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北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综观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表现出重大单项技术的突破可带动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技术的系统化与集成化趋势日趋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多学科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体现出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整体技术集成的迫切要求,这是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战略的一个战略背景。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构筑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核心是针对该区域发展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区域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框架,明确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系统集成,确立需要重点突破的优先技术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为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一)总体思路与原则
1.总体思路。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既要满足粮食安全的国家需要,也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外的各种技术和资源,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建设和保障机制完善为主要内容,将利益驱动的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的推动机制有机结合,建立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按照“科技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服务”的总体思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功能,完善区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多元主体、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农民组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科技服务。
2.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建设和机制保障等几个方面,要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高度统筹安排,坚持整体推进,保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完整性。
(2)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应用。要通过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成果转化,挖掘技术潜力,发挥科学技术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有的作用。
(3)坚持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科学技术现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技术的适用性为核心,突出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特点和技术要求。
(4)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东北的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具备国家目标的特征,因而其科技创新活动在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区外、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加快支撑体系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战略目标
通过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组装一批产业化集成技术,获得一批应用广泛的技术产品,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培养一支现代农业科技队伍,实现农业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科技吸纳能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巩固东北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延伸和拓展产业领域,建立国家和区域目标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1)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创新并推广应用一批能够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生产技术、促进主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的产业化技术、引领农业领域拓展的高新技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和提高农业经营规模与水平的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
(2)完善农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根据东北地区规模化和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主要农产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园、科技示范区、科技型企业等若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平台,为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3)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保障机制。完善东北地区农业科技支撑的保障机制,包括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投入保障等,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三)重点任务
1.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通过发展高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实施高技术带动战略,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引进吸收,推动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常规技术的升级换代。其重点是:①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发展分子育种、动物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大幅度提高动植物的增产潜力,改善动植物品质,加快建立现代种业技术体系,促进动植物种业的产业化发展。②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创制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传统农业投入品的生态化升级换代。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精准农业、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规模化的精准农业技术,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地环境保护。④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节能、低耗、适合大规模作业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新型设施农业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依靠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大力研发生态化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保护好产地环境,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竞争力。①以玉米、大豆、水稻等优势农作物为重点,研发农作物优质高产稳产持续的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效益。②研究农业资源监测、产地环境评价等技术,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需要的监测预警体系。③突破东北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护产地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3)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化技术促进农业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拓展以粮食为原料的肉乳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粮食转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的集约化养殖技术,拓宽现代农业产业领域,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①开发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技术,养殖业投入品质量控制技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等。②开发提高加工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以产品标签为核心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化技术等。③开发特色农业资源种养加一体化技术,提高特种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④加快节能、低耗、生态型设施农业技术的研发,促进设施农业技术升级换代和农业增效。⑤加快生态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和相关技术研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养殖业的综合效益。
2.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1)构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区内科技力量和资源,广泛吸纳科学院系统、农科院系统和大专院校等全国的科技力量,实施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共同建立适合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区域创新中心和专业研究中心,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建立区内外科研协作机制。
