一样正常,病者知饥能食那是病势向愈,如果不时出现数脉,就会引生恶疮。
脉数的病人,数象一直很久不止,如果出现脉歇止,说明邪气结滞,正气无法恢复而闭结在脏,邪气反浮动在外面,与皮毛部相应。脉数是不可用泻下法的,如果误用,会引起心烦而下利不止的症状。
少阴病脉微,不可施以发汗法,此乃阳气虚的缘故。如果阳气已虚,再出现尺部弱涩,说明阴气亦虚,不但发汗法不适用,下法也同样不适用。
脉象浮大,治疗时,宜用汗法,医生反用攻下,这是严重的误治。
脉浮而大,心下部反而硬满,如有热病在内脏,治疗时要注意,不要用发汗剂,在腑的就不要使小便次数频多,如小便次数增多,大便就会硬结,汗多则热邪随汗出而病愈,若汗过少,则热邪不得外泄,热灼津伤便结,可酌用下法。如果见到迟脉,尚不能攻下。
太阳与阳明同时生病,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假如汗出不透,则邪热可以由太阳转到阳明,此时应该见病人续自汗出,而不再恶寒。如果太阳证仍然存在,不可用攻下的方法,若误用攻下法,就是错误的治法。
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可施以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法,就会导致死亡。
太阳与阳明合病,症见气喘而胸部满胀的,不可施以攻下法。
太阳病未解,又并发了少阳病,出现胃脘部痞硬,颈项部强直,而头目昏眩等症时,切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一般四肢厥冷的病人,不可用攻下法,身体虚弱,同样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病人要想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太阳病,表证未解除时,不可施以攻下的方法,如果误用攻下法,就是错误的治法。
病发为阳证,误用下法,热邪内陷就会成为结胸。病发为阴证,误用下法,就会成为痞证。
脉象浮而紧的,误用下法之后,因而变为沉紧,遂成痞证。
凡病人阳气盛的,则多热,误下之后,心下会引起坚硬。
病人中气本虚,若误攻下,必然会引发呃逆。
阳虚阴盛而大便硬结的,攻下之后,必然会下利完谷不化和腹中胀满。
太阴病所表现的症状,为腹胀满而呕吐,饮食不下,如用攻下法,则加重腹满、呕吐、饮食不下等症状,且腹部时觉疼痛,胃脘部痞结胀硬。
厥阴病所表现的症状,饮水多而渴仍不解,觉得气上冲,心里感到又疼又热。虽然觉得饥饿,又不想吃东西,甚则欲吐,如误用攻下法,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少阴病病人,进食则吐,心里感到泛泛不适,欲吐又吐不出来。刚得病的时候,出现四肢发冷,脉搏弦迟,这是因为胸中有实邪,此时攻下法并不适用。
伤寒病五六日,无结胸征象,腹部软,脉象虚,而又见四肢厥冷的,不可施以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法,会引起失血而导致死亡。
伤寒病,出现发热,惟有头痛,微汗出的现象。如果用发汗法,则神志不清不识人;如果用火熏法,则气喘而不得小便,心下和腹部胀满,如果用攻下法治疗,则致呼吸短促而腹部胀满,小便困难,头痛,背部牵强;如用温针法,则会引起鼻出血。
伤寒病,脉阴阳俱紧,见恶寒发热症状,将成为厥脉。厥脉的脉象是初来时大,逐渐变小,后来又渐渐变大,这就是厥脉的表现。如果病人恶寒厉害,可出现微微出汗,咽喉疼痛。如果热多则目赤,眼睛视物不清楚,医者更用发汗,就会伤及咽喉。如果再用攻下法,则眼倦懒开。寒多则下利完谷不化,热多则下利便脓血;若用火熏法,则致身发黄;若用火熨法,则致咽中发燥。如小便利的,尚可救治。如小便难的,则属危候。
伤寒,发热,口中有很难遏止的热气冲出,头痛目黄,鼻出血而无法制止。如果病人欲大量喝水的,必引起呕吐。如果厌恶水的,会引起四肢厥冷。误用攻下法,则咽中生疮。假如病人手足温暖的,一经服攻下药,就会引起里急后重而大便脓血。如果病人头痛目黄的,一经服攻下药,就会两目懒于张开。如果病人喜欢喝水的,服攻下药,就会出现厥脉,发音很小,咽喉闭塞。如再用发汗药,则致振寒战,导致阴阳俱虚。如果怕水的,一经服下攻下药,则引起中焦虚冷而不想饮食,大便完谷不化。如再用发汗药,会引起口中生疮,舌现滑苔,烦躁不宁。如果病人脉数而有力,又是六七日不大便的,日后必见脓血随便而出。如果又再发汗,下焦失于约束的,小便会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未见太阳桂枝证和少阳柴胡证,而出现烦躁,心下硬满,到了四五日,虽能够饮食,也只能少与小承气汤,微微和下之,使病势稍为缓和。到第六日,再给服承气汤一升。假如六七日不解大便,小便少的,虽然大便不通,可推测大便开始干硬,后必溏薄,还没有完全达到坚硬,如果用攻下剂,必会导致泄泻。一定要等小便利,大便才完全燥结,方可以用攻下法。
脏结未见阳热的症状,只寒而不热,病人反而安静,舌苔见滑的,不能用攻下药治疗。
伤寒病,如果呕吐比较厉害,虽有阳明腑证,不可用泻下药。
患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微硬的,可用承气汤治疗,不硬的,即不可用承气汤。假如已经六七日不大便,恐有燥屎停积,欲探测是否属实,可给少量小承气汤。服后,肠中积气下泄,这是有燥屎的征象,始可用攻下药。如无积气下泄,仅仅大便开始干硬,后必溏薄,那就不适合用攻下药。如误用攻下药,一定会引起腹部胀满,不能进食等见症。如病人喜欢喝水,就会引起呃逆。假使后来又见发热,必然大便又转硬结,这时可用小承气汤来微和胃气。假如积气未下泄,大便未完全干硬,峻下药物必须慎用。
阳明病,身上出汗和面部潮红的病人,病尚在上、在表,不可施以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法,必然引起发热更甚,肌肤发黄且小便不利。
阳明病,心下部硬满的,不可施以攻下药。如果误用攻下法,引起腹泻不止的,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腹泻能止,还可痊愈。
阳明病,已经汗出,假使再发其汗,病人小便反而畅利的,要防体内津液衰竭,大便虽硬,也不能使用泻下剂。应当等待病人自觉有便意的时候,用蜜煎导法以润肠通便,或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以润导。
泄泻的病人,脉搏有浮大象,此乃正气虚的表现,由于强行攻下所造成。如果脉见浮革,见肠鸣症状的,可以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