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增长势头良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近年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总量增长较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52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2002年相比较,增长389.2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增加值929.28亿元,同比增量达到126.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338元,同比增长10.0%。与1980年相比,经济总量增长7.0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5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仍显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2003年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仅为2%,明显低于辽宁省及黑龙江省,与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差距更大。
2.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包袱沉重,传统结构固化严重,调整改造的难度很大。加之缺乏外部的推动力量和扶持政策,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任务依然繁重。
第一,所有制结构。2003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非国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97.12%下降到76.84%。2003年,吉林省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为688个,比上年减少20.92%,但是总体而言吉林省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很大,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第二,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7年的25.4∶39.8∶34.8调整到2003年的19.4∶45.2∶35.4。
第三,农业内部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在农业总收入中,粮食收入比重已降到50%以下。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粮食加工能力达到75亿公斤。
第四,工业内部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呈现新的变化,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柱和优势产业的产值已占整个工业产值的70%以上,“九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累计576亿元,2003年完成技改投资210亿元以上,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吉林省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特色依旧明显,重工业偏重的结构没有得到改善,2003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58.12%上升到了2003年的59.85%。
第五,企业技术结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组织结构虽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依旧存在很多企业由于债务和社会负担过重而处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管理不科学的落后状态。工业技术结构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过程中,提高了工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但由于缺乏内在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作支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高新技术所占比重依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经济效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均大幅提高,2003年吉林省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80年提高了6.79倍,达到80297元/人·年。但是由于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仍没有脱离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再加上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工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工业整体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改善。2003年吉林省农业总产值488.8亿元,农业就业总人口1439.4万人,农业人口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3395.86元。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530.4元,比上年增长7.2%,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耕作技术升级投入的短缺,黑土地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农业产品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农业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主导产业线条较为清晰,但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化工、生物与中医中药、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主导产业格局,吉林省各地区也形成了各自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地方主导产业,比如,长春地区的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吉林地区的化工;四平的机械制造;通化的制药;白城辽源的冶金建材;白山的绿色食品;延边的医药及旅游等。可以说,以汽车、化工为支柱的主导产业格局非常清晰、明确。但是由于吉林省各地区(除长春、吉林两地以外)旧的主导产业由于资源衰竭或科技水平低下而逐渐衰退,新的主导产业格局刚刚形成,虽然脉络比较清晰,但是经济总量尚有待进一步发展,对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支撑力度还有所欠缺。尤其在科技含量方面,吉林省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生产能力差,以科技水平为主要标志的生产方式有待切实转变,除汽车以外其余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二)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研究
根据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四个指标对吉林省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判定。①2003年吉林省人均GDP水平达到1144.23美元,考虑到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应将人民币的基数提高4倍,即2003年吉林省人均GDP为4576.92美元。根据1996年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吉林省处在2480~4960美元,即处于传统工业化的中期水平。②2003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为: 19.3∶45.3∶35.4,对三次产业结构利用夹角余弦判定方法,以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1960年的产业结构比重(14.9∶36.3∶48.8)作为参照系,相对应的夹角余弦值为0.9637,这一结论表明吉林省2003年产出结构方面较接近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即处于传统工业化的中期水平。③2003年吉林省四次产业中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49.2∶17.4∶33.40,按照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劳动力结构模式判定,吉林省人均GDP比较接近于1000美元的水平,这表明吉林省处于传统工业化的中期水平。④2003年,吉林省城市化水平按照非农人口所占比重计算为45%,根据钱纳里城市化水平判定标准,这一指标表明吉林省处于传统工业化的中期水平。
通过以上几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判断,2003年吉林省处于传统工业化的中期水平,整体工业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既有历史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集中表现为:
1.经济总量绝对增长但相对降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
据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了2521.8亿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较增长了3.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1倍。但是相对经济总量指标上升较慢,与1980年相比较,吉林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2.61%上升到4.97%,上升了2.36个百分点,但相对来说幅度还是较小。这也反映出吉林省经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与我国发达地区广东和上海相比,1980年吉林省与它们的经济总量基本持平,而2003年,广东和上海的GDP分别为吉林省的2.39倍和1.6倍。
