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与意义
(一)地位与作用
1.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东北作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与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对稳定全国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东北三省共生产粮食6270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仅次于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580公斤,粮食商品率高达60%以上,居全国首位,人均粮食产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7公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发生的两次粮食紧张期间,及时从东北地区调出粮食,对稳定全国粮食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见表1)。
(2)东北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粮食生产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在其他两大产粮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下降的同时,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贡献明显提高。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11.1%上升为2003年的14.6%。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和玉米原料生产与加工基地,同时也已成为我国优质稻米的重要供应基地。据测算,综合考虑农业投入和技术进步,近十年内该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开发潜力为15%~20%;未来20年内为35%~45%。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2.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
(1)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以东北地区最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阜新市为例:该市自2002年年初启动经济转型以来,根据当地的土地优势和气候条件,以农业为突破口,把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发展,建立了19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41个农业小区,引进了光明乳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了饲料—畜牧业—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推动了高效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的转型。
(2)发展现代农业将进一步促进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东北地区新兴支柱产业。2003年东北三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达1498.1亿元,占轻工业总产值的71.0%,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1%。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原料,而且有助于提升加工水平和加工深度,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效益,对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发展现代农业将加速老工业基地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装备、信息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大发展。随着东北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保温材料、新型机械装备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必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装备和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另外,发展现代农业将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老工业基地消费品工业的大发展。
(4)发展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是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尽管农业在东北地区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26.3%下降为2003年的12.5%,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未动摇。2003年东北三省就业人员共4835.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一产)的人员共计2120.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3.9%;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第一产就业人员分别占其全省就业总人数的51.3%、49.2%和34.7%。如果考虑到农业相关产业的连带拉动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明显。可见,发展东北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对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基础与优势
1.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自然基础。
(1)作为我国土壤最为肥沃和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平原地区,为建立高标准、规模化的国家级现代商品粮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东北中西部和东北部分布着松嫩、三江和辽河中下游三大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是我国平原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自然土壤肥沃,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为我国北方水田比重最高的地区。据国土资源部资料,至2002年年底,东北三省共有耕地面积2142.9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人均耕地3.0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三大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
(2)作为我国北方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平原粮食产区,为构建我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据水利部最近的资料分析,东北三省水资源总量为1550.5亿米3,人均1447米3(见表3),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长江中下游粮油主产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长江中下游粮油主产区的83%,但为黄淮海三省(粮棉主产区)平均数的4倍;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为482米3/亩,为黄淮海三省平均数的1.8倍;单位播种面积水资源量为563米3/亩,为黄淮海三省平均数的3.1倍。东北农作物种植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高出许多,这为该区成为我国北方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3)作为我国产地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与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用量较少,农药污染相对较轻;化肥用量较少,带来的农产品和水体污染问题较轻。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和12%,而农药和化肥用量分别占全国总用量的7.9% 和8.2%。除了辽宁省工业企业较多外,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工业排污量也较少,所以工业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较轻。另外,东北地区拥有广阔的森林与湿地,具有很强的环境净化能力,可以保证本地区良好的环境条件。
2.国有农场的规模优势与农业机械化优势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东北作为我国国有农场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机械化水平最高、技术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奠定了基础。东北三省机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1.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5个百分点。三省农作物机播率为57.9%,为全国之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详见表4)。据2003年统计资料,东北三省农垦系统现有国有农场369个,占全国农垦系统国有农场总数的18.7%;拥有耕地221.21万公顷,占全国农垦系统耕地总面积的47.2%;平均每个农场拥有耕地6000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黑龙江省境内拥有国有农场104个,占有耕地202.55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占有耕地1.95万公顷,为全国国有农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的8倍。三省农垦系统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5724台,联合收割机8386台,分别为全国农垦系统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总量的36.8%和46.1%,基本实现了大中型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三省农垦系统共生产粮食868.7万吨,占全国农垦系统粮食生产总量的64.7%;其中生产稻谷500.2万吨,占全国农垦系统稻谷生产总量的73.7%。同时,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模式化管理为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3.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为实施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其优势农产品种类少,但规模大、生产布局集中成带。优势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优质稻米、奶牛、肉牛、肉禽、中药材和山野菜(包括野生食用菌)等。东北地区是我国第一大玉米生产带、第一大大豆生产带、第三大奶品生产带、优质稻米集中生产带、中药材人参集中区以及鹿茸、林蛙、山野菜等珍稀产品产区。
