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北高新区在促进东北发展中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91 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批26个国家高新区,其中有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4个东北地区的高新区;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二批25个国家高新区,其中东北地区的有大庆、吉林、鞍山3个高新区。至此,东北地区共有7个国家高新区。这7个国家高新区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必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振兴东北的重要引擎。
(一)东北高新区在促进东北发展中发挥了领头作用
东北7个高新区自成立以来,经过14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基本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区,是带动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正在成为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
1992~2003年,7个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0%。2003年,东北地区7个国家高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136.8亿元,同比增长29.3%,高于东三省增幅(9.45%) 19.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581.9亿元,同比增长35.8%,占东三省工业增加值的12.95%。其中长春、吉林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0%和55%,其他几个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一般也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改善了所在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接续产业。
2003年东北高新区R&D投入达到35.6亿元、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905项,均占整个东北地区的40%以上,其中长春高新区占到整个长春市的60%以上。目前,高新区已经培养了一批支撑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高新产业,其中沈阳高新区的计算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长春高新区的生物医药、光电子、汽车电子,哈尔滨高新区的机电一体化、现代制造,大连高新区的软件产业等已初具规模,这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支撑高新区所在城市甚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了整个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代表了新时期东北经济发展的新形象。
3.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城区、传统产业的发展道路,正在形成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机制。
东北地区是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较差。东北高新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成为东北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栖息地。2003年东北高新区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3442个,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174个。目前,7个国家高新区内的经济结构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充满活力。
4.高新区创新资源流动活跃,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布在全国的53个国家高新区是我国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导区,全国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创新网络。通过全国的高新区网络,东北高新区形成了与其他高新区的信息交换和创新资源流动机制,既可以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资源,还可以接受先进高新区的机制和体制辐射,成为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高新区。
5.高新区正在成为东北地区国际化发展的新平台,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科技经济融合的重点区域。
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筑了利用国际资本和技术、引进国际人才、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招商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技术合作平台等一系列国际化发展平台,吸引了我国港台及日、韩、俄、欧美的技术和资本,推动了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成为东北地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分析十多年来东北高新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可以发现东北高新区走的是一条制度创新的道路,是一条依靠市场机制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内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东北高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北国家高新区尽管在所处城市处于领先水平,并在东北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与全国先进高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东北高新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比重仍然较高,国有经济占20%以上的比重(全国为6.8%),高新区的龙头企业中,一般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这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
二是东北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少,创新能力建设比较落后。在“孵化器”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新区在全国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哈尔滨高新区有几家,大庆、大连、鞍山、吉林高新区都只有一家,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造的条件还比较差。在R&D投入、获得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也在全国处于落后的位置。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占全国高新区的13.3%,但是R&D投入只有全国的8.5%。在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东北高新区建立的特色产业基地很少,目前只有3家,而全国高新区有70多家。
三是东北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高新区的先导性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当前,高新区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开拓产业链上游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与其他地区存在低水平竞争的问题,高新区与外部的产业分工和协作还不完善;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与其他地区存在靠优惠政策争夺资源、争夺项目的矛盾。
四是东北高新区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吸收利用国际人才、资本的能力比较差,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差,出口创汇水平低,在全国处于中下游的位置。比如,2004年上半年,东北高新区的外贸是负增长。
五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发挥不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利用日、韩、俄等海外及周边市场、人才、技术、资本的渠道和机制。
此外,东北地区长期把工作重心集中在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的改造,资源大都向国有企业、传统产业倾斜,而效率高、机制灵活的非国有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获取资源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限制了高新区的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