2.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国有经济比重过大。2003年吉林省国有或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8.65%,高于全国水平20.2个百分点,而且这些国有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尚有1/4左右的工业企业没有进行改制,再加上历史上形成的沉重包袱,使得企业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同时,吉林省经济当中的非国有经济力量小,尚不能担当市场发展的主力军。据统计资料表明,到2003年,吉林省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3%,资产总额占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39%。同时,由于经营者缺乏市场意识,企业经营不善,吉林省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不断破产、倒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其二,重工业比重过大。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内的工业企业基本上是传统的重化工产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的缺乏,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传统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2002年吉林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85亿元,为1997年的7.3倍,但只占GDP比重的15.3%,而且产业链条短,大部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其三,农业结构不合理。2003年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1.94%。“三农”问题突出,同时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种植面积偏大,导致“卖粮难”矛盾加剧,粮食补贴负担沉重,农业整体产出功能不强。
这几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吉林省经济发展步履蹒跚,负担沉重,发展缺乏活力,速度缓慢。
3.企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改造、提升。
近年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166家中型一类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按“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逐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企业债务和社会负担过重,使得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进程缓慢,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管理不科学的落后状态,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竞争能力弱。
4.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吉林省工业企业工艺装备具备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有15%,而七八十年代水平的生产装备则达到60%以上,老工业基地缺乏内在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健全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导致生产技术落后,同时由于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内的工业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太弱,而缺乏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老工业基地建成初期形成的技术设备由于长期得不到更新,所具有的优势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殆尽,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基础改造无法与现代技术实现接轨,因此新上项目难以改变存量资产赢利能力低下的现实。
5.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危机。
吉林省工业以采掘业和原料工业为主,由于长期粗放经营,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融合性恶化,资源面临枯竭,所具有的比较效益正在逐步消失。到1998年吉林省煤炭年产量已跌落到不足800万吨,成熟林比重降到19.6%,且多为高山陡坡难以开采。同时,多年来资源的开采形成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对自然景观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矿井老化和矿区沉陷造成的矿城与油区城市塌陷严重,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安危。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吉林省老工业区内的下岗职工不断增加,以辽源煤矿为例,矿区全体职工的26%处于下岗状态,30%处于待业状态。全省几十万名职工、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没有保障,吉林省原来的资源型城市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改造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6.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第一,劳动力增长快于产业吸纳能力,统计资料表明,“十五”期间,吉林省新增劳动力数量将达到240万,加上毕业学生和失业人口将接近340万人,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将有200万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预计5年之后,吉林省的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峰值,而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这种就业需求。第二,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符。在吉林省失业人口当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5.18%,高中教育水平的占33.79%,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口占到了60%以上,这使得吉林省劳动力就业形势更为严重,特别是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二、三产业的技术需求。吉林省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亟待解决。
7.农业投资总量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比重下降: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比重逐年下降;二是农业事业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三是农业贷款年末额占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年末额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不仅投入总量不足,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偏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投资情况无法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九五”以来,吉林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1997年12月出台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全省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先后兴建了40余家大中型玉米、生猪、肉牛、肉鸡等加工企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从目前看,产品加工层次浅,加工链条短,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产品少,转化增值效率不高。美国玉米加工开发出上千个品种,吉林省只有十几个品种,玉米下游产品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造成后续利益大量流失。畜禽产品多数卖原料,精深加工产品少,层次低,效益差。
(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发展的现状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的指导下,吉林省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以吉林大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学精密仪器与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生物制品所等国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所属的研究与发展机构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到2003年,吉林省综合科技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1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3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6.476万人;科研机构137个,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所属研究机构197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99个,国家及部委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4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吉林省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为55.09亿元,占全省GDP总量(2522.6亿元)的比重为2.18%,R&D经费总支出为29.2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为1.16%。
