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脉经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趺阳脉紧而浮,紧则为痛,浮则为虚,虚则肠鸣,紧则坚满。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
病腹中满痛为实,当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病腹满,发热十数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主之。腹满痛,厚朴七物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气寒相搏,转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为寒,涩为无血。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寸口脉弦者,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趺阳脉缓而迟,缓则为寒,迟则为虚,贫寒相搏,则欲食温,假令食冷,则咽痛。
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则为寒,微则为虚,涩则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也。紧在中央,知寒尚在,此本寒气,何为发汗复下之耶?
夫脉浮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
胁下偏痛,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
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迟则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大乌头汤主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
寸口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
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宿食在上管,当吐之。
【白话图解】
趺阳脉微弦,理应出现腹部胀满,即使未见腹部胀满,也必然引起下部闭塞,大便难通,两胁部疼痛,这是虚寒从下上逆的缘故,应当用温药治疗。病人腹部胀满,按之不痛的属虚证;痛的属实证,可以攻下。舌苔黄色,而且还没有用过攻下药的,一用攻下,舌苔黄色就会自然退去。腹部胀满,有时感觉减轻,一会儿又胀满如前,这是寒邪所引起的,当用温药治疗。
趺阳脉紧而浮,紧主痛,浮主虚,虚则肠鸣,紧则腹部坚满。
两手脉象弦而迟,一定会出现心下坚硬。如果脉象大而紧,这是阳中有阴的缘故,可用下法治疗。
病人腹部胀满,兼有疼痛的,属于实证,应当用攻下法治疗。
腹部胀满,未见好转趋势,或者即使有减轻,感觉也不明显的,还应当用攻下法治疗。
病人腹部胀满,发热十数日以上,脉象浮数,饮食照常,用厚朴三物汤主治。腹部胀满又疼痛的,用厚朴七物汤主治。
寸口脉迟而缓,迟主寒,缓主气,气与寒相搏结,腹中绞转样的疼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主寒,涩主血不足。
中气虚寒的人,喜欢打呵欠,假使病人有清涕流出,发热而面色平和的,是属新感,必定容易打喷嚏。病人虚寒大便泄泻,这是里虚的缘故,病人要打喷嚏,又打不出来,是病人肚子里有寒气的缘故。
瘦弱的人,脐部周围疼痛,是受了风冷而致大便不通,若误用下法,腹中之气必向上冲。如不上冲,就会引发心下痞满。
寸口脉弦,应两胁拘急疼痛,病人出现啬啬怕冷的现象。
寸口脉浮而滑,主头部疼痛。
趺阳脉缓而迟,缓主寒,迟主虚,虚寒相搏于内,病人爱吃热的食物,如果吃冷食会引起咽痛。
寸口脉微,尺部脉紧而涩。紧主寒,微主虚,涩主血不足。应该知道,这是发汗后,再行攻下的缘故。因为紧脉在中央,故知寒气未解,这病本来是寒气所致,怎能用发汗而又攻下呢?
病人脉浮而紧,乃似弦状,这种弦状像弓弦那样硬直,重压也不会移动。如脉数弦,当用温下法以祛其寒。
胁下偏痛,脉紧弦,这是寒实证,当用温下药治疗,宜用大黄附子汤。
寸口脉弦而紧,弦是卫外的阳气不行,由于卫外阳气不行,所以怕冷,紧为胃阳衰,故不欲食,弦紧相搏则引发寒疝病。
趺阳脉浮而迟,浮主风主虚,迟主寒疝,寒疝发作时,环绕脐部周围疼痛,发作时往往自汗出,手足厥冷。如脉象沉弦的,用大乌头汤治疗。
问:病人有宿食症状,怎样辨别呢?老师回答说:寸口的脉浮大,重按,反见涩象,尺部也出现微弱而涩的脉,所以判断出腹内有宿食。
寸口脉紧,像转动绳索那样,左右不定,是有宿食的象征。
寸口脉紧,可见于头痛风寒,或是腹中有宿食不化的缘故。
脉滑而数的,属实证,是有宿食,应当用攻下法来治疗。
下利而喜欢吃食物,这是有宿食积聚的缘故,应当用攻下法来治疗。
大攻下后六七日,大便不通,心烦不解,腹部胀满疼痛,这是有燥屎在肠里,导致这病的原因,是尚有宿食在里的缘故。
上脘有不消化的食物停留的,应当用吐法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