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和困境研究
(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分析
1.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装备制造业更是工业化的脊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老工业基地,曾为我们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与自豪,同时也承受了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补轻工业短腿的冷遇与无奈。进入21世纪,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战略眼光重新审视黑龙江省产业发展形势和现状,其竞争优势已初步显现。
(1)装备制造业独领风骚,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前提。黑龙江省已形成了以发电设备、机床设备、机车车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微型汽车、石油化工、煤化工及食品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三大动力”、哈航集团、轴承集团、一重集团、大庆油田等一批“国宝”级企业,许多产业和产品处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如锅炉及原动机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木制品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一位,石油制品、人造原油生产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二位。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在我省工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面对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升级,满足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对装备和技术的强劲需求,抢占国际国内庞大市场,黑龙江的振兴恰逢其势,正当其时。
(2)十大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成为加快发展的驱动轮。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除了装备制造业以外,黑龙江省确立的石化、食品、医药、电子、汽车、煤炭、机械、电力等十大主导产业既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又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十大主导产业基础雄厚,规模较大,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同行业居重要地位,仅石化、食品、能源、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居前列的龙头企业已达33家,生产能力居亚洲或国内前列,生产的产品在全国位居第一的已达12种,产品数量可观,如原油、木材、电站成套设备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工具量具、中小轴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机械、石化、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1%,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个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了70%。全省工业在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又继续保持了的良好态势,主导产业牵动全省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
(3)六大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显,为经济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集群战略已经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目前,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林工业等六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初露端倪,带动效应不断扩大。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以大庆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带初步形成;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加大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哈尔滨、绥化南部区域的制奶业已有百家以上大企业;医药工业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医药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2004年10月,六大产业群实现销售收入257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91.3%;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利税和利润的96.6%、98.7%。六大产业基地已成为提高我省竞争力的主导力量。
2.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
21世纪,谁掌控了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自然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固的支撑作用。黑龙江省的煤、木、粮、油和土地及淡水资源,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我省传统产业调整改造、换代升级提供了难得的保障。
(1)土地资源丰富,是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决定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小城镇化的发展,东部及南方等发达地区城市规模的日趋膨胀,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而黑龙江省的土地资源丰富,国土面积为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6位,是广东省的2.5倍,相当于4个浙江省。可用于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土地储备潜力较大,有效利用面积居全国之首,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人均耕地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土地待开发面积居全国第4位。同时,工商建设用地后备资源充裕。即将建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近中期规划用地451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香港特区面积的5倍;远期还将规划420平方公里,把土地开发和盐碱地整治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我省有吸引力的一大亮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通过对现有耕地整理、灾毁土地整理、撤村并屯土地整理等措施,到2005年全省可新增耕地264万亩,是1999年以来5年间建设用地总量的4.9倍。特别是在国家对土地资源实施紧缩政策,建设用地严格审批的情况下,与南方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土地资源具有投资成本低、回报快的特点,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2)电力资源供应充足,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经济要发展,电力必先行。现在供电紧张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4年全国就有26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全国电力缺口达3500万千瓦,造成GDP损失累积达数万亿元之巨。而黑龙江省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10年可达2200万千瓦。且煤炭储量高达221亿吨,占东北三省的72%。黑龙江省电力供应稳定,电价较低,其平均价格大约只有南方省份的一半,特别是可利用地缘条件低价从俄罗斯输入电能,为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可能。可见,黑龙江省电力资源,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电价成本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将对黑龙江省加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3)煤、木、粮、油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对能源供给依赖十分突出。