2.科技创新能力幅度提高,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领域科技成就显著。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豆细胞不育基因型的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大豆杂交种的培育问题。在有机显示技术(OLED)、全固态红绿蓝色激光器、混合动力汽车、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抢占了国际标准的制高点。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在吉林省九台市首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人体干细胞研究在世界上继首次构建出在组织结构和代谢功能上与天然软骨组织极为相似的人工软骨之后,又构建出了人类复层组织工程皮肤,并在由血管内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由角膜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在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培育推广了30余个农产品新品种,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的产业化生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干细胞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建立了治疗性稳定的人胚干细胞系、人胚神经干细胞系。以TFT—LCD为代表的彩色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了我省既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面向经济建设和加强企业科技力量为方向的研究开发型科研院所改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33家研究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民营企业的1家,进入国有企业集团3家,转为国有科技型企业3家,转为股份合作制2家,按企业化运行2家,划归吉林省农科院2家,已完成转制的科研院所31家,占总数的94%。其中省属研究开发型科研院所已有22家完成转制,13家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同时,通过采取开放办所、盘活资产、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吉林省科研院所的公益服务水平、整体形象、办公条件、职工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同时,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科技机构发展迅速。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了液晶显示器、基因工程新药、现代中药、热塑材料和玉米深加工等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化项目。2002年吉林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长春、吉林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97亿元。
5.主导产业科技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农业科技方面,重点研究与开发了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2002年有16个农作物108个新产品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大豆杂交技术和玉米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粮油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等精确农业耕作技术,为吉林省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生态型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方面,重点研究了玉米深加工技术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生物可降解树脂—聚乳酸、L—乳酸、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研究、变性淀粉新工艺新产品研究、淀粉高分子材料研究、膜分离技术在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应用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发建设了65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汽车产业科技领域,通过消化吸收与创新,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提升了产业科技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汽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s)辅助电源系统(Auxiliary Power Unit,APU)和用于电动汽车的SOFCs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经建立了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平台,为未来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光电子信息产业科技领域,长春作为我国光学科技的发源地,目前拥有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技术人才3000多人,先后取得3000多项科研成果。在平板液晶显示技术、半导体固体激光器、光电通信器件等光电子技术中取得重大突破,微分析科学仪器、光电医疗器械等仪器、仪表和汽车电子产品已经形成产业化生产。长春光谷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以光电子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群初步形成。
中医中药产业科技领域,参茸药效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鹿茸中活性因子药效学研究、人参活性因子(类似RG3、PDS等)的药效学及工业化生产技术、中药抗病毒活性因子及药效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以实现长白山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长白山“北药”基地初步建成。
(五)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吉林省已经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科技能力。但是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1)区域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缺乏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科技资源流动不畅,尤其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缺位使得科技信息、咨询、法律、金融和市场中介等服务水平低下,使科技资源配置缺乏市场配置的手段和载体,造成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区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2)科技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吉林省科技资源类别来看,主流科技力量多集中于国有科研单位,而这些单位的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当中目前还普遍存在“机制不活、体制不顺”等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虽然当前吉林省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的进步,但是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仍需要进一步实质化运作。
(3)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协调。首先是科技系统内部缺乏协调。吉林省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区域科技人才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缺乏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一定程度上导致吉林省原创性科研成果少的现状。同时,在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之间缺乏优秀的工程技术带头人,影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降低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缺乏协调。高水平的科研与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之间缺乏联结,在原创性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生产之间缺乏工程技术开发环节,导致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吉林省精细化工和长白山资源合理开发缺乏必要的绿色环保技术支撑,导致近年来吉林省环境污染有所加重,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4)科技人才分布不合理。首先,从吉林省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学科构成来看,存在自然科学人才比较少、社会科学人才比较多的不合理现状。按照科技发展规律自然学科作为科技的基础性学科其科研周期长、科研经费多,人才需求也更大。据吉林省2003年的科技统计表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之比为1∶1.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吉林省科技人才队伍学科构成的不合理。其次,从吉林省科技人才所属单位来看,存在着高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数量与企业科技人员数量比例失衡的问题。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客观要求企业在人才队伍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优势,而据统计,吉林省2003年高校及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数量与企业科技人才数量之比为1∶1.3,很明显,企业科技人才数量并不具备创新主体的要求。最后,从吉林省科技人才的区域分布来看,存在着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分布失衡的问题。