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医药工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东北医药工业发展现状
东北医药工业的产业基础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家大范围调整、兼并、建设而逐步形成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东北制药总厂一直在全国制药行业的“四大家族”即东北制药总厂、华北制药厂、新华制药厂和太原制药厂中排行第一位,为国家财政及全国医药工业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和持续的技术改造,东北医药工业的总体规模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多门类的医药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2002年,东北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4.4亿元,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利润21.1亿元。
表1 2002年东北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资料整理。
东北医药工业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骨干企业。哈药集团和东药集团均是我国最大的以化学合成为主兼有生物发酵和制剂产品的综合制药企业之一,沈阳东软股份是我国数字医疗设备行业的骨干企业,吉林的修正药业和敖东药业均为我国中成药行业的10强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掌握着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重点产品。例如,哈药集团的青霉素及半合成产品、头孢菌素等已成为国内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东药集团维生素C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磷霉素钠已占国内市场98%、国际市场70%的份额;沈阳东软股份的CT机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沈阳三生股份生产的EPO和α-2a干扰素分别占国内市场45%和20%的份额;修正药业的斯达舒胶囊是全国中成药名牌产品,2002年的单品产值达到6.8亿元。这些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东北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以来,东北医药工业针对全行业技术工艺落后、生产装备老化、生产效率低下的实际,抓住国家推行GMP认证这一契机,紧紧围绕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一大批企业和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对青霉素、抗生素和维生素等重点产品的生产线成功进行了深度技术改造,并将其作为示范工程,促进全行业向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过这一阶段的技术改造,青霉素的生产技术指标得到全面提高,生产成本与年产率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半合抗产品尤其是中间体和原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具备了成为世界半合抗原料和中间体生产基地的条件;维生素C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与国外企业相比成本优势突出。
随着技术创新的推进,东北医药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并培养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辽宁省共有国家保护期内新药400余种,国家中药保护品种79种,其中近两年开发生产的新药达到100种;吉林省共成功研制并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100余项,中药新产品研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共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191项,其中2003年获得33项。2003年,哈药集团共投产18个中西药及保健新产品,其中两个新产品进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东药集团共有11个新产品投产,6种新药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3%。近年来新投产的感康、安神补脑液、双黄连冻干粉针、葡萄糖酸钙、四联活菌片、人用纯化狂犬疫苗等中成药产品和生物制品的产值均突破亿元,这些质量可靠、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新产品正成为东北医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北医药工业在坚持搞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快国有中小医药企业改组、改制工作的同时,抓住国家放开从事医药生产、经营范围这一机遇,紧紧把握行业外资金向医药行业流动的有利时机,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大力培育和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使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民营医药企业得以迅速成长。至2002年,辽宁省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26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户,集体企业9户,股份制企业60户,外商与港澳台投资企业29户。吉林省已形成了修正药业、敖东药业、通化东宝药业、通化茂祥药业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营医药企业,其中修正药业集团高居全省医药工业的“龙头”位置,其他企业也名列前茅。到2003年,黑龙江省非国有医药产值已占全省医药产值的30%以上,一批民营医药企业如圣泰药业、乌苏里江制药、灵泰药业、济仁药业等,均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二)未来5~10年东北医药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工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东北医药工业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产业基础,而且还具有天然药物资源优势、产业技术优势、研发人才优势等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结构调整滞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的存在,以及外资医药企业大举进入和国内其他地区医药产业强劲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又构成东北医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是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优势,及时把握机遇,正视面临的矛盾,加快发展,再上台阶,向现代产业基地迈进,是东北医药工业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
东北医药工业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继续保持现有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若干新的医药骨干企业和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市场覆盖广的“北药”名牌产品;提高新药研发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个以化学原料药和天然药物为主,生物技术药物为辅,医疗器械等为补充,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鲜明东北地方特色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将“北药”打造成继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成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北医药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积极扩大优势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巩固和扩大已通过美国FDA和欧洲DMF、COS认证的原料药的市场份额,争取使进入欧美市场的原料药品种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二是调整制剂品种结构,扩大制剂产品出口。采用制剂新辅料、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剂型,提高控缓释制剂等新剂型在制剂产品中的比重;采用新工艺提高制剂产品质量,积极扩大出口。三是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行GAP;加大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中药保护品种的市场份额;加强中药品种质量控制,争取开发1~2个中成药进入国际药品市场。四是加快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争取1~3个基因工程新药投产,3~5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或疫苗)投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对维生素C、甾体激素类药等现有品种进行技术攻关,提高发酵水平,降低消耗,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稳步推进新药研发进程。逐步提高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能力和专利产品开发能力,争取开发新药100种以上,其中两类以上新药10种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5种以上。六是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地位。重点发展医疗诊断、检验、治疗三大系列产品,积极支持以康复保健为主的多功能、成系列的医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巩固和提高CT机和核磁共振仪等数字化医疗器械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