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策措施
(一)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实现创新文化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这是辽宁首先要抓好的一件大事。
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人们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增强创新历史责任感,使社会各界将增强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重大历史使命,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为面向未来的基点,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继续深入开展关于解放思想、实现振兴的教育,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和多种教育形式,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营造“加强R&D投入”和“加强科技活动,敢于创业,宽容失败,积极参与竞争”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技素养,使他们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通过科普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自觉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育企业家创新意识,使企业家具有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具有面向世界的远大目标和战略眼光,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由此增强全民的科技及科技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文化,实现对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文化支撑。
(二)突出以人为本,实现科技人才支撑
在未来10~15年,将重点实施一个计划、搭建两大平台、优化三方面环境、抓好四项配套工程、创新六种人才机制,建立一支有效支撑科技发展的人才队伍。
一个计划就是指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开发行动计划”。与吉林、黑龙江联手,共同创造面向全国的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国内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到东北投资、创业与发展,形成全国、全世界都来关心东北人才开发、人才都愿意向东北流动的理念和态势。
搭建两大平台: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和引进人才智力平台。利用政府信息网,建立科技人才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引进人才来去自由的“绿色通道”,加大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归国服务的工作力度。
优化三个方面的环境:一是优化人才市场环境;二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三是优化人才工作创业环境。
抓好四项配套工程:一是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二是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三是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四是实施“金秋工程”,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
创新六种人才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创新人才市场机制,全面优化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五是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六是建立科技创新的人格化机制,推进企业管理者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变。
(三)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科技投入资金支撑
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尽快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活动和R&D活动投入体系。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体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与结构,调整和改进政府对科学技术活动的资助方式,改变科技活动经费线性投入模式,形成预算拨款制度和课题制为主的新的拨款方式与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
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优先确保政府投入的资金用于基础研究比例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企业的R&D投入要达到全社会R&D投入总量的60%以上,科技经费投入年增幅在10%以上。
加大风险资本投入强度,完善科技活动资金环境。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从事科技贷款的担保业务。
建立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项科技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区域特色的重点优势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四)加强制度创新,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环境支撑
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参与项目竞标,与国有企业一样享受各种国家政策优惠待遇。
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市场竞争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使人才、技术、资金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聚集,得到高效率的优化配置。
加强对科技活动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1号文件精神,确保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逐年加大科技投入要求的约束,并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出口政策、有利于国内外企业来辽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利用合理补贴方式及政府采购政策,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促进产业发展。
(五)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外科技合作支撑
树立“在竞争中生存,在合作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参与世界科学技术的竞争与合作。
扩大对内开放,加强东北区域科技经济合作。按照区域发展的新理念,突破封闭的行政区划限制,通过与吉林、黑龙江科技界和相关部门的联动,在3~5年内实现东北地区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科技优势的互补,建立起和谐、高效的科技合作协调机制;共建一批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搭建若干技术手段先进、服务优质快捷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合突破一批三省共同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形成若干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逐步构建起整体功能完备、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开放型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共同打造具有区域性特点,具备一流水平的若干东北优势产业基地。
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营造政策“洼地”,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辽宁设立分支机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合资合作建立生产企业。加大对科技兴贸重点城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大型和成套设备、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加强急需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国内市场缺乏的原材料进口,实现重要战略物资进口来源的多元化。
(六)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遴选,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项目支撑
科技项目是科技行动的载体,凝练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给予有效支撑的重大科技项目,是实施科技支撑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省内有关科技管理部门应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并组织相关专家科学评议的方式,筛选一批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技术攻关及其应用推广项目,以及能够有效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等,予以重点支持。
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