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
科技支撑战略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需要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发展目标以及东北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根据科技支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选择一些带动性强、社会效益好、需求量大而广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一)农业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
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和生态化技术等不同层次上,根据东北地区规模化优质粮食种植业、集约化养殖业、农产品高效加工业和特种农产品产业的科技需求,在六个重点技术领域部署20项关键技术的研发。
(1)粮食生产技术领域。以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为核心,研究优良品种的选育技术,提高作物遗传潜力的关键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技术,挖掘已有品种潜力的综合技术,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和产地环境保护的规范化技术。其中包括高产优质专用作物育种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粮食作物持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资源高效利用与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
(2)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领域。以粮食转化和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潜力,改善品质,发展规模化养殖技术,研发现代畜牧业可持续生产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瘦肉型猪、肉牛、奶牛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包括优良畜禽品种选育技术、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技术、优质饲料与非常规饲料加工储藏技术、重大畜禽疫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3)安全绿色加工技术领域。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要解决好产品的定位问题,也需着力解决加工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发展安全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关键因素。安全绿色加工技术包括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绿色优质畜产品安全加工储藏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等。
(4)特色农业与高效农业技术领域。以特色、特种农产品、水产品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为重点,发展相关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包括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技术、生态型设施农业技术、水产养殖与加工技术。
(5)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领域。包括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6)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开发与环境检测技术领域。包括新型农业生物制剂工程技术、新型肥料、农药开发利用与检测及降解技术。
(二)制造业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
制造业涵盖的产业量大面广,科技支撑的重点放在东北的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上。具体包括以下13个方面:
(1)机床行业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尖端和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东北机床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机床行业的水平。重点发展高速数控车床,数控铣镗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中心和柔性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工业CT系统产业化,W87K-3000数控强力旋压机床产业化,大重型落地铣镗加工中心及柔性单元产业化,新一代高速数控立车,新型数控高速精密大重型机床等。促进开发式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等功能部件产业化。
(2)掌握一批高端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主要性能和参数达到或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和其他大型混流水轮发电机组。进一步提高亚临界300MW、600MW机组的技术性能和水平。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并实现国产化,使其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早占领国内市场。通过国际合作和引进技术,完成300MW级循环硫化床锅炉国产化。
掌握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形成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机技术和产品。掌握1000~ 1500MW半转速汽轮机,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常规岛汽水分离器、冷凝器、高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等关键设备,发电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逐步形成百万等级核电机组及核电主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风力机组,开发完成600KW~2MW等级的风力发电机组,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形成风电机组的规模化、产业化。
(3)重型机械要全面提升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信息化水平,研制一批高端产品和成套设备。技术开发的重点包括大型、连续、自动化的金属冶炼、轧制设备制造技术;全断面掘进机的制造技术;高产高效的采煤设备技术;港口码头大型集装箱装卸搬运成套设备技术;矿山、码头散料装卸运输系统成套设备技术;大型自动化立体仓储成套设备及城市大型自动化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重型精密成型设备技术、轿车锻造线和冲压线设备技术;大型建筑材料压力设备技术;人造板连续热压成套设备技术。
(4)铁路客货运输装备突破客运高速、货运重载提速的设计、制造和工艺技术,研制一批符合我国铁路运输需求的机车车辆系列产品。客车重点开发300km/h高速列车及配套设备,新型大容量、高速度、低能耗、少污染的城轨车辆、地铁车辆及配套设备,高原机车及配套设备,大功率内燃机车。货运列车重点开发高速、重载、轻量化车体和1万~2万吨单元列车的成套技术,包括重载运煤敞车、粮食漏斗车、双层集装箱平车、凹底平车,160~200km/h高速货车、客货混编的高速鲜活货车,长大货物车、特种车。
(5)船舶技术开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船舶配套设备为重点。重点开发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海上钻采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大型滚装船、军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建设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造船基地。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支持重点包括:中、高速柴油驱动装置;大马力船用柴油机曲轴;船用辅机(发电机组泵、锚机、舵机、污水消毒和净化装置等);航行自动化系统(微机控制中心、自动操舵仪、自动定位仪等);机舱自动化系统(遥控、监测报警装置、电站自动控制设备等)和装卸自动化系统。
(6)航空产品重点提高直升机、支线飞机及飞机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能力。在继续做好军用航空、民用航空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强航空工业基础科研能力建设,加大对航空工业基础、共性技术投入力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直升机、支线飞机及飞机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能力。
