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基础,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1980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既有当时需求和生产结构变化的原因,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改变。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更显示出东北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农业生产规模、科技队伍等方面的优势,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增强东北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把东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化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基地,大幅度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并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快速增长。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既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思想观念,以解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矛盾,同时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与我国其他区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有着显著区别。认清这种区别,是明确和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任务的前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仍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目标不是“截长补短”,即加快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的发展,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甚至听任重化工业的自然衰退,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扩大开放,提高东北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构成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构成有显著区别,东北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具有显著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短期内难以替代东北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地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各种矛盾,也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东北主导产业的升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医药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的现状,揭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科技需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这项研究成果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