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基本判断
在总结与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本报告将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强化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主体性要素建设的重点
总体上看,东北地区虽然科技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比较强,政府的服务与工作效率正逐步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正在逐步发展,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这是东北地区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较大差距的根源。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在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企业还难以走出“落后—引进—淘汰—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技术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国内企业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企业缺乏学习能力,如汽车制造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企业有着十几年的学习经历,至今却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机械制造、医药制造等多种领域中。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离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学习,积累知识,掌握创新的技巧和途径。提高企业技术学习能力,首先,要有学习的意识,引进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提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跨越;其次,还要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这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变革。
(二)构筑人才高地是资源性要素建设的核心
在资源性要素中,随着国家加大对东北扶持的力度、外资的引进和南方民营企业对东北的扩张,资本要素有望部分缓解,比较而言,人才是东北区域创新体系资源性要素的关键。
相比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资源总量上较为丰富,主要由于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在工业技术研发、生产等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优势,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实力较强,但是,东北科技人才结构性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表现在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由于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发育不足等原因,东北地区的科技型企业家、科技中介人才较为缺乏。
总体上,东北创新性人才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一是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从事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提出新思想、新设计、新产品、新技术流程等,是产生创新的第一步;二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将成果与产业结合的中枢;三是工程技术人员,将创新成果产品化,离不开工程技术人才在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协助和配合;四是中介人才,广泛活跃于技术转让、风险投资、企业策划、法律咨询、项目咨询、会计事务等领域。
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东北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在稳定和加强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突出强调对企业家和中介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育。
(三)制度优化是环境性要素建设的关键
相对于创新的硬环境而言,软环境在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不仅问题突出,而且尤为迫切。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包括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环境两方面。正规制度包括企业体制、科研体制、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关技术交易的法律法规等,非正规制度包括有关创新的价值观念、习俗等文化因素。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制度环境的缺陷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尽管许多国有企业人才云集、设备先进、技术储备丰富,具有很强的技术底蕴,但由于体制制约,导致人才流失、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使丰富的创新资源还难以发挥出效应。例如,沈阳鼓风机厂是东北地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国有企业之一,但是由于体制问题,企业难以通过跨地区的资产重组、难以与国外技术先进企业结成技术联盟,与国外一些大公司如西门子、通用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创新的知识源头,东北地区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制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农作物育种及栽培、乳品加工等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活,许多大学与科研机构还普遍存在着重论文轻开发、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存在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因此,借助科研院所转制的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大学的科研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加强技术成果转化,是激活东北地区创新潜力的重要方向。
(3)在如何形成三省联合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方面,体制障碍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分税制使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所有权问题阻碍企业跨地区开展资产重组、建立技术联盟,劳动力市场分割、金融体制等问题阻碍技术、人才、资金创新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
(4)在有关技术交易的法律法规方面,最突出的是技术要素是否可以参与分配的问题,虽然东北地区普遍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政策,但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这种障碍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形成一条科研与市场之间有形的鸿沟。
(5)作为非正规制度的习俗、价值观等文化规则也影响着人们的创新思维与行动。由于多种原因,保守僵化、不敢为天下先成为束缚东北地区企业、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形成鼓励冒险、鼓励开拓的文化氛围。
(四)打造哈—大创新轴是跨行政区合作的基础
由于东北地区经济联系不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科技基础设施共享的程度不高,而且科技资源和创新活动在空间分布上高度不均衡,区域创新体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需要借鉴区域经济学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创新体系建设中选择重点、分层次进行。
选择重点就是重点支持最具有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力的地区。在东北地区,有一条明显的由铁路、公路、光缆等贯通起来的南北轴线,其中包括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个中心城市,形成物资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立体的空间网络。这条轴线聚集着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创新资源,要围绕这个轴线集聚与汇集科技资源,加强科技经济联系,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分层次就是在创新体系建设中以此轴线向腹地进行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同时,利用东北的沿边优势积极吸纳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技术转移,积极利用国外创新资源。
(五)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推动产业发展与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性内容,首先,产业创新效率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其次,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能否实现转换,而实现产业转型、结构转换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较高的产业创新效率与能力。
东北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启动较早的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在我国位居前列,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产业转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许多衰退性产业区。目前,各级政府都把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但是研究表明东北在全国有竞争力、科技投入与产出高的产业还是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而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创新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并不强,发展规划与现状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是东北能否振兴的关键,而根本途径就是要提高这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需要多管齐下,需要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多种产业的融合能力等多种渠道共同推进。产业创新要求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的约束,运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的系统集成,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