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东北三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辽宁、黑龙江的GDP、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东北三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国内其他地区所不能替代的。
(一)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基础
东北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该地区的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自然资源丰富,在目前全国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东北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22%,石油储量占45%,原煤储量占10%,镁矿、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都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的森林面积8.67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总和的50%。②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③东北地区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的18.3%,铁路的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2.17倍,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8%,大连港和营口港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的8.8%。④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有高等院校142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11.6%,每万人中在校的高等院校学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东北地区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700多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15.18万人,占全国的9.9%。截至2004年年底,东北三省的总人口为10743万人,仅比河南省多10.6%,比山东省多17.0%,而且东北的人口城市化程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二)东北三省经济在全国的整体位置
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东北三省以占全国8.3%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11.05%的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GRP)、占全国9.58%的工业增加值(见表1)。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均GDP分别为16297元、13897元和10932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9位、10位和14位,东北三个省份的人均GDP均高于全国10561元的水平(见表2)。
表1 2004年东三省GRP、工业增加值及其在全国的排名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http://newibe. cei.gov. cn/index/index.asp。
表2 2004年东北三省人均GDP及其在全国的排名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http://newibe. cei.gov. cn/index/index.asp。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GRP增长速度低于沿海新兴工业区以及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但1980~2003年,东北地区的GRP年均增长仍保持在8.82%的较高水平。而且自1996年以来,东北的增长速度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东北地区1991~1995年的GRP年均增长9.64%,比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低4.12个百分点,比沿海新兴工业区低8.51个百分点;到1996~2003年,东北地区GRP年均增长率提高到9.32%,仅比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比沿海新兴工业区低1.95个百分点。
(三)东北三省主要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从总量上看,东北三省在工业领域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与资源有关的工业和重化工业领域。无论是从资产占行业的比重还是从销售额占行业的比重来看,东北三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东北的轻工业在全国的地位相对就次要得多。东北三省主要工业子行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其占全国比重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2004年东北三省主要工业子行业的资产总额及所占比重 单位:千元
注:资产为截至2004年12月数据。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http://newibe. cei.gov. cn/index/index.asp。
表4 2004年东北三省主要工业子行业的销售收入总额及所占比重 单位:千元
注:产品销售收入为2004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http://newibe.cei.gov.cn/index/index.asp。
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北的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新材料工业、医药工业都具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的占有率在全国位居前茅或者能够生产一些关键性的其他地区不能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东北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总体上看,东北三省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1.装备制造业。
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集中在重型机械行业、电力设备行业、机床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基础件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东北装备制造业拥有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东北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如表5所示。
表5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主要企业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北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以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为聚集点,各具特色、互有分工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带。齐齐哈尔的重型机械、铁路货运车辆、大型数控机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哈尔滨是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农林机械、工程机械、电工仪表、车辆以及飞机、坦克等民用和军用产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春以汽车制造、铁路客车制造、光学仪器制造和大型农业机械为特色;沈阳是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机电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大连是我国海洋轮船、机车、轴承、组合机床等重要产地,产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东北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知名、市场占有率较高,东北三省的一些产品如重型机械、铁路运输车辆、船舶、飞机、数控机床、军事装备等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表6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及市场占有率
注:本表资料截至2004年10月底。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和调研资料整理。
2.材料工业。
东北地区有着非常完整的材料工业体系,主要材料产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石化、冶金等材料体系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完整产业链,石油化工和黑色金属工业的地位尤为突出,这两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在20%和10%以上。总体来说,东北地区的材料工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在9%左右。
(1)石化工业。东北拥有石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化学矿、海盐等丰富自然资源,原油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居全国第一;东北三省石化工业产品品种齐全,品种达200余种,从原油开采、炼油、乙烯到化工产品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东北三省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大庆、吉林、抚顺、大连、锦州、锦西、辽阳等一批大石化产业基地,具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化工企业,其中有8家企业排全国化工行业前20位,包括抚顺石化(第4位)、大连石化(第6位)、吉林石化(第7位)、大庆石化总公司(第9位)、大庆炼化(第12位)、锦西石化(第13位)、锦州石化(第16位)和辽阳石化(第18位)。东北石化工业产能大,所占市场份额居国内前列,在国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三省的原油加工量、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在25%以上,其中汽油、柴油接近1/3,塑料树脂、合成橡胶产量占全国比重也超过15%。此外,东北在石化行业的科研力量雄厚,能够为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表7 2003年东北部分石化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 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篇),国家统计局。
