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宁省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作为一个科技大省,科技优势在国内较为突出,曾经创造出了许多让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为辽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辽宁科技的主要优势
1.拥有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辽宁科技人才的数量和密集度均处于全国前列。2003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15.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7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为73.6%,位居全国第三。每万人口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7.8人,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居全国第5位。拥有两院院士51人,居全国第4位。
2.科技创新实力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
辽宁现有中科院和国家部门属科研机、高等院校属科研机构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属科研机构630余家,建有企业技术中心124个;全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工程中心4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数量在全国居第2位;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41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孵化面积达74万平方米;拥有3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这表明辽宁省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化技术开发与扩散、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条件。另外,沈阳是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大连是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营口是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这表明辽宁在先进装备制造、软件、新材料等领域均具较强技术优势。
3.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最近几年,辽宁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成果数量,始终处于全国前四的位置,2003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3871项,有13项获得国家级奖励。全部成果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以上的为2140项,占总数的55.3%。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国内均居较前位次。2003年全省共受理专利申请13545项,授权专利565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北京、广东、上海之后,居全国第4位。科技论文和著作数量在国内也位居前列。2002年全省共发表科技论文60552篇、出版科技著作4306部,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为3071篇,占全国比重4.9%,居全国第5位。
4.科技活动经费自主筹集能力较强。
近年来,辽宁省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总额稳步增长,2003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151.3亿元,比2000年增长44.3%,年均增长率为14.8%。科技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企业自筹,所占比重已达65.4%。R&D经费内部支出额83.0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R&D经费内部支出额占GDP比重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比重同上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3%和28.7%,特别是应用研究在辽宁省R&D经费中投入中所占比重有了明显的提升,为辽宁省的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辽宁省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特选择辽宁省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和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两项指标进行测算。另外,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辽宁经济—科技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率。
1991~200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达到50.36%,分阶段来看,“八五”、“九五”和“十五”头两年期间作为辽宁省科技进步的主要时期,其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41.8%、56.43%和45.04%,在“九五”期间高达56.43%,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在辽宁省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技进步促进了二、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8~200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对第二产业贡献率达到了77.19%,已成为推动辽宁省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2.43%,并且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科技进步对第一产业贡献率为负值,表明近些年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今后加强科技在第一产业中的应用推广是当务之急。
3.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科技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1) 1995~2002年,辽宁经济—科技系统不是总处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1995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1998年处于基本不协调发展状态,其余年份均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而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有效支撑,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同时还要调整经费投向和投入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2)就辽宁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的协调状况来看,除1998年外,两者的发展基本呈现良好的相关协调性,也就是说,从当前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角度分析,科技状况基本上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着眼未来,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的高度协调,应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持续关注。
(三)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缺少高层次创新人才。
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分布不平衡,沈阳、大连两市集中了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50%以上,而营口、阜新、铁岭等六市之和仅占全省的15%;二是产业分布不平衡,第一、三产业科技人员比重明显偏低;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相对较少,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拔尖人才短缺,农业科技人员断层现象严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88%,尤其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匮乏,特别是复合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2.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技术优势不能转变为产业优势。
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还很薄弱,相当一部分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偏低;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信息流通不够畅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缺乏既懂科技又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这些都导致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比较薄弱,大量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滞留在大学、科研院所之中,其转化率不足40%。良好的技术优势不能充分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3.科技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对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技投入总体水平和相对水平仍然较低,无论是人均R&D经费还是R&D经费占GDP的比重,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辽宁省科技投入结构还不完善,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科技资源尚不能真正流向富有活力和最有效率的科技活动中,从而难以形成对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
4.现行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障碍,造成了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使有限的科技投入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直接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