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支撑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三、科技支撑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所推行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为辽宁省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辽宁要想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辽宁,以此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繁荣。鉴于此,提出辽宁未来科技支撑战略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个中心、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的总体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需求,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开展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促进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和渗透,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同时积极发挥科技作用,解决制约我省整体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我省经济社会真正实现高速、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战略取向

实现科技支撑,首先必须形成并不断提升支撑的“内力”。应当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绝非用金钱能够买到,只能依靠自身实现突破。因此,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按照新的发展观,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

1.在发展方向上,实现从注重引进、跟踪模仿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是实现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依靠对国外技术的跟踪模仿,只能跟在人家的后面,永远也不会实现后来居上的实质性超越。对于辽宁省而言,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注重原始性创新,不断加强基础性,特别是应用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在创新模式上,实现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方向的转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和产业。

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作用。辽宁单项技术研发能力强劲,成果颇多,但由于技术组合与集成不够,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重大产品,无法使技术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辽宁省应选择具有高度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推进其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系统组合,形成重大产品,进而形成有重大牵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3.在战略主线上,实现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促进科技支撑目标的全面实现。

许多科技成果滞留于研究机构和高校,宝贵的存量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是辽宁科技界颇感痛心的憾事。应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技项目与民间资本对接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辽宁省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使科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支撑目标的实现。

4.在创新机制上,实现从资源分散向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方向转变,提高全省整体创新能力。

辽宁的科技人才、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主要分布于高校、研究院所和部分大型企业,而科研院所又有中科院系统、原部委系统和省、市属的区分,部门之间、研发机构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使得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必须加强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的共用共享,加速构建功能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效。

(三)战略目标

通过对辽宁省内外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构筑起对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具有强大引领作用的支撑体系,有效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进行和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过全省上下不懈的努力,逐步把辽宁省建设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工业为代表的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劲的新型产业基地和全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到201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初步形成对科技发展的有效支撑;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在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先进装备制造、金属材料和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要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依靠科技的引领,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800亿元(按2002年价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达到270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3250美元),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得以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