黑龙江省石油、煤炭等矿产储藏量居全国前列,采掘工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相当于辽、吉两省采掘工业增加值总和的3倍,占全国采掘工业的1/4。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第一。粮食商品量和专储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1/10左右,绿色食品的产量、标识认证数量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之首。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发展商机。以煤为例,2005年原煤产量达9000多万吨。大唐、国电、华电、华能及山东鲁能将分别在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建设煤矿和大坑口电厂。煤的深加工也可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原煤发展煤化工,其附加值可增加十数倍。此外,在国家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转化上下工夫,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之际,我省煤、木、粮、油等开发潜力是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更是吸引省外投资者的竞争优势。
(4)淡水资源充沛,为投资者生产经营及生活提供重要条件。水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全球正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拥有淡水资源仅占世界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东部、西部及南方许多省市生活工业用水供给不足,甚至生活饮用水也出现供应问题,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我省淡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水面面积80多万公顷,水资源总量826.8亿立方米,是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省区中水资源最充沛的省份。前不久,由24位两院院士组成的“东北水资源项目组”到黑龙江考察。指出,“中国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而东北则是水资源相对多,耕地资源也相对多的唯一地区,其水土资源配置以黑龙江省为最佳。”黑龙江省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成为加快发展的又一亮点,也为投资者舒心生活、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
3.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一个地区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为此,世界各地不惜巨资改善生态环境,联合国每年评出一批适合人居的城市。黑龙江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托。
(1)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问题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全国已有18.2%的土地沙化,37%的土地流失,近50%的城市缺水,近20%的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为此,党中央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党执政的理念提出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有着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四季分明的气候,“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地貌特征,典型完整的大森林、大草原、大平原、大水域、大湿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势。全省拥有林地面积191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2.9%、14%和25%,均居全国首位。全省草地面积433万公顷,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全省耕地面积1177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有大小江河1918条,湖泊水库6000余个,水面达80多万公顷。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黑龙江省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稀缺资源,成为支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物质基础。
(2)优势明显的绿色农业是加快发展的特有品牌。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据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是绿色食品生产和销售高速增长的时代,到2030年,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将占总量的80%。黑龙江省地处寒温带,无霜期短,但相对湿度大,且四季分明,光、热、水与植物生长期同季,适宜野生植物和绿色植物的生长,发展绿色农业,我们具有明显的优势。黑龙江省占土地总面积70%以上的山地、丘陵、湿地、草原、山间草地、湖泊没有受到工业“三废”及化学品的严重污染,近50%土地的垦龄不到30~50年,甚至不少山区植被仍处于原始状态,是较为理想的绿色植物生长基地。且黑龙江省嫩江、三江和兴凯湖平原多为黑土、暗棕壤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由于季节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植物受病虫危害较轻,加之黑龙江省农牧业正在实行主辅换位,也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1/6,居全国首位,产值已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0%。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应该成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巨大资本。
(3)前景看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种朝阳产业。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逐步转变,休闲生态游市场迅速壮大。这种市场需求恰恰与我省“原始”、“生态”特征鲜明的旅游资源和项目相吻合。2003年黑龙江省旅游收入222.3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5.01%。黑龙江省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滑雪期长达120~140天,雪质好、降雪多,山区降雪可达100~300厘米。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9%,绝大多数为天然林,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好地方。全省江河纵横,除四大水系外还有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世界三大冷泉之一五大连池、中俄界湖兴凯湖,江河湖泊气势宏大。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别具一格,民俗民情浓郁质朴,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唐代渤海国、金上京会宁府、龙泉府遗址保存完好。哈尔滨、大庆、伊春等一批城市北疆风格鲜明独特。黑龙江省依托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出了生态游、特色游、边境跨国游、民俗风情游等众多旅游项目。目前,全省共有旅游景点300余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开辟旅游线路55条。有专家认为,“黑龙江省属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资源品种齐全,搭配得当合理”。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资源性、区位性的独特优势,就能把黑龙江省打造成蜚声全国、名扬海外的“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全天候的旅游热点地区。
4.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
从传统经济地理学角度看,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中心经济发展的末端和边缘,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我们所处的区位正在由“边缘”向“中心”、“末端”向“前沿”转化,传统的劣势已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必须运用时代的眼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地缘优势。
