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们给本书取名为《实用英汉翻译教程》(A Practical Course in English-C hinese Translation),主要是考虑到“实用”二字。为此,我们在各章节列举大量实例,给 学生讲授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所选例句力求典型,具有代表性。我们在列举句子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英语与汉语 的行文差异。我们信奉的原则是:翻译家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优美的译文也不是用翻译技巧套出来的。古人云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翻译技巧是通过大量练习和理论的掌握获得的,我们在编著过程中力求让学生 通过练习、对比、阅读等手段,有效地培养和形成自己的语感。第1章为翻译简述部分,我们简要介绍了翻译的概 念,讲述了国内外代表性的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及程序,译者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提高翻译水平等。第2章是词 法翻译,讲述了常用词法翻译的技巧与方法。第3章为语义翻译,主要解决学生在选词方面遇到的问题。第4章、 第6章、第7章涉及句法翻译,我们没有把它们合在一起讲解,主要考虑到我们坚持“以句为主,望眼语篇”的翻 译单位,分开来讲会较为详细一些。第5章中我们把数字的翻译单列出来,目的是突出本教材的应用性。随着科技 的发展和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加强,数字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第8章是应用文体的翻译,主要讲述了科技 英语、法律文献和英文广告的翻译。第9章讲述了文化翻译,以解决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有关双语间的一些文 化障碍和文化差异问题。第10章中我们提及部分翻译理论,其中有些是编著者个人的研究成果,有些是自己的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对指导翻译实践不无益处。
各章节前有叙述性文字,讲述将讨论的理论或技巧的意义、作用。各章中涉及的理论或技巧都结合例句进行评述,充分说明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运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每一章或节后附有对比分析。这些译文或者是精心挑选的,或者是编著者结合技巧精雕细刻的,这一部分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我们所强调的对比分析研究,旨在让学生进行双语比较研究,以达到了解双语的表述差异以及翻译鉴赏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战意识。
各章练习包括单句练习与篇章翻译。练习部分不附参考答案。单句练习可在课堂操练。短文翻译作为学生课外练习,也是老师课堂的讲评内容。书中共有20余篇短文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自己取舍。
附录中,我们挑选了10篇短文。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体裁、文体,根据其难易、长短等穿插安排。每篇短文后适当增加注释,主要解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认为,掌握翻译技巧和提高翻译水平不外乎三种途径:多练、多比、多读。大量练习是我们必须做到的,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量的保证,就无法保证翻译水平的提高。其二,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在各阶段的学习之后都设有“比较与分析”(Compare and Analyze)一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强实战意识。其三,应该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多读。阅读是学习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提高翻译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课后去阅读研究,或者在老师的辅导下对比分析这10篇文章,必定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讲授过程是:简述所要讲授的内容→分析例句→总结要点→对比研究→实践练习→讲评作业→阅读。这样的安排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当然,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去调整链条间的顺序,也可增加新的内容。
用英语编著英语专业翻译教材还不多见,是一种尝试,也算是该教材的一个特点吧。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思考翻译的方法与理论,更好地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在写论文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语。附录中的“论文参考题目”和“阅读书目”配合此目的帮助学生进行选题及阅读。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是以何三宁老师多年来积累的翻译课教案为蓝本,由三位作者分工协作完成。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9章、第10章以及附录部分由何三宁老师完成;第4章、第5章由唐国跃老师完成;第6章、第7章、第8章由范勇老师完成。最后,全书由何三宁老师统稿、修改、总纂。
该教材侧重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对比研究以及文化差异,侧重翻译的实用性,涉及面并不是很宽。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所谈到的内容势必出现挂一漏万的问题,敬请同仁和学习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