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

五、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战略

东北的森林资源很丰富,其中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祖国林都”伊春,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也是东北大型资源型城市之一。随着森林资源的日趋枯竭,伊春市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要求。伊春市在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明显带有东北地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共性特征。

(一)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相对枯竭,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

东北有我国最大的林区,森林资源的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林木生长量不高。近些年虽然森林覆盖率在增加,但可采森林资源总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

伊春是东北地区以林木资源开发为主的森林工业城市,围绕森林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规模化的营林、木材生产、木材加工、人造板、林产化工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虽然森林资源具有可更新的特点,但由于多年来重采轻育,使得实际可采成过熟林的比重显著降低,根本无法继续支撑现有的庞大的生产能力,仅仅靠着“竭泽而渔”的采伐方式才使现有的企业规模得以维持。到2004年,伊春林区林木蓄积量和可采成过熟林储积量分别比开发初期下降了55%和98%。现林管局17个林业局已有12个无林可采,其余5个林业局严重过伐。

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也使得森林的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作用日益降低,旱、涝、风沙灾害日趋严重,森林的屏障作用逐渐减弱,导致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2.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发展不足。

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缩减了森林采伐规模,并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伊春的林业开始由采伐为主向营林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制药等工业部门发展较快。但是,在产业结构中,工业的比重仍然偏高,在全省仅次于大庆市,有50%以上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工业行业。在工业内部,木材的采运业产值仍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木材生产、加工、家具制造为主的林产工业产值仍占工业总产值的近2/3,主要的多元化产业部门也仍然大都依托着当地资源特别是林业资源,进行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主要产品比如板材、中药材、山野菜、水泥、钢铁等,均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比较低,经济效益差。主导产业发展较慢,接续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缺少对全市经济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3.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比重过大。

国有企业在伊春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企业多元投资主体尚未形成。因此,企业活力显得不足,林区经济发展缓慢。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一般国有企业常有的经营管理粗放、效率较低,片面追求产出,不重视市场等特点;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还不完善,一批浪费资源的企业没有关闭;在社会职能方面,资源型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更多,负担更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更突出,企业办社会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伊春经济总量虽然仍在增加,但发展速度却明显缓慢。主要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亏损面持续增大。从行业来看,除采掘工业稍有利润之外,主要的原材料、加工工业企业全部亏损,特别是制造业亏损面较大。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经济效益下滑,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4.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林业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1%。林业发达国家林产工业产值已占到林业总产值的90%以上,而我国的林业生产至今仍以原木为中心。

东北林产工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普遍比较落后。木材加工业,特别是人造板制造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加上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价格偏高和原料生产浪费严重等原因,造成人造板工业与世界水平的明显差距。造纸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品种少、质量差,企业包袱沉重,经济实力不强。因此,难以与国外同行企业和产品竞争。

同时,东北林业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少。人才的流失和短缺,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领域

经济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当前,东北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坚持森林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加快天然林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林业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工业用材林及经济林和药用植物培育,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生态系统恢复,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森林资源保护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1)生态系统保护、开发利用技术,天然林动态监测及评价技术,森林主要病虫鼠害防治技术,林火预报及控制技术。包括: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努力降低森林火灾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积极开展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严禁危险性病虫鼠害的入侵和蔓延;利用遥感、信息、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建立快捷、有效的监测评价和信息管理体系,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依据。

(2)森林资源培育的技术创新。包括:保护重点公益林,以集约经营为手段,定向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在速生丰产林建设中,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保障作用,推行科技兴林战略,建立具有良种繁育,用材林速生丰产、森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森林生态效益与补偿机制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起林木种子生产、种子储存与苗木繁育协调发展的繁育体系。

科技开发利用的重点需求领域有:适用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质种苗新品种,阔叶、速生、经济树种优质品种;林业遗传改良及优良种苗新品种选育技术,优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工厂化育苗配套技术;珍贵阔叶树种造林技术,经济林人工培育技术,人工用材林优良品种扩繁和优化栽培技术;优质用材林高效利用技术,高出材率和高附加值制材技术,林业信息化技术,林业能源新技术。

2.木材精深加工。

在木材精深加工方面,当前应重点研究开发以下技术领域:优质环保人造板、高档家具、精品木制品及环保胶漆等辅料生产工艺技术;木材功能性改良,木材重组、复合材料开发。首先,提高人造板产品技术含量。其主攻方向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开发新原料品种和扩大木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在生产上解决工艺自动化、连续化、高效节能方向发展,并应用计算机、过程逻辑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

3.多用途开发森林资源。

林下资源丰富,如山野菜、山野果、山药材、食用菌、经济动物等,还有在森林的庇护下,林区内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环境。以林下资源为依托,开发出山野菜、食用菌、矿泉水、野生浆果、坚果、蜂蜜、花卉等绿色食品和人参、刺五加、五味子、林蛙制品等山药材,以及以森林环境为依托所种植、养殖、采集的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鲜活产品。

(1)生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森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当前重点是抓好以下工作:①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体制、质量监测体制、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②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③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牵动力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④发展生物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生物添加剂、无污染包装物、储藏保鲜等相关产业。如经济动植物、山野菜、食用菌等食品类制品及保健品系列制品、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即食调味蔬菜、果蔬饮料等。

(2)开发北药。北药种类繁多,已入药典的有100种左右,可用于开发的达1000种左右,且蕴藏量大。北药开发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已作为林业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应依托野生北药资源优势,建设生药和半成品出口基地。以建立规范化的北药种植和养殖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无公害药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北药深加工产品。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采取引进消化与联合研制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新产品,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的研制,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发挥传统中草药的食疗保健特点,推进保健食品、功能饮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北药优势产业群,开拓国内外市场。

(3)发展生态畜牧业。其重点发展方向是:常规养殖的牛、羊、兔;特色养殖的蛙、鹿、狐、野猪等优质高产新品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高产奶牛、羊繁殖(超排、性控、胚胎移植技术);高档冷却肉,特色低温熟制品;液体鲜乳、功能性免疫乳、低聚糖发酵乳、保健乳系列制品。

(4)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成为21世纪林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特色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森林旅游企业。

(三)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对策

(1)进一步深化森工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森工发展战略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森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意识。全面实施科技兴林的战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森工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提高森工企业自身的科技开发能力,促进森工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

(2)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和管理。适当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设立林业基金制度。对在林业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奖励。要加强林业的科技计划管理。由科技界专家参与对政府林业科技经费使用状况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审议。

(3)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加强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支撑。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实施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形成配套科研能力。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建立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支柱产业和林业科技企业;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对一些重大项目,组织超前研究。在森林资源的培育,森林火灾防御和控制以及重大森林病虫害预测和防治,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经济林丰产与加工,工业用材和竹林的定向培育与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4)注重林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着力推广适合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发展的优良种苗繁育及其造林技术,大力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经济林产品加工技术、木材综合利用技术,林化产品加工技术等。不断宣传科技成果,树立对发展科技的正确认识,增强民众的科技意识,推动先进技术的运用。

(5)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培养林业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先行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工作,选拔一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进入领导岗位。加强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林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6)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重视国内自主研究与开发的同时,适当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森林工业科技成果和技术,加速发展。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保持与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大学与工业界研究机构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研究关系。此外,利用地缘优势,注重对俄科技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