(1)地处“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东北振兴是区域的振兴,是整体的振兴。在实施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由于经济的互补和产业的关联,东北三省已经构成了以“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骨架,以“沈大长哈”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中,黑龙江省以其辽阔的腹地,为东北的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哈尔滨的辐射牵动作用,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为重点,打造哈大齐重化工业带,使之与“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优势互补。发挥哈尔滨的龙头带动作用,联结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重点城市,逐步形成由重点城市和经济群落构成的都市圈,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2)与俄罗斯毗邻,是扩大对俄罗斯科技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是国内其他省份无法替代的天然条件,对俄开展科技经贸合作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也是打破末端经济状况的关键所在。从地理位置看,黑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有3045公里水陆边界线,是国内通往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凭借沿边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开通了25个对俄贸易口岸,构成了水陆空健全、陆海空联运、客货运兼有的过境通商方式。开发建设了一批对俄出口加工、科技合作、商贸、物流、旅游及金融服务等项基础设施,这些都将成为我省及全国各地加大对俄开放的阵地和平台。
(3)位居东北亚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来考量,黑龙江省正处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中心位置,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从俄罗斯出海,直达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哈尔滨为枢纽的滨绥、滨洲铁路大动脉,经满洲里、绥芬河直通俄罗斯,省内有直飞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航线7条,这些都为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已经开通的25个沿江贸易口岸和若干个中俄贸易互市区,为东北亚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5.鲜明独特的人文优势。
当今世界,文化已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黑龙江省拥有深厚的黑土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支撑。
(1)科技人才优势雄厚是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美国经济雄居世界首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资源优势。尽管目前黑龙江省人才结构及其分布还不尽合理,但人才总量充足,技术工人资源丰富,不仅有一支训练有素、技能娴熟、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需要的产业大军,还有120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劳动力价格偏低,这在珠三角及浙闽省份很难寻觅,是珍贵的稀缺人力资源。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黑龙江省属基本普及型,每百人中有5人受到专科以上教育,平均文化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全国第7位。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59所高等院校,615所科研机构(其中中直院所25个),101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两院院士27人,科技人力资源居全国第7位,教育实力位居全国第9位,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两院院士人数位居全国第5位。此外,还有一大批石油开采、飞机制造、工业机器人研发、电站设备配套等科技领域的国家级顶尖人才。黑龙江还拥有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两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是培育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人才的基地。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振兴黑龙江中的关键作用,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强势,为黑龙江省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文化产业基础良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增值空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占1/3以上,成为超过航天航空业的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娱乐业的产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靠文化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再度崛起。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历史资源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曲折神奇的历史沿革,独特复杂的多民族聚居,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博大雄浑的自然景观,冰雪奇观的北疆特色,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多元文化形态,培育了以冰雪文化、音乐文化、旅游文化、金源文化、犹太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工业文化和避暑消夏文化等为特色,以“冰雪节”和“哈夏会”为品牌,以省报、哈报报业集团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对提高黑龙江省文化内涵和品位、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仅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43.6亿元,占全市GDP的3.5%,这表明黑龙江已经具备了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
(3)优良的人文环境,为黑龙江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背景、环境氛围、文化舆论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支撑。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资源铸就了雄浑博大、粗犷豪放的黑土地域文化,这既不同于稳健周密、浑厚深邃的中原文化,又迥异于飘逸洒脱、婉丽清柔的江南文化,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北疆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仅在历史上历经了以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移民文化、流人文化的大融合,而且还在近代经历了东西文化的融合。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散发着大气、灵气和洋气,在20世纪20年代曾有十多万外国人在此居住,有18个国家在这里设立过领事馆,是当时世界上知名的开放城市,现在不仅留存犹太人居住的文化景观,还依然保存“二战”时期日本人在此设立的公墓,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世界上十分罕见。在“一次创业”时期形成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所畏惧、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特征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的“四大精神”,是黑土文化的灵魂所在,支撑着黑龙江人把昔日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疆的冰天雪地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赋予了黑龙江人“化腐朽为神奇”的不畏艰险、力辟榛莽、乐观豪迈、开拓进取和真诚务实的精神气质。黑龙江省又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艺术之乡,享有国际盛誉的专业音乐会,丰富多样、雅俗共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6.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
