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策建议
(一)对我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背景及企业政策现状分析
1.我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背景分析。
近阶段的各种宏观指标和结构变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转折。预计“十一五”和“十二五”在“九五”和“十五”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和取得进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加速,两个时期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和9%,“十三五”将会明显减速(7%左右)。据此估计,2010年中国GDP总规模接近20万亿元,到2015年将达到30.8万亿元,2020年则达到43.2万亿元。人均GDP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多数地区人均GDP在2010年将达到或接近1500美元,2010年则达到3000美元左右。目前全国人均GDP(按地区数据汇总计)已超过1100美元,沿海和东北省份大多已经超过人均GDP 1000美元的门槛,个别省份和直辖市甚至超过了2000美元(见表3)。其中最发达的三大沿海都市圈人均GDP为1740美元,预计到2020年三大都市圈人均GDP将超过7000美元,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同时,我们将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与已经走过这一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其发展的背景和环境已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市场经济国家,到达人均GDP 1000美元基本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许多政策带战后快速恢复的色彩,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重化工业,发展条件具有较多的特殊性;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环境已有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新技术革命、国际资本流动以及我国加入WTO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会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不是直线上升型的,一定年份也会出现波动,更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努力去争取。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建立经济运行的预警和监控机制,把握大趋势,抢抓新机遇,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表3 我国各省按人均GDP所处的发展阶段(2002年)
注:人均GDP(美元)按1美元=8.23元人民币计算。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3)》整理。
2.我国企业政策现状分析。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论是产品专业化、工艺专业化,还是地区专业化,发展程度都还比较低,同巨型企业在生产上的联网不仅数量少,而且协作程度不深,更缺乏制度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距发达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融资难度较大,据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在创业阶段依靠的都是自筹资金,而美国中小企业的这一比例仅为30%。信用担保也仍然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全国10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认识不深,这不仅使它们不能充分利用机遇,也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1)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已经不断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1993年以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被提升到了“共同发展”的地位; 1999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时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200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结构和布局调整;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健全机构,协调政策。2002年6月29日审议通过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及管理体制;明确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着力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2)
但与国外对小企业的政策相比,我国过去实施的小企业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政策目标起点不高、政策措施有些零散。这一情况虽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小企业的担保体系是我国再次从战略高度认识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但仍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二)政策建议
1.顶住国际压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产业与企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1000~4000美元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高加工度化十分明显。装备工业和重化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志。发展装备工业和重化工业是提升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紧迫任务。同时,国家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决顶住国际压力,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阶段,从资金、技术环境等多方位扶持其发展,以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在一些领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超前发展,大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企业持续竞争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交通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将大量增加。世界银行根据1990年的数据研究表明: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基础设施总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增加0.3个百分点,铺砌的公路增加0.8个百分点,电力增加1.5个百分点,电信增加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电源建设和电网改造滞后,导致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他如交通、供水、用地等生产要素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力持续提高的“瓶颈”。因此,为了保障和提高我国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今后20年需要对能源、交通、供水、用地等要素供给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安排。(3)
3.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外资政策,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 1000美元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将显著扩大。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兑现,经济外向度将不断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我国应充分利用外资进入的大好时期,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大力推动国内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率,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引导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
从人均GDP1000~4000美元时期,各国已经形成大企业,其中相当部分大企业经过多年的生产,设备已经老化,生产效率低下,需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对大企业进行了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引导其进行技术改造。目前,我国的一些大企业设备老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国家需要资助或引导这些大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是确保大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更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重新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二次创业”。
5.强化中小企业司职能,落实《中小企业法》,多途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已充分重视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立了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颁布了《中小企业法》,但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落实。要充分运用《中小企业法》,强调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要强化中小企业司的职能,统一归口管理中小企业,协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政策和管理等问题;加大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健全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位的服务。
【注释】
(1)戎殿新:《中国中小企业政策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old.iwep.org.cn/pdf/2003/rongdianxin_ zgzxqyzodybjczdwt.pdf。
(2)《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中小企业促进法〉》,http://www. cnfpc. com. cn/politic/lichengbei.htm。
(3)《人均GDP 2000~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国内外经验比较及浙江发展趋势》,(浙江省)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