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一环,应该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实现“五个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通过打破垄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增加供给要素,培育市场需求,构建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实现基于知识密集和信息化手段的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东北经济振兴的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就业、资源、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压力。
图19 现代服务业保障措施架构图
1.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充分竞争。
第一,加大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第二,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其他所有第三产业均应允许非国有资本(外资和民营资本)不同程度地进入。对于一些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对可以实行竞争的服务环节和服务项目,应当积极地撤除进入壁垒,开放竞争(如金融服务业中的交易所服务)。第三,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第四,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彻底拆除区域内贸易壁垒,建立东北统一市场,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2.合理规划,统筹发展。
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目标,围绕目前已得到较好发展的传统服务业以及在信息技术推动成长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按不同类型,制订区域性行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体制创新,统筹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相关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合理制定各领域的整体发展规划,避免部门间规划冲突或重复。
3.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服务业的发展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同时,在有些领域需要运用国债、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进行适当扶持和引导。一方面,对于一些原先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性服务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经营,需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加快推进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面向东北制造的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和培育力度,对于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逐步规范政府体系的服务采购制度,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服务市场的培育。
4.增加居民收入,完善保障机制,培育个人消费需求。
逐步消除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体制与政策因素,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渐缩小收入差距,不断培育社会中产阶级和持续扩大服务业的消费群体,为服务业的扩张提供更广阔的需求空间,极大促进商业、餐饮、医疗、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的发展。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实施“扩中、保低、调高”战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橄榄形新分配格局,促进中产阶级市场容量的迅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的消费预期得到有效改善,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及时清理和废除抑制消费的政策,制定更加积极的消费政策。
此外,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也将带动金融保险、信息、运输、广告、法律、会计等生产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完善,将带动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5.主动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已蔚然成风,涉及软件、电信、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具体的形式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跨国直接投资和收购兼并等等。东北地区与日、韩、朝、俄等国相领,与各国有较好的贸易基础,服务贸易也日渐扩大。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有助于缓解东北就业压力,促进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发展。应把加速东北服务业发展和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结合起来,实现国内服务市场和国外服务市场联动,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规范化,多方吸引服务业转移。
6.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能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其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对外开放会产生更为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为服务业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来实现,很难进行技术保密;母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将技术水平高的业务留在母国公司,只将中低水平的业务转移给海外企业。可以预计,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将推动服务业不断提高竞争力。扩大开放的领域不仅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零售商业等外资已经进入较多的行业,而且也应包括通信、会展、旅游、专业商务服务等以往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以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7.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由于服务业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从业人员的技能,所以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各地需要将人力资本积累政策提高并落实到比高技术产业政策更重要的地位,从以国内外“猎头”为主转向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成本。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培育大批素质高、知识面广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在解决疑难问题、沟通和协调合作方面得到特殊训练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拥有丰富知识的人而言,重要的不在于加强职业培训,而在于加强适应工作环境、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训练,如革新、创新、思想、沟通方面的基本能力。
总之,加快东北服务业发展要依靠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让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形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彼此促进与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