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报告之九: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研究

分报告之九: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研究

分报告之九: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研究(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一)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资源枯竭。东北矿产资源型城市,在经历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后,大多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其中约有1/3的矿业城市所拥有的可供开发的后备矿产资源已经不多,或者很快就要开采完了。如大庆油田的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有7.45亿吨,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到2000万吨左右;即使是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绝大部分林区都出现了无林可采或严重过伐的局面。

(2)产业接替困难。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与配套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配套产业的依附性强,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城市产业结构难以对资源型产业的衰退产生缓冲作用,产业转型的基础薄弱,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一旦资源枯竭就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3)人员“转型”难度很大。资源型城市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难度大,面临着沉重的就业转移压力。如辽宁省阜新市2002年下岗失业人员达15.15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0%,实际失业率高达30.6%。许多资源型城市管理、人才、技术不足,需要政府在科技、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4)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东北资源型城市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普遍存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1995~2002年除少数城市和少数年份外,东北典型资源型城市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科学事业费支出比重大都低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也低于东北三省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

(5)环境问题突出。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极易导致环境破坏,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有“三废”排放、占用和破坏耕地、诱发地质灾害等。这些城市矿山塌陷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路和原则

东北资源型城市大都具有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双重特征。因此,其产业转型既面临着加快调整和改造的任务,又面临着发展接续产业的重任。对东北资源型城市来说,其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建成产业适度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较强、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产业基地。显然,东北资源型城市要实现这种产业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重点是要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适度多元化的道路。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群;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使之成为未来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一代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这样,通过新老主导产业的顺利交接,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当前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再工业化,而不能单纯把转型的重点放在农业和第三产业方面;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处理好资源性产业和非资源性产业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高起点产业转型;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为此,在产业配套、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就业培训和开放等方面,东北资源型城市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以便为实现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为顺利实施科技对产业转型的有效支撑,必须把握好以下主要原则:

(1)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采取不同的产业转型科技支持战略和政策,促进产业转型的顺利推进。

(2)加大国家科技支持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一方面,国家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并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支持的导向作用,将国家的支持作为撬动产业转型的杠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和力量投入产业转型中,不断增加国家投入的效果。

(3)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中央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科技支撑要依托于产业转型和重大项目。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城市的产业特征及发展方向,通过选择对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围绕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进而确定科技支撑的内容,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不是权宜之计,科技支撑是转型的灵魂,接续产业如果没有科技含量,就意味着在未来缺乏竞争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着眼于未来,把科技支撑这条主线贯穿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各个方面,实施高起点转型。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主要有:

(1)接续产业的培育。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需要培育接续产业,但是发展什么接续产业则是其产业转型顺利推进的一个难题。煤炭城市培育接续产业的领域有煤化工、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煤共伴生矿物及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技术;石油城市培育接续产业的领域有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中药和保健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森林城市培育接续产业的领域有木材精深加工、多用途开发森林资源,包括生产绿色食品、开发北药、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

(2)生态环境的治理。利用科技创新寻求解决环境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需求有阜新海州露天矿大坑的治理和利用;通过污水治理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提高处理效率等,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相结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污染零排放。石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主要是土地盐碱化治理。森林城市的重点领域主要是生态系统保护、开发利用技术、天然林动态监测及评价技术、森林主要病虫鼠害防治技术、林火预报及控制技术、森林资源培育的技术创新等。

(3)人才的利用与培训。建立有利于发挥本地已有科技人员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外部优秀科技人力资源的引进和使用机制;完善梯级培训体系和科技培训协作网,系统培训科技管理干部、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家;搞好当地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转岗就业能力;加强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编写系统科技培训及技能培训教材等。

(4)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包括高水平的科技交流、科研合作、高新技术的转移等。

(5)科技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和完善。

(四)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措施

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资源型城市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中央和东北三省政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为促进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当前国家必须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力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政策措施,以为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加强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研究。建议将东北资源型城市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研究计划,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为东北资源型城市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要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对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中的各种共性技术的联合开发。

(2)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优势资源的地质勘探力度。尤其要加大地质勘探、边缘找矿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研究开发在原有矿床周围和深部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及寻求发现新矿点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支撑强化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加大对接续产业发展和培育的科技支持。当前重点是要促进接续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产业转型的技术扶持等;要鼓励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在东北资源型城市率先进行产业化,以为其接续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进一步强化产业转型的科技和人才培训。根据产业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抓好科技人才、技术和岗位培训,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强化企业职工尤其是下岗工人的岗位培训。

(5)加强对矿山塌陷地整理和恢复的科技支持。今后在土地整理和恢复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矿山塌陷地的地质灾害和生态恢复的科技支持,提高综合矿和伴生矿有用组分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绿色矿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收益率。

(6)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科技制度的创新。要积极推进科技三项费用的改革,一方面,中央财政要增加对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加的份额直接面向地、县一级科研机构;另一方面,要探讨采用股份制等新的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诱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开发,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应打造一批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

(7)建立一些有特色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要针对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产业转型的需要,在冶金、石油、煤炭、森工等资源型城市,建立一些有特色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强对优势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和接续产业发展技术的研究开发。

(8)开展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科技服务计划。建议由科技部牵头,联合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开展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科技服务计划,为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在我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发挥了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这些城市大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们不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石油、煤炭、铜、钢铁、水电、木材等重要的生产原料,为国家贡献了巨大的利润和税金,而且对带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受资源型城市“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及我国加入WTO、开放性资源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再加上这些城市传统观念、体制和机制所形成的固有矛盾,许多资源型城市陷入困境。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转型之外,别无他途。

针对东北资源型城市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产业转型的紧迫性,我们对东北三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鞍山、阜新市、大庆、鹤岗市、伊春、珲春等城市进行了重点调查,着重探讨煤炭、石油、森工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问题。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魏后凯、刘楷、安树伟、石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