(7)汽车重点是突破自主品牌的整车和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东北汽车产业发展的任务是轿车、大中型客车、中重型载货卡车和专用车并举,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主导产品,形成特色鲜明、多系列、规模化的东北汽车制造体系。突破一批整车和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技术,改善汽车的环保、节能与安全性能,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技术支撑政策向零部件企业和模具设计制造企业倾斜,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促进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同步开发新产品。
(8)仪器仪表要改进产品的数控水平和稳定性、可靠性,提升行业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重点支持大型齿轮测量中心、齿轮分选机、视觉测量仪、数控并联加工中心、数控刀具及高档量刃具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半导体(有机)照明关键技术、平板彩色液晶显示核心技术研发,全面推进仪器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鼓励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同时,加快发展仪器仪表元器件产业,尽快开发出一批适销对路、市场效果好的元器件和产品,形成一批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
(9)机器人要在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上取得更大突破。引导和促进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突破一批机器人共性技术,并朝着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点焊、弧焊、喷漆、切割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包括仿人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机器人、军用机器人。
(10)石化工业重点是提升现有装置与技术水平,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石化工业向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和系列化发展。产品重点发展成品油及相关产品,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专用催化剂等。
(11)钢铁工业技术研发要突破和应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速以液态钢水直接生产薄带钢的近终形、短流程铸轧工艺技术开发,并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汽车板生产过程中的控轧控冷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汽车板性能大幅提高,以此带动相关钢铁材料性能、品质的全面提升。加强对超级钢相关技术研究,以中厚板和棒线材为主要对象,大力开展超级钢的开发研究,逐步完善不同规格和品种的超级钢生产技术、超级钢生产企业关键设备的改造;大力加强超级钢应用研究,尽快实现超级钢产品在汽车、机械制造以及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重点开发钢铁生产的共性平台技术、界面优化技术以及工程化新技术,包括大吨位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冷热薄板轧机集成技术、熔融还原—薄带连铸集成技术、钢铁工业内部产生废弃物再资源化及社会大宗废弃物的物质循环技术等。
(12)原材料工业科技支撑的主要任务是加大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科技支撑力度,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东北材料工业的高新技术新的增长点。传统材料工业科技支撑重点应突出精品钢材和石化产品的深加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汽车材料,大型装备关键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五大类。
新型材料还应积极研发大型或军工装备配套新材料和新工艺,为重型机床配套的大型铸锻件所需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开发;汽轮机、燃气轮机等发电设备配套所需材料的研发;火车车辆所需配套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工艺;大型矿山机械所需的配套材料。发展汽车用新材料,提高东北汽车材料配套生产能力;围绕汽车的清洁化、轻量化、节能化、燃料多元化开发汽车用新材料,包括高品质镁合金汽车压铸件材料、特种环境下耐蚀合金材料、汽车用ABS树脂、非贵金属汽车净化三元催化剂材料、环保型汽车内饰材料、混合动力汽车用材料、新型电动车用材料、汽车电子材料等。
(13)医药技术开发的重点是抗生素、维生素等原料药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技术,制剂技术的研究开发,新药研发平台建设。新型药物和疫苗开发,诊断制剂开发,生物技术对传统医药行业的技术改造。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寒地区特产道地药材化学成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其自动化、智能化,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
(三)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
东北现代服务业以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以发展东北现代物流业、制造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为突破口。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应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综合支撑平台、现代服务业应用三个层次上开展工作。
(1)在网络基础设施层次,根据需要发展面向发达地区的先进通信网络、面向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通信网络以及数字广播网络,实现多网间的融合,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2)在信息网络综合支撑平台层次,需要通过开展创新研究,突破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如共享技术、大规模处理技术、协同技术、安全保障技术等,为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应用系统提供一个通用的开发和运行平台。遵循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标准,实现各种服务资源,如信息、计算、存储、知识、设备的标准化和开放化,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实现对这些资源的统一访问,为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奠定基础。
(3)在现代服务业应用层次,需要结合本行业的特定技术需求,利用网络综合支撑平台提供的通用功能,通过重大项目的开发,解决行业自身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既有行业特点又能够相互共享和协同的各种行业应用系统。
(四)资源枯竭城市科技支撑的重点
东北资源型城市主要包括煤炭、石油、森林等三大类型。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建成产业适度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较强、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产业基地。东北资源型城市要实现这种产业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的重点是要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适度多元化的道路。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群;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使之成为未来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一代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资源型城市科技支撑的重点是:
(1)接续产业的培育技术。煤炭城市培育接续产业的领域有煤化工、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煤共伴生矿物及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技术;石油城市培育接续产业的领域有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中药和保健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森林城市培育接续产业的领域有木材精深加工、多用途开发森林资源,包括生产绿色食品、开发北药、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
(2)生态环境的治理技术。通过污水治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提高处理效率等,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相结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污染零排放。石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主要是土地盐碱化治理。森林城市的重点领域主要是生态系统保护、开发利用技术,天然林动态监测及评价技术,森林主要是病虫鼠害防治技术,林火预报及控制技术,森林资源培育的技术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