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东北三省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豆优势产区;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地区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两大饲用和加工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与中原、西南地区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大肉牛产业带;东北与华北及京津沪渝等大城市郊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奶源基地;东北与长江流域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优质水稻产业带。
4.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延伸和拓展了高效农业产业。
(1)快速发展的养殖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拉动了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高效化发展。东北地区的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17.9%上升为2003年的43.8%;其中辽宁省养殖业产值比重已从1980年的20.5%上升为2003年的53.2%,超过了种植业。
(2)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对种养业的拉动作用正在迅速增强。初步统计表明,当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以玉米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春大成集团年加工玉米180万吨;吉林德大公司年屠宰肉鸡1亿只,加工鸡肉22万吨,加工大豆45万吨;华正公司年屠宰生猪120万头;以肉牛屠宰与精细加工为核心的长春皓月集团也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清真肉牛加工企业;黑龙江完达山乳业公司的生产规模已与内蒙古伊利和蒙牛、北京三元、上海光明等企业并驾齐驱;黑龙江哈高科集团已发展成为以大豆精、深加工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
5.设施农业与特色高效农业已成为东北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气温低、积温少等特点,东北地区成为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最早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全国第一个大棚温室就源于东北。设施农业不仅推动了农业高技术(如精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规模化应用,而且带动了新材料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不断增强。
东北地区的特色农业包括特色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小杂粮等的种植和鹿、林蛙、狐狸、紫貂等特种动物的养殖。特色农业已成为东北地区出口创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辽宁丹东农产品出口创汇2.6亿美元,其中特色农业占60%。
(三)面临的问题与限制因素
1.农田水利化程度低、抗灾能力差使本地区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最不稳定的地区。
(1)全国耕地灌溉率最低的粮食主产地区。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东北三省耕地平均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4.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9.4个百分点,分别比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地区低37.5和39个百分点,为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灌溉率最低的区域。
(2)全国农作物受灾和成灾率最高的地区。据1986年以来的灾害资料分析,东北三省农作物多年平均受灾率(受灾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2.6%,较全国平均值高出9.7个百分点;农作物多年平均成灾率(成灾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3.6%,较全国平均值高出6.3个百分点。无论是农作物受灾率,还是成灾率,均与我国西北地区相当,并列为全国各区域之首。东北三省旱涝灾害合计发生频率为78%,旱年多于涝年,农作物灾害以旱灾为主,其受旱灾面积和旱灾成灾面积均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55%左右。
(3)全国地力下降最为快速的地区。据定点监测和抽样调查推算,东北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3.8%,与开垦初期平均11.8%的含量相比下降了2/3;耕地总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占57%,远高于全国34.3%的平均水平;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由开垦初期的60~70cm减少到20~30cm,黑土层年减少可达0.4~0.5cm。由于土壤腐殖质下降,土壤板结,含水能力下降,抗旱能力明显降低。
(4)全国粮食生产最不稳定的地区。据1980~2003年东北三省粮食单产资料分析,其单产相对波动系数(粮食单产年际增长率与整个时期内粮食单产年平均增长率的比值)高达52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为全国各大区域之最(见表5),并且粮食作物单产波动性呈加剧之势。粮食作物单产波动系数从1980~1990年间的279,上升为1990~2000年的555。
2.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差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并存。
(1)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东北各省、各地(市)均建有农业科研单位,并且还有许多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分布于东北三省,但它们之间因缺乏一个大平台进行沟通,因此,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技术储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周期大大缩短,调整频率加大,由于技术开发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往往遇到了问题才开展研究,待成果成熟之后,需求往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成为无效成果。
(3)缺乏综合性增产增效技术。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的主要科技影响因素是良种和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由于只重视育种创新工作,忽视栽培技术创新,导致优良品种的高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如各地每年均有大量的优质高产品种推出,小规模种植或审定时的增产率一般均在15%以上,但一旦广泛推广,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其增产效果明显下降。
(4)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农药粗放使用,化肥NPK比例不合理,耕种栽培不规范,使农作物病虫害加剧,肥料利用率降低。如黑龙江省目前氮肥利用率平均仅为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水稻田肥料氮素损失率高达50%,旱地达30%~40%。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合理,使地下水和地表水氮素含量高,一些农药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安全。
(5)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及机制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由于投入及机制等原因,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自我发展缺乏后劲;另一方面,由于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成部分的农业科技企业、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等非政府或经营性的农业推广服务组织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难以对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挥补充作用。
3.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要求。
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东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据《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的资料分析,东北三省农业户从业人员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仍占7.8%,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4.1%,而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5.0%。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而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滞后的劳动力。
4.农业经营方式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1)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发育滞后,传统“家庭”分散生产模式占主导地位。近几年,尽管各地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自发成立了一些农村合作经营性组织,或称之为农村专业协会,但目前数量还很少,只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缺乏与龙头企业配套的规模化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形成了像玉米、大豆、优质稻米等生产基地,但这些生产基地主要是政府为了保障区域农产品总量而建立的。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是有什么原料就进什么原料,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建立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以致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