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所谓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就是通过加强区域内的创新主体自身能力建设以及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新组合或者高效配置,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提高东北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东北地区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创新体系。然而,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大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小天地”内组织和配置科技资源,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由此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东北地区产学研各方都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各方都希望在自己的系统内进行研发和产业化,相互间联动和合作不够;二是军民两大研发和产业体系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状态,造成两大创新体系的割裂和封闭,一些重要的研发活动往往在军民两个体系之间重复进行,不适应当今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趋势;三是跨越行政区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还很少,跨行政区划的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四是要素市场不健全,技术和人才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各种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重组和优化。
为此,打破条块分割,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一体化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二)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安排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强企业的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创新效率为核心,以打造“人才高地”和优化制度环境为举措,以加强三省之间的经济科技关联度为建设方向,突破封闭的行政区划的限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以跨行政区的研发平台、孵化平台、中试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核心和突破口,构筑起具有东北特色的,联合、开放、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参与国家分工和竞争的合力,为东北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把东北建设成为一个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整体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开放型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网络体系;各创新主体功能明确并形成良好互动;创新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配置基本优化;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基本完善;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有效推动东北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到2020年使东北地区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鼎足而立的我国四大创新群之一。
(三)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打破条块分割,按照“平等互利、加强合作、优化资源、有序竞争”的原则,通过培育市场、打造平台、完善网络、加强合作和健全服务体系等途径,推动东北地区各种科技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
1.培育市场。
一是建立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东北科技人才市场;二是建立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三是建立高水平的、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产评估市场。
2.打造平台。
一是打造东北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大庆等国家级高新区的作用,引导、提升和激活其他各高新区的聚集、扩散、辐射、带动功能,提高高新区整体发展质量,加快东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以沈阳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沈阳市高科技创业中心、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哈尔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吉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连市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东大软件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基础,统一协调、整合资源、互联互动,加快东北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二是打造东北产业技术支撑平台。根据三省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侧重在石化、冶金、能源、大型装备及汽车制造领域,开展对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并广泛采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着力打造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共同建立一批面向东北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包括东北石化工业技术创新平台、精品钢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套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东北汽车工艺创新平台、东北光电技术创新平台、北药开发技术创新平台。
3.完善网络。
一是共同建立东北文献信息共享网络。依托三省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由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文献传送系统和高度完备与枢纽化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组成的文献信息共享网络,以及能够针对三省有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快速、高效咨询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
二是联合共建东北科技教育信息网。使其不仅成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服务的支撑平台,而且成为覆盖全东北、辐射全国的科技信息集散地;规划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示范网,加速东三省信息交流,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建立内容广泛的专业化科技基础数据库,包括专家、学者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实验动物资源、标本数据库,科研条件供求数据库、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数据库等,通过三省科技信息网的传播,实现全社会的共享。
三是构建东北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网络。在科技部推动建设的沈阳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吉林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基础上,建立东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的协作共用网络;在原有国家大型科研仪器中心的基础上,加强三省共用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建设;以实现地域间的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东北三省大型仪器装备社会化水平。
四是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为促进技术成果向传统产业转化,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东北地区应在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若干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包括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等行业中心。同时,东北地区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加强合作,撤销或并购一些长期亏损的中心,组建跨区域的多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最终初步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
五是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针对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在现有孵化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一批以专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专业型孵化器。要按照“创新群、产业带建设”的战略构想和高新园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建设光电子、生物制药、新兴原材料、现代农业、环保等专业孵化器,同时构建专业技术平台,逐步形成具有“专业孵化定位、专业技术平台、专业孵化队伍”的特色孵化器群体。
六是构建东北区域技术交易合作网络。以沈阳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大连专利产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哈尔滨技术市场和长春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组建东北地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并依托沈阳技术交易网、哈尔滨技术交易市场网,建立东北地区技术产权交易网。在各省技术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建设共同的网上技术市场,可以借鉴浙江省交易市场网站建设的过程与经验,三省联合举办各类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会等,积极推进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特别是组织三省区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网上发布科技成果、优势研究领域、学科方向和企业技术难题等信息,参与技术难题的招投标。
4.加强合作。
在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的运作上,应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三省合作攻关,形成三省一体化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科技政策法规体系。要推进地方政府间合作,彻底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树立东北“一盘棋”的新理念,真正实现东北三省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
一是联合开展东北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在科技部和三省政府的指导下,三省科技部门围绕东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东北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要联合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体系、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中医药、信息通信、农业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协同制定科技支撑和引领东北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规划,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新技术和主导产业的格局。
二是联合组织科技攻关计划。围绕东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组织三省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每个省区每年可以排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公开招标,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三省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相关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参与东北的制造业信息化、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共同的能源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等重大科技工程和区域支柱、主导产业重大科技攻关专项。
三是实行科技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标准检测机构、科技信息机构、科技经济基础数据、动植物标本、水文资料等科技基础条件。联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网、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服务网、高技术信息库、国际技术标准库和专家库,实现联网共享。
四是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建设一批研究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此外,还可以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联合共建一些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联合举办各类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会和国际性科技学术会议、专业性科技会展。
5.健全服务体系。
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共同的创新环境,要规范各地区政府的管理、行政和司法行为,努力做到高效管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允许和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依法进入与公平竞争。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产业孵化基地、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科技援助服务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园区建设、中小企业法律援助和权益维护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