(2)构建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国际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为契机,建立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技术示范基地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应用;以东北地区优势农产品为核心,采用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建立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市场和优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网络,广泛采用先进加工管理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建立现代化的绿色加工产业基地。
3.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与培训体系。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按照推广技术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政府组织引导型:以各级政府所属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高等农业院校等单位为主体,以种养大户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示范样板,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采用新技术,形成“政府+技术+示范样板+农户”的推广模式;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型:以农业科技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单位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和农户,形成“公司+技术+基地+农户”的产品先导型推广模式;三是中介组织服务型: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与科研、教学等技术部门相结合,实行有偿服务和技术有偿使用相结合,推动农户、企业、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技术+中介组织+农户”的行业引导型推广模式。
(2)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以种养加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为主要任务,应用现代化培训技术和手段,实现培训目标、内容、方法和培训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加快培训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培训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实现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立足基层、服务农民的开放型、多功能、广覆盖、高质量的一体化农民科技培训与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队伍,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乃至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和生态化技术等不同层次上,全面审视东北地区规模化优质粮食产业、集约化养殖业、高效加工业和特种农产品产业的科技需求,在六个重点技术领域部署20项关键技术的研发。
1.粮食生产技术领域。
以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为核心,研究优良品种的选育技术,提高作物遗传潜力的关键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技术,挖掘已有品种潜力的综合技术,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和产地环境保护的规范化技术。
(1)高产优质专用作物育种技术。发展高产、优质、专用、抗逆、早熟农作物育种技术,重点是高油与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各种加工专用型与饲用型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技术。
(2)精准农业技术。以玉米、大豆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加快发展农田水养分快速监测技术,研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的水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精准养分和水分管理技术,研制自动化、机械化作业的关键设备与控制系统。
(3)粮食作物持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重点加强与新品种配套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建立主要作物高产稳产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4)资源高效利用与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黑土退化防治与修复技术、盐碱土防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雨水就地积蓄和地膜覆盖等节水保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作物间作、轮作的模式和配套技术以及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
2.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领域。
以粮食转化和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潜力,改善品质,发展规模化养殖技术,研发现代畜牧业可持续生产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瘦肉型猪、肉牛、奶牛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
(1)优良畜禽品种选育技术。重点是优质、高产奶牛繁育与快速扩繁技术,特色肉牛、肉猪、家禽品种改良与快繁技术。
(2)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标准化低成本高效设施养殖技术,重点是奶牛、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畜产品质量控制、加工和分级以及保鲜储藏技术。
(3)优质饲料与非常规饲料加工储藏技术。加快研制粮草轮作制度和寒区优质牧草品种筛选、栽培与加工储藏技术,青储玉米品种繁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青饲料保鲜储藏技术、氨基酸生产技术等。同时,发展包括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林下资源等非常规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减轻对耕地和草地的压力。
(4)重大畜禽疫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开展传染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安全、高效、稳定的畜禽疫病疫苗,建立产业化的技术开发平台。
(5)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强化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和应用畜禽清洁生产技术。
3.安全绿色加工技术领域。
目前,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要解决好产品的定位问题,也需着力解决加工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发展安全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关键因素。
(1)粮食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研发粮油植物蛋白修饰与功能性大豆蛋白开发技术、谷物淀粉加工与淀粉生物转化技术、植物油脂深加工技术。
(2)绿色优质畜产品安全加工储藏技术。重点研究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干酪加工技术、酸奶用发酵剂生产技术与安全检测技术,动物血液与骨头深加工关键技术,农产品原料与工艺在线的快速检测技术和加工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
(3)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农产品信息获取技术与信息系统,产品标识与质量远程监测技术,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技术,节能低耗的储运技术与配送技术。
4.特色农业与高效农业技术领域。
以特色、特种农产品、水产品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为重点,发展相关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重点研究特种特色动植物优良品种快繁技术,特种动植物标准化生产技术,特种动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2)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适合于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生产的营养工艺和栽培工艺,保证生产全过程的无毒、无害、无污染和无残留;研发产品分级分类技术、包装技术、储藏和运输技术;研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发无公害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快速检测技术。
(3)生态型设施农业技术。研究高寒地区节能型设施环境精准控制技术,优质种苗设施生产技术,低温弱光条件下作物管理技术,防止连作障碍的水土管理技术,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
(4)水产养殖与加工技术。研究水产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养殖技术、养殖环境优化及病害防治技术,水产品深加工与食用安全保障技术。
5.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领域。
(1)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加强保护性耕作机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成套设备,播种、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机械,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肥料高效施用和农药超低量精确喷洒设备,农产品加工设备,设施农业装备等农机装备的创新与开发。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控制、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农业技术与农产品流通进行科学管理、服务与培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6.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开发与环境检测技术。
(1)新型农业生物制剂工程技术。加强新型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创制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开发节本增效生产工艺,建立农业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开发平台。
(2)新型肥料、农药开发利用与检测及降解技术。加强高效缓释肥、有机肥的开发与安全施用;大力开发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化学农药。同时,重点开发化肥、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检测、降解与消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