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东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差距
1.总量发展不足,与国际差距明显。
2003年,东北三省共实现增加值12957.3亿元,其中辽、吉、黑三省各占46.33%、19.46%、34.21%;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4807.6亿元,占到东北GDP总量的37.10%。
(1)东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7.1%,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与国际差距仍然较大。2003年东北地区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2.57∶50.33∶37.10,与全国同期的比例14.58∶52.26∶33.16在结构上基本一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公认标准差距较大。
图5 东北地区三大产业比例与全国对比
注:国际标准是国际公认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的结构标准。
(2)东北服务业就业率达到33%,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与国际差距较大。2003年东北地区三大产业就业比例为12.57∶50.23∶37.1;与全国平均水平14.58∶52.26∶33.16相比,结构基本一致,服务业就业水平较全国略高,但与国际差距仍然较大。
图6 东北地区三大产业就业比例与全国对比
注:国际标准是国际公认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的就业标准。
2.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东北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主要表现在,传统服务业居多,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在结构方面的改善明显滞后。以服务业相对发达的辽宁省为例,2002年该省服务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共完成760.89亿元,占到服务业总值的33.7%,排名第二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总量的18.8%,这两大类基本上全部属于传统服务业,两者之和已达到服务业总量的一半以上,而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很小。
与OECD国家相比,2002年,东北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的比重比OECD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而属于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则比OECD国家分别高出7个和1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东北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运输邮电等行业,而面向生产和市场的东北制造服务以及中介咨询等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例偏低,发展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还比较低。
表7 2002年辽宁省服务产业各主要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资料。
3.东北服务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2002年,根据服务业的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指标,人民大学对我国31个省市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东北各省的情况来看,辽宁省排在全国第10位,接下来是黑龙江第18位,吉林最低为第22位。就东北整体而言,东北地区服务业的竞争力指数应为42.77,占到16~17位之间,基本上相当于江西省和安徽省的水平。
表8 我国31个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名(2001年)
(二)原因分析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供给状况、需求因素以及影响产业发展的整个宏观环境等内容,据此,东北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将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展开,如图7所示。
1.在宏观方面,管制过多、改革滞后、规划不足与监管不力,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第一,管制过多,竞争不足。我国服务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在服务业的部分领域,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竞争不足。如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行业。政府往往出于经济安全、行业规范、行业管理等多种考虑,设置种种市场进入障碍,或限制外资企业进入,或限制非国有企业进入,有些领域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一方面,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低下;另一方面,导致大量的投资和生产要素被排除在服务业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服务行业缺乏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使新兴服务业或新服务项目的发展缺乏动力。
图7 影响东北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框架
政府控制资源的比重过高。一方面,增大了当事人“寻租”的可能性,会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局面会阻碍市场化的进程,增大了外部资本进入东北地区的谈判成本。
第二,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受到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的影响,服务业发展困难重重。以物流为例,铁路、公路、港口、堆场、仓库各自归属不同管理部门分头主管。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对物流资源整合与优化设置了障碍,增加了物流管理和协调工作的难度,不能形成东北统一规划,制约了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在商业连锁经营方面。“地方保护主义”抑制了连锁业异地开店经营,阻碍了连锁业规模发展的速度。这主要表现在税收、人脉关系、行政管理等方面,造成东北批发零售贸易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缓慢。
同时,这种体制也造成了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壁垒问题严重,使与服务业依存度较大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不足,约有70%的信息资源集中在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实体手中,真正能流通起来被利用的不足10%。
第三,整体规划与政策引导欠缺。长期以来,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缺乏整体规划。以物流为例,目前,铁道部、交通部均有各自的物流中心或枢纽建设的规划,但是缺乏相互的衔接和整合。以物流为例,在东北三省向国家发改委所递交的报告中,几乎都提出了要建立东北物流中心的规划,并列出了详细的建设方案,这种关于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雷同,很可能会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最终会阻碍东北经济的发展。这种整体规划的欠缺还表现在港口建设与铁路建设的不配套,使港口吞吐能力超过疏散能力,致使大部分港口船只压港,停泊、装卸能力闲置,使提倡多年的多式联运进展缓慢。
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对服务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不够。这表现在对基础设施,如物流配送中心、货物采购配送、统计结算等相关电子设备的投资以及信贷政策、税收政策、运输等收费制度等方面。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由此出发确立的规划、制定的政策,导致服务业许多领域处于无主次、无重点的发展状态。
第四,市场监管滞后,缺乏交易诚信。在原有经济体制下,存在许多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对行业监管的影响。如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过于看重其社会公益性的一面;对金融、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过于看重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社会活动工具的一面;对医疗卫生、后勤服务、市政服务等,过于看重其社会和单位福利的一面;等等。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领域将逐步走向产业化,但如何区分这些领域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公共服务的不同机制,进而采取相对应的监管手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商业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运行机制混淆,监管规则不清晰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整个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催生了新型的企业经营方式,进而创造出许多新型的专业服务行业,而且传统服务机构也不断进行分化、组合,出现了跨部门、跨行业之间融合、重组的新趋势,如会计与评估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物流与连锁经营之间的衔接也愈加深入,而对于这些领域如何调整以往的监管模式,如何对这些机构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有效监管,也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另外,在诸如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旅游、零售业服务、会计、医疗、审计、资产评估、交通运输业、货运代理等服务领域,行业标准空缺,行业管理和市场规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服务质量认证与监管措施,使得消费者的利益难以有效保障,也影响了服务业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发展。