经济发展,既需要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地缘优势等内生力,也需要外在的支持力。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等一系列倾斜政策相继出台,无疑为黑龙江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
(1)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为黑龙江省企业甩掉包袱、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惠政策。如国家实施加大国有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在8个行业试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对具备条件的矿山和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额标准、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特别是出台的灵活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豁免陈欠税金等优惠政策,为国企扫除障碍、攻克堡垒,加快转制创造了条件。2005年,中央经济政策取向仍向东北地区倾斜,支持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石油、煤炭等行业技术改造投入,选择煤炭、森工、石油等陷入困境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将对黑龙江省吸引国内外投资,集聚域外资本、人才、技术,攻克体制性问题,突破结构性矛盾,加快发展振兴步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为黑龙江省农业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2004年中央把黑龙江省作为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地区,大大调动了黑龙江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大丰收,四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200多万亩,预计粮食总产627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全年达到3000元。国家对农民实行的“两免”、“三补”政策,既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种粮成本,改善农民种粮条件,也对更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来我省兴建粮食产业生产加工基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
(3)黑龙江省被纳入国家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试点,为引入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可靠保障。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而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突出矛盾是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随着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有大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能否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关乎事业成败。国家把黑龙江省纳入实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我们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薄弱环节
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一轮结构调整中,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步伐相对滞后,成为当前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最为突出的行业和地区。
1.结构调整滞后。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点是: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2002年轻重工业之比为13.5∶86.5,重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6个百分点;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精深加工产业比重小,采掘业与制造业之比为72.8∶27.2,采掘业占全国同行业的27.4%;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高技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18%左右,在经济总量中,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比重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为89.4∶10.6,国有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4个百分点。
2.投入严重不足。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贡献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接近1/3,但工业基建和技改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由1997年的40%下降到2002年的29.3%。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率下降到60%,列全国倒数第三位。全省R&D投入仅占GDP的0.6%,远远低于全国1.32%的平均水平。自1999年开始实施国债技改项目以来,黑龙江省有76个项目列入其中,仅占全国的3.4%,项目总投资127.4亿元,仅占全国的2.7%。同时,银行贷款在技改投资中的比重已下降到12%,导致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迟缓,整体竞争水平下降,老工业基地发展动力不足。
3.国有企业包袱沉重。
黑龙江省具有承担社会职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848户,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近64%,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9548个,职工48.9万人,办社会费用支出123.3亿元,扣除经营性收入尚需补助97.6亿元。黑龙江省“十五”期间还需关闭破产287户,其中108户需要实施政策性破产,共需核销呆账120亿元左右,仅伊春森工企业银行债务就高达39.6亿元。由于对银行债务、职工安置等问题处理不了,劣势企业处于“活不了、死不起”的状态。
4.社会保障能力偏低。
几年来,全省国企下岗人员达327.6万人,实现再就业212.6万人,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人员仍超过100万人。城镇失业率上升,由1997年的2.7%,上升到2002年6月的5.3%。四个煤城有下岗职工11.03万人,再就业率仅为15.4%。目前,黑龙江省有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50万人;“十五”期间,全省实际需要安置的各类就业人数将超过200万人,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5.资源型城市亟待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受资源可采储量递减等因素影响,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发展接续产业和生态治理等难题。一是资源开采企业生产和效益下滑,地方财政困难。原油、原木资源可采储量锐减,煤炭生产能力和接续储量不足;四个煤城和大庆油田开采成本比“八五”期间提高一倍多;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由于木材产量大幅下降,年均减少财政收入1/3以上。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2001年四个煤城实现工业增加值中,煤炭企业占总量的56.4%;伊春市和大兴安岭第二产业增加值中,森林工业均占2/3以上。三是资源过度开发,区域生态条件恶化。四个煤城总塌陷面积为530平方公里,煤矸石已达2亿多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约为2.96亿立方米;大小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明显减弱;大庆油田草原“三化”比重已占总面积的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