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北医药工业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

四、东北医药工业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

(一)化学制药行业

1.抗生素、维生素等原料药的大规模生产技术。

充分发挥哈药集团和东药集团等重点大型企业的优势,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头孢菌素、半合成青霉素、罗红霉素、磷霉素、齐多夫定以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维生素等多种原料药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水平,力争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有较大突破。

2.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面对医药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处于成熟期的产品获利能力减弱等新情况,必须加快以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产品替代疗效低、毒副作用大的产品的步伐。开发新产品要体现“双高一特”,即高效益、高技术和特色。根据国情,要把发展抗感染类产品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头孢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形成能与国外产品抗衡的竞争能力。此外还要重点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艾滋病药物、降血糖药物和老年病药物。

3.制剂技术的研究开发。

改进和开发新制剂、新剂型。重点开发微囊技术、包合化合物技术、包衣技术、渗透泵技术、结肠口服定位释药技术和新型药用辅料开发技术。建立口服固体控释制剂、注射用脂肪乳剂、脂质体制剂、新型环保型气雾剂等示范性生产线。针对控、缓制剂产品批间差异较大,生产过程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要加强工程化研究,优化和确定有关工艺参数,制定中间体的质量控制项目和检测方法,拟订科学、定量化的工艺流程。

4.新药研发平台建设。

在创新药物研究中,化学样品库(标)是高通量筛选(靶)的必要条件,因而有必要建立规范的天然产物样品库,其功能包括现有化合物(提取物)样品的收集、整理、检测和保存以及新样品的制备等。另外,适应药物开发从仿制转向创制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药理研究力量。以科研院所为基础,重点大型企业为依托,实行产学研结合,建立起包括新药筛选、药理评价和制剂研究在内的新药研发平台,服务于东北医药工业的发展。

(二)生物制药行业

1.新型药物和疫苗开发。

针对东北地区人群的重大疾病、地方病和常见病,研究开发新型生物药物、疫苗,研究转基因技术及其治疗药物。一是重点发展人体干细胞系列产品、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生长素、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α干扰素系列产品等基因工程类医药产品;二是重点发展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艾滋病疫苗和动物疫苗等生物疫苗产品。

2.诊断制剂开发。

重点开发人用、畜用各种病源微生物感染酶联诊断试剂,人用肿瘤酶联及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开发可准确显示癌症原发灶及直径在1厘米以上转移灶的位置,并能为肿瘤的分期及手术后的复查提供客观依据的人体内癌灶放射免疫显像用单克隆抗体制剂;开发人用基因诊断试剂,包括各种PCR诊断试剂、生物芯片等。

3.生物技术对传统医药行业的技术改造。

重点突破抗生素生产的基因工程菌构建与高效表达,确定工程菌大规模发酵工艺参数,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和工艺;通过引进高单位菌种技术和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青霉素发酵单位、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产品的总收率,使发酵、合成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三大母核”系列产品,开发高效的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开发口服头孢菌素和复合制剂;在生产上完成7-ADCA母核的产业化。

(三)中药行业

1.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东北三省道地、大宗中药材的繁育和种质资源的研究,阐明道地药材的成因及质量规律,实现道地药材的质量强化及提高道地药材的产业化水平。加强中药材规范种植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大力推行国家GAP规范。建立龙胆、防风、五味子、柴胡、细辛、穿山龙、刺五加、人参、西洋参、平贝、黄芩、甘草、鹿茸、熊胆、林蛙等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及养殖基地,争取国家立项支持。

2.高寒地区特产道地药材化学成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

阐明北药的优势因素,重视源头创新。开展中药生物活性评价、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活性筛选的新方法;开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在道地药材药效物质基础确认中的应用研究,强化东北三省在该领域的研究优势。

3.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

加强对组方合理、疗效突出、特色明显的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进行刺五加系列、北豆根系列、人参系列、黄芩系列、丹参系列、苦参系列、鹿茸系列、熊胆系列、五味子系列以及优势上市品种的研究。开发抗病毒、抗衰老、治疗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镇咳平喘、保肝护肝、治疗糖尿病、抗癌药等系列产品。利用北药资源优势,结合东北三省著名老中医的治疗成功经验,开展Ⅱ类有效药物创新研究,切实减少低水平重复。

4.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其自动化、智能化。

加强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重点进行中药提取、干燥智能化设备的开发及应用,尤其是中药生产过程中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设备和超微粉碎技术等。开展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液体澄清技术等制剂技术的专项研究,发展具有高效、微量、给药方便、便于储藏携带的优势制剂品种。

5.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

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研究开发针对亚健康状态、重大疾病、老年性疾病、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等病种的保健、预防和治疗的中药创新药物。目前,上述疾病已成为21世纪健康问题的主流,其预防和治疗药物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六味地黄丸、脑清素片、刺五加片、脑得生片等具有优势的品种为基础,结合东北地区的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疗效稳定、质量标准能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四)医疗器械行业

1.常规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的开发。

积极发展以可靠性为核心技术的常规医疗器械,把它们作为重点品种认真抓好。发展在医疗临床上量大面广而目前仍依赖于进口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次性消耗的医用器材。抓好经医院临床已确认为安全、有效的常规医疗器械的技术升级,提高它们的可靠性并形成规模生产。重视医疗器械重大技术、前沿新技术与新产品的跟踪开发研究,以此推动我国医疗器械整体水平的提高。

2.医用数字化影像装备与探测技术产品的开发。

发展具有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医疗器械产品,特别是那些利用国内软件或其他技术优势,引进OEM部件研制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强对包括CT、超声、核磁共振、数字化X机、心血管造影系统、核医学等传统医学影像设备升级换代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提高成像速度和图像分辨率。重点开发X线诊断设备的影像数字化技术、B型超声诊断仪的数字化技术、核磁共振成像的数字化技术等。

3.生物信息提取分析技术和康复保健用品的研究开发。

加强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各个层次上进行生物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采用信息、微电子、光纤等高新技术,开发高灵敏、微创检测人体信息的监护和诊断医疗设备,如监护系统、内窥镜、临检设备等。积极支持以康复保健为主的多功能、成系列的医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重点研究开发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康复设备、面向家庭的保健治疗设备和生殖健康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