第五,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服务业本身创造的是无形产品或服务,但其发展仍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心城市及沿海等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已相当成熟,而受投资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东北广大农村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方面还相当薄弱,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2.在有效供给方面,投入总量不足且以国有投资为主、开放程度低以及高素质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第一,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上还是以国有投资为主。目前,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投融资渠道和方式有限,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在行业直接投融资和项目融资的过程中,限制较多,并仍以国有投资为主。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吉林省国有经济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数这一比例降到23.0%,但还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从投资来看,服务业投资基本还是以国有投资为主,2002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从1998年的53.39%下降到49.19%,仅仅下降了4.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上的转换仍然缓慢。在服务业44个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业5个行业外,其他39个行业国有投资都占到50%以上,甚至有的行业高达90%以上。这限制了社会投入要素的进入,造成了服务业整体投入不足(除通信、金融等少数行业外)。
凡是在投资放开较早的部分领域,发展结果令人刮目。以住房改革为例,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东北房地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不仅带动了建筑业,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物业服务、金融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只要我们把一些可以产业化、社会化的服务领域真正按产业来对待,许多服务领域或服务业务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服务业创造的GDP会大幅度增加。
第二,高素质人才缺乏,不能人尽其才,人才成为发展“瓶颈”。服务业既包括传统服务业又包括现代服务业,能吸纳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就业人员,发展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要求以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东北的人才总量从统计上也许还存在一些优势,但其人才结构和发展态势所具有的以下特点不容忽视:一是人才总量泡沫化。最主要的表现是,很多人才不在工作岗位上。东北人才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但是,一些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处于其中的人才也在下岗、待业。另外,东北是中国产业工人形态最为完备、人数最多的地方,而最新的统计显示,辽宁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达到50万人。二是高素质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数据称,专业技术人员74.31%在事业单位,只有25.69%在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8.95%在事业单位,只有21.05%在企业;其中正高级职称的人才96.9%在事业单位,仅有3.1%在企业。日前,辽宁省科协公布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单位负责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4.54%,列在离退休人员和商业及服务人员等之后。三是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性较差。文科性质的人才较多,企业家、工程师较少。理科人才中基础性学科人才多,应用型人才较少。
东北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在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衰退的情况下,劳动力较低的素质状况又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日益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制约因素。以物流为例,现在东北物流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转行的,物流的理念、物流的运作技术、分析物流客户的需求、制作使客户满意的物流解决方案等,都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才能适应东北物流发展的需要。
第三,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东北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不高。从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消费的作用最大,投资次之,进出口的作用相对较小。以2001年为例,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6.2%、63.8%、60%,资本形成率为32.3%、37.9%、32.2%,外贸依存度则只有10%左右,吉林是1.6%。在更新改造资金的外资利用率上,三省分别为6%、3%和1%。服务业44个大行业中,除零售、商业代理、房地产代理、旅馆、旅行社、娱乐、计算机服务等7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外商投资占总投资比重都不到5%,其中20个行业的外资比重尚不足1%。由于不能更好地引进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提高。东北对外开放程度的滞后,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3.在有效需求方面,传统的思维定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以及发展较低的城镇化水平,抑制了服务业有效需求的增长。
第一,“服务内部化”的传统思维定式影响生产性服务需求。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作为第一、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的服务活动逐步分离出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但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外流”等“服务内部化”的思维定式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导致东北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自办机构、自我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和市场服务业的发展处在一个缓慢的发育阶段。以物流为例,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美世咨询公司的一项联合调查表明,目前物流外包的需求主要来自在华的跨国公司,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很小。
第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个人消费服务业需求不足。一般来说,当收入差距较大时,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易于降低,直接影响个人消费需求增长。由于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受收入预期的影响,抑制了购买力增长;而高收入阶层个人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其收入将更多地转化为金融资产和投资行为。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结构的断层,抑制了消费市场的发展,也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中产阶级”因其收入稳定,薪金丰厚,教育程度和消费观念的层次较高,其消费需求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消费主体的时候,个人消费将会呈现稳定的增长。
第三,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服务需求。城市化的水平决定了服务业基础设施的规模,也决定了服务的需求。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不可能如工农业产品那样,在一个地区生产,到另一个地区消费,因此需要有最低的人口的密集度,才能维持服务企业取得赢利的经营规模。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基本原因。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也影响了整体服务业发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