(2)冶金工业。东北的冶金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第一,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石资源,例如,鞍山地区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1/4。第二,东北的冶金工业以辽宁为主,已形成包括勘探、矿山、冶炼及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配套性较强的完整冶金工业体系。第三,具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冶金企业。例如,钢铁行业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钢铁行业第3位)、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铁行业第4位)、辽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为东北特钢)、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化钢铁集团公司5家钢铁企业2003年位居中国500强企业之列;有色金属行业的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铝加工基地,抚顺铝厂2003年铝产量居全国第9位,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锌产量居全国第2位。第四,东北三省的冶金工业的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东北三省的钢和成品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2.48%和11.9%,其中主要产品薄钢板、优质型钢、普通中型钢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1.53%、13.71%和16.83%。
表8 2003年东北部分钢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 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篇),国家统计局。
(3)新材料工业。依托东北自身资源优势、科研与人才优势以及材料产业方面的优势,东北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材料产品、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和有特色的新材料基地,化工新型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汽车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一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前列,例如,营口大石桥的镁质材料,菱镁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交易量的55%左右;牡丹江地区的碳化硅、碳化硼材料,硅硼粉体材料占国际市场的40%,占国内市场的80%,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15%,占国内市场的80%,成为国际绿碳化硅粉体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达2万多吨,占国际市场的60%。
一些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一批围绕军工服务或者是为重型装备配套的材料企业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例如,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军用轻合金材料生产基地,提供全国60%~70%的军用轻合金材料,在我国航天航空工业中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一些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例如,长春在激光材料、显示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汽车材料,牡丹江在碳化硅、碳化硼材料,大庆在新型化工材料,大连在发光材料,鸡西在石墨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的雏形。
3.医药工业。
东北是全国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拥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多门类的医药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企业单位数为427家,占全国的9.71%;资产5609623.6万元,占全国的11.69%;销售收入2894588.3万元,占全国的9.01%。
拥有哈药集团、东药集团、东软股份、修正药业和敖东药业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掌握着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重点产品。例如,东药集团维生素C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居全国首位,磷霉素钠已占国内市场98%、国际市场70%的份额;沈阳东软股份的CT机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沈阳三生股份的EPO和α-2a干扰素分别占国内市场45%和20%的份额。东北医药工业的新产品开发数量也居于全国前列。
4.农业。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东北三省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和12% (2003年数据),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用量较少,农药污染相对较轻,化肥用量也相对较少,东北三省农药和化肥用量分别占全国总用量的7.9%和8.2% (2003年数据)。
具有国有农场的规模优势与农业机械化优势。东北作为我国国有农场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机械化水平最高、技术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机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1.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5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农作物机播率为57.9%,为全国之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东北三省的国有农场数量、单个农场的耕地面积、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均居于全国前列。
东北地区虽然优势农产品种类少,但规模大、生产布局集中成带。东北的优势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优质稻米、奶牛、肉牛、肉禽、中药材和山野菜(包括野生食用菌)等,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豆优势产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饲用和加工专用玉米产业带、肉牛产业带、奶源基地和优质水稻产业带。
东北的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与商品率最高的地区,2003年东北三省共生产粮食6270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580公斤,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7公斤,粮食商品率高达60%以上,居全国首位。
东北粮食生产的发展潜力大。近年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贡献明显提高,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11.1%上升为2003年的14.6%。
(四)东北三省国家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的位置
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91 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批26个国家高新区,其中有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4个东北地区的高新区;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二批25个国家高新区,其中东北地区的有大庆、吉林、鞍山3个高新区。东北高新区培养了一批支撑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高新产业,其中沈阳高新区的计算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长春高新区的生物医药、光电子、汽车电子;哈尔滨高新区的机电一体化、现代制造;大连高新区的软件产业等已初具规模,这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支撑高新区所在城市甚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了整个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结构升级。
2004年我国东北地区7个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3301.2亿元,较上年增长28.5%;工业总产值2828.8亿元,较上年增长32.4%;工业增加值757.5亿元,较上年增长30.2%;净利润166.6亿元,较上年增长12.6%;上缴税费221.3亿元,较上年增长27.8%;出口创汇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9%。分别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2%、12.5%、13.7%、11.7%、17.9%、3.9%(见表9)。
东北7个高新区在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除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和出口创汇低于高新区平均水平以外,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上缴税费均高于同期全国的增长速度。
表9 东北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