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定位

二、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定位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回顾

近年来,吉林省关于经济发展分阶段提出过三种战略模式。

1.农业省发展战略。

1995年年底,吉林省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充分考虑吉林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下,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三大一强”的战略规划,规划指出经过15年的努力将吉林省发展成为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实现农村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吉林省的宏观经济发展以农业发展为重点,并针对吉林省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了畜牧业产业化等工程。从现实发展来看,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省发展战略并没能很好地完成所提出的“三大一强”的建设任务,虽然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地位没有改变,但是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同样也没有完成。

2.科教兴省发展战略。

早在1988年,吉林省委就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吉林”的发展理念。1995年,省委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8年12月省委七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把实施“科教兴省”作为指导吉林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这一发展战略意在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形成跨越式发展战略。几年来,吉林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科教并非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孤立的一个部分,单独提出科教兴省,尤其在实际操作当中片面强调科教的发展,而忽略了科教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使得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也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3.生态省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发展,吉林省的生态条件日益严峻,面对这种形势,吉林省政府认真贯彻了“十五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于2001年12月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原则通过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决定自2001~2030年,利用30年时间,进行生态省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吉林省现实来看,生态省发展战略就是可持续战略与品牌战略的融合,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看,生态省发展战略只是落实到了对以长白山为核心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品牌包装,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近年来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在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总结为: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人才兴业”战略,突出建设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的任务,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无论是“三大一强”发展战略,还是“科教兴省,人才兴业”、“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虽然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但它们都是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对当时所面临的省情与环境所做出的科学定位,符合吉林省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在一段时期内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发挥了良好的指导性作用。

(二)创新省战略模式定位是对已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

当前吉林省面临着全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从国际来看,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无论针对这一进程或是或非的争论有多少,都没能改变一个实际情况: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身处其中,要面临国内外两种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与竞争。而且随着WTO协议的逐步生效,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在2006年将完全失去关税保护,如何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吉林省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伟大战略部署,吉林省作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振兴大业,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同时,当前全球技术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预示着科学技术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二是科技革命孕育着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从世界近代历史来看,每一次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都掀起了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导致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区域地位的更替和强国的崛起。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截至2003年年底,吉林省人均GDP只有1124美元,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科技发展趋势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客观要求吉林省在新的时期应适时的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指引经济社会发展。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发展道路,是未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吉林省对以往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的延续,也是针对当前面临新的形势下的一个科学定位。

1.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省建设是从更高的层次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新认识,不是按照发展某几个重点领域、解决某几个主要矛盾或者打开几个经济发展突破口的思路出发而产生的发展战略。创新省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总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模式定位。从创新的广义内涵来看,创新绝非仅仅指简单的发明、原创性科技成果等,现代创新更加强调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带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现代创新在内容上也不仅仅指科学技术,它还涵盖了体制、管理、理念等创新,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全面整合。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都表明,现代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越来越明显。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呼唤创新的过程。

2.实现国家目标的可观要求。

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地建立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核心思想,就是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从吉林省发展实际来看,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2002年吉林省科技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口素质在全国也处于中上水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客观要求吉林省这样一个科技实力排位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率先实现创新省的建设。

3.走创新省建设的道路是吉林省解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吉林省创新省建设的发展战略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从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综合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面向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两大历史使命,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模式定位。从现实情况来看,吉林省具备走创新省建设道路的基础与潜力:

首先,从当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区域经济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才能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发展才能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 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2003年吉林省人均GDP为1124美元),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吉林省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实现科技贡献率的大幅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吉林省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445人(居全国第6位),拥有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丰富的科技资源,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最主要载体)在国内具备较高水平,综合科技实力较强。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吉林省作为我国科技实力较强的省份,需要率先实现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

最后,从近期的发展历程来看,吉林省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相对坚实的科技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却没有实现腾飞。究其原因,除却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外,吉林省创新意识落后、企业家队伍缺位、地域文化保守等也是导致经济不发达的重要诱因。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有利于观念更新、创新文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打造,可有效地排除和解决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更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源质量的角度解决问题。可以说,走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道路是解决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