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北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由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等要素构成的,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产业。结合东北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其现代农业应该具有五个显著特征:一是农业装备现代化;二是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三是农业过程生态化、产品绿色化;四是科技先导化;五是农民素质现代化。
东北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环节的转变:一是从单一的经济目标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以往过分重视生产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效益,今后在继续重视生产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二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向保障食物安全转变。以往仅仅关注粮食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比较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发展,今后必须在继续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同时,放眼整个食物的安全保障,以粮食为基础建立包括肉、蛋、奶、鱼、菜、果等在内的多样化、综合性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三是从依靠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产业化发展转变。以往的生产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生产面积实现总产的增加。今后在继续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同时,重点要靠增加单位面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四是从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以往十分重视农产品数量的增加,相对忽视质量的要求。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必须在继续高度重视农产品数量增长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包括农产品环境安全质量控制与管理,力求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
(二)发展模式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要始终贯彻组织经营产业化、生产过程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将产业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建立并完善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组织经营模式和区域布局模式。
(1)重点建设“123”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体系:巩固一个基础产业——粮食生产,提升两个龙头产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壮大三个高效产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水产业。
(2)合理布局六大重点产业:根据农业资源区域优势,上述六大产业的基本布局是:巩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的粮食基础产业地位,加快发展畜牧业;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依托丘陵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绿色食品产业;依托水域分布和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
(3)重点推进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稳定发展国有农场产加销一体化模式;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向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型。
(4)建立区域互补模式: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分工来看,丘陵山区优先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建设与保护,全面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战略,并为平原区的持续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平原地区以地力恢复与建设为基础,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战略,由此形成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互补的协调发展模式。
(三)目标和重点任务
东北现代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积极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精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绿色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名牌产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其重点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1.建设国家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巩固东北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粮食将长期处于供需紧平衡,甚至是短缺状态。在较长时间内,东北地区将成为保障全国食物安全,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区域。为此,应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以玉米、大豆、优质稻米为重点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优质、专用化。东北地区国有农场具有建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精准化大型现代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越条件,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延伸和拓展农业高效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与协调发展。
(1)发挥饲料资源优势,通过种养结合,培育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产业。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畜牧生产资源和饲料资源,而且辽宁省还是一个海洋大省,拥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优势。在现代农业中,养殖业已不再是副业,而是与种植业平分秋色的主导产业;甚至在一些地区,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发生了主副换位,即种植业成了为养殖业提供原料的产业。应发挥东北养殖业潜在优势,培植以奶牛、肉牛、生猪、肉禽、海洋渔业为核心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产业,促进饲料资源转化增值。
(2)以培植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为手段,做强做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原料,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发挥其优势,通过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促进以玉米、大豆、牛奶、中药材和肉品综合加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3)发展特种特色产业,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东北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色种养业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东北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环境优势与价格优势明显,且具有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特种养殖业、绿色食品业、中草药业、特色果蔬业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特产品;突出物种特色,打造珍稀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的高效化发展。
3.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升农业持续产出能力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尽管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农田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依靠科技进步,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为依托,以黑土地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清洁化生产、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提升农业持续产出能力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发挥国有农场规模优势,打造我国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典范。
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是我国农垦系统拥有耕地面积数量最多、农场经营规模最大的省份,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国有农场耕地总面积的43.2%,平均每个农场占有耕地1.95万公顷,为全国国有农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的8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均规模的3.3倍。应发挥黑龙江国有农场的规模优势,积极发展以精准农业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