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霹雳”2号空空导弹

中国“霹雳”2号空空导弹

“霹雳”2号导弹是我国最早仿制的一种红外制导空空导弹。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发展导弹事业时,就把空空导弹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列入发展规划。几十年来,以“霹雳”命名的中国空空导弹从仿制、改进、改型,到逐步走上了自行研制的道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配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为我国发展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性能的新型空空导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雷达波束制导的K5空空导弹。同年10月,我国开始仿制K5,并将其命名为“霹雳”1号,这是我国仿制出的第一枚空空导弹。

1958年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美制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测试。与此同时,俄罗斯先后派出两名专家来华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部分残骸不久俄罗斯在此基础上试制成功了K13型导弹,并装备于米格21歼击机上。

1962年,俄罗斯有偿提供米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于是我国开始仿制K13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雳”2号。1967年进行了定型试验,并获得了成功。同年11月,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霹雳”2号导弹由红外自动导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形钝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对三角形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置。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2,主要用于攻击中型轰炸机和歼击机。

“霹雳”2号导弹的性能与美国“响尾蛇”AIB9B导弹相当,采用红外被动寻的制导,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攻击,不再跟踪目标。

1978年3月,我国开始对“霹雳”2号导弹进行改进,重点是导引头和引信,其中主要是增大导引头截获距离;提高抗太阳和天空背景的干扰能力;提高导弹的平均速度;调整光学引信的灵敏度,改进电路和滤光片的性能,提高引信工作的可靠性。改进后的导弹命名为“霹雳”2号乙。

“霹雳”5号乙是我国在“霹雳”2号基础上发展的第二代空空导弹。1966年研制出原理样机,进行了火箭弹地面发射试验,1986年9月,正式设计定型。“霹雳”5号乙继承了“霹雳”2号导弹弹径小、质量轻等诸多优点。虽然其工作原理与2号相似,但由于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在性能上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