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规章制度概述
(1)建立规章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图书馆组织犹如一部机器,管理是操作机器,操作机器需要一个操作规则,规章制度就是这种规则。作为经验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规章制度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共同行动的准则。如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工作难免会出差错,甚至整台机器停转。
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图书馆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证,合理组织劳动就有了纽带,指挥监督协调活动就有了手段,整个图书馆机器的正常运转就有了正确的程序。
(2)制定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规章制度的总体部分要规定本馆的工作项目和主要内容,体现本身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明确努力的目标;部门的规章制度则既要有工作要求,还要对工作环节的业务标准作出规定。质量和要求要严格,但数量和定额要合理,不贪大求全或好高骛远。
●用户至上原则。绝对不可用规章制度为难用户,而要尽可能为之提供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方便。同时注意处理好必要的科学管理与疏通借阅的关系,个别用户的需要与多数用户的需要的关系,眼前的需要与长远的需要的关系,限制少数人的不良行为与方便大多数用户的关系。
●科学性原则。要以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规章制度的制订,所制订的规章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在整个制订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按科学程序办事,成文的规章制度还要体例标准、用语精当、简明扼要、符合法律文书规范。
●配套原则。应当形成一整套既囊括行政工作,又覆盖业务工作的规章制度、条例和细则;既注意处理馆外的有关问题,又注意处理馆内的有关问题;还要注意规章制度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条款与条款之间的关系,比如互不冲突、前后照应、上下衔接、互相补充等。
●稳定性与连续性兼顾原则。规章制度属于馆内法规或标准,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同时,随着情况的变化,又必须适时修改,不能固守一隅,拒绝变革,这又有个连续性的问题。要将相对稳定与适时修改结合起来,目的是使规章制度为图书馆工作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规范化原则。要以制订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制度为目标,力求所制订的规章制度符合规范。那样,有朝一日说不定会成为地区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基础。
(3)规章制度的种类及其内容
图书馆需要建立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15个方面:
●关于图书馆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设置的条例;
●关于中、外文书刊资料的入藏制度;
●关于文献资料的分类规则;
●关于中、外文文献资料的著录标准、格式和规则;
●关于目录组织的规则;
●关于确定藏书体系、类别及其原则,藏书组织的划分方法等制度;
●关于书库、阅览室和外借处的组织条例;
●关于读者服务的工作条例;
●关于古籍和善本书管理和利用的规则;
●关于特种文献资料管理和利用的规则;
●关于统计制度;
●关于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责任制度;
●关于人事管理条例;
●关于设备管理和利用的规则;
●关于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