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而据统计,吉林省2003年长春、吉林两个中心城市所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占全省总量的80.4%,这种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也直接导致了长春市各地区间经济增长能力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5)科技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激励机制当中存在着诸多缺陷,集中表现为技术职称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合理、职称管理体制落后。合理的科技激励机制要面向经济发展,片面强调论文数量而对在经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创造性工作评价不足,是当前吉林省科技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职称评定当中以一定周期内的研究成果为评定标准也有违科研的客观规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吉林省人才队伍当中的职称序列存在一定的“虚高度”,技术职称水平高于科技人才的实际水平,也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态度及社会科研氛围,是吉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6)科技投入不足。资金不足一直是吉林省科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一是政府的科技投入不足,2002年省属科研机构的财政拨款仅为3.8亿元,不到财政收入的1.5%,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远远低于国内发达省份的科技投入水平;二是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不足,全省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科技投入的融资渠道狭窄,由于企业效益低,资产状况差,限制了企业通过科技投入提升生产水平,两者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7)主导产业科技水平有待快速提升。吉林省近年来以汽车、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光电子信息以及中医药产业为核心内容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科技水平并不高。以吉林省起到支柱作用的汽车、化工产业来看,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还多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获得,化工产业在精细化工发展过程中也缺乏能带来较高附加值的自主高新技术。其他主导产业也同样存在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主导产业的核心地位决定其科技水平需要快速提升。
同时,在高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创业投资机制、吸引外资、高技术人才制度等政策环境方面也有待改善。
(六)吉林省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形势
1.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在世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经济主体将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吉林省经济发展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入世”后吉林省各工业行业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从汽车行业来看,我国汽车行业将于2006年彻底失去关税保护,吉林省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合作交流的情况下,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高,这种冲击将是致命的。从化工行业来看,吉林省化工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负担过重、生产规模偏小,而我国“入世”之后将成为发达国家生产厂商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主要目标,他们高水平的技术保障将使其产品价格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对吉林省化工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同样,吉林省其他产业也都面临着“入世”的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对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重要影响。吉林省必须加速提高产业科技水平,面对这一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竞争。
2.科学技术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1)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正成为全球财富增长的基础和源泉。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财富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开始出现。
(2)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为确保在知识创造和应用的优势,世界各国都加大了投入,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与知识相关的软投入,以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知识创造、获取、扩散和应用上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确立技术标准、提高环保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手段,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使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的产品因为技术因素而被拒之于发达经济体的市场门外。
(3)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本互动成为知识社会发展的主推力。知识创造和应用是一个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为主导,与金融资本实现高效有机互动,最终将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的过程。实践表明,知识经济发达的区域必定是知识生产基础设施高度完备、专业人才高度集中、金融资本高度会聚之处,以知识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互动,成为知识社会发展和向前推进的主要动力。
(4)科技革命孕育着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从世界近代历史来看,每一次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都掀起了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导致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区域地位的更替和强国的崛起。未来世界科技发展,将沿着更加深入微观与宏观世界,更加走向复杂、综合和交叉,更加揭示生命与智慧现象的本质,更加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方向发展,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为发展中国家完成面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与西部大开发一同构架了我国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也是吉林省目前所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从国家的宏观目标来看,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合理的制度安排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为第二、第三产业,而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年来产业发展大部分集中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隶属与附加值较低的第一产业),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瓶颈”制约,亟须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吉林省曾经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和装备,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开采和消耗,目前吉林省很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严峻考验,吉林省也逐步变为资源稀缺性省份。同时重化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2)产业比较优势亟待建立,以发展高端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条件差异,吉林省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需要不断提升,效益农业须加速发展等任务。
同时,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提出新命题。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初步发展后,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高度化的社会性需求和发展将成为吉林省未来发展的主流,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将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健康体育、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这其中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吉林省要实现这两大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从科技角度探索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方式和途径,已经成为吉林省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