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再版前言

翻译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及时修订教科书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为了使教材内容更科学、更实用、更适应于时代的需求,我们决定进行合理的修订、整合和增补。具体做法如下:补充和完善了原第1章“翻译简述” ;把原第2、3、5章(Lexic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How to Translate Numbers)整合在了一起,设置为第2章“词法翻译” ,显得更为合理科学;把原第4、6、7章(How to Translate the Negative,How to Translate the Passive,How to Translate Long Sentences)整合在一起,更名为现在的第3章“句法翻译” ;把原第9章(Cultural Translation)前移为现在的第4章“文化翻译” ,以突出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增设补充第5章“文学翻译”和第6章“科学翻译” ;分解和修订原第8章,单设为现在的第7章“应用翻译” ,其中包括“行业翻译” 、“实用翻译”和“媒体翻译” ,以体现其实用性;原有的第10章(Some Terms in Translation and Their Understanding)自然成为现在的第8章,并补充了部分常用的概念,以满足英语专业学生考研的需求。“附录”部分保持不变,只是做了少量的修订。

本教材此次修订幅度比较大,主要是出于几种考虑:第一,该教材自2005年8月第一版以来,受到了广泛肯定,屡次重印。部分高校还把此教材列入2008年、2009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中。我们深感有责任去完善教材,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其次,原教材主张的教学模式和“讲授→分析→总结→对比→实践→讲评→阅读”的理念适合我国学生翻译课的学习和实践,在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效果很好。学生普遍反映此教材实用性强、知识点易于掌握。由此2006年原教材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讲授内容及其划分做了更加科学化的调整。

我们认为,文本及其分类对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较为科学地划分讲授内容对学生深层了解翻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分类学(taxonomy)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帮助人们运用哲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以利于对该事物的分析与研究。广义讲,分类学就是分门别类的科学;狭义而言,分类学是研究某一事物分类的科学,即研究该事物的鉴定、命名和描述,把该学科科学地划分到一种等级系统,以此反映其系统发展的情况。其实,人们对翻译活动早已有了分类的尝试,比如,按表达形式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按语言自身分为母语到外语的翻译和外语到母语的翻译;从文体分类有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文献翻译、应用翻译;从语言的处理方式划分有全文翻译、节选翻译和改译,等等。这些足以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翻译类型的多样性,并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各种功能。翻译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翻译研究的内容越来越细,说明翻译的分工更具体、更专业、更精细,需要尝试创建翻译分类学,以利于探索不同类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也有助于翻译理论的系统化研究。

根据最新国内外文本类型学在翻译中的理论,我们大致把文本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文学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典籍等的翻译。这些“是文学类型上的基本文类,也即一般美学上认可的分类” 。文学翻译还有派生的杂交类型如“史诗” 、“传记” 、“散文诗” 、“歌词” 、“诗剧”等(王宏印,2006: 147-148)。文学翻译体现的是文本的各种功能,侧重的是文本的形式。第二类是科学翻译,包括科技、社科、科普等翻译(黄忠廉、李亚舒,2004: 181-184)。这里的科学翻译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翻译,不含应用类翻译。科学翻译体现的是文本的所指功能,侧重文本的内容。第三类是应用翻译,其中包括:(1)行业翻译,如新闻、外交、党政文献、商务、经贸、金融、法律、体育、医学、旅游等翻译;(2)实用翻译,如公文、公示语、广告、商标等翻译;(3)多媒体翻译,如广播影视翻译、互联网翻译等;(4)其他翻译,如非通用语种翻译(民族语言翻译)等。应用翻译主要体现的是文本的操作或呼唤功能,侧重文本的感染作用。第四类是口译,包括会议口译、视译、联络口译等。口译体现了语言的各种功能。

作为一本英语专业使用的翻译教材,不可能涵盖所有翻译形式和类型。我们只是选择常见且较为实际的内容,以期对学生掌握笔译技能起到指导作用。

在此谨向对本教材再版修订工作给予支持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同时恳请教材的使用院系及师生在教与学中不吝赐教,以便今后修正、完善本书。

  何三宁  

于南京百合果园

200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