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吹管”地空导弹

英国“吹管”地空导弹

“吹管”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瞄准线”制导方式的地空导弹。它主要用来对付低空低速飞机和直升机,承担野战防空任务,还可用来对付小型舰艇和地面战车。1972年开始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这个饱受法西斯德国飞机轰炸和最先受到导弹攻击的国家,深知防空作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十分注重地空导弹的作战效果和战场生存能力。因此,其研制的第一种便携式单兵肩射导弹——“吹管”导弹就与众不同。

“吹管”导弹系统没有像其他国家的同类导弹那样采用红外制导方式,而是自成一家,采用“瞄准线”制导方式(手动无线电指令制导)。采用这种制导方式的目的是要将敌机击毁在投弹或攻击之前。这是因为红外制导的便携式地空导弹只能对敌机进行迎面攻击。这样,在敌机投弹或攻击之前将敌机击毁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敌机俯冲之后发射导弹,此时,敌人的弹药已经投放出来,导弹射手在弹药爆炸的威胁之下操作和发射导弹,其准确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即使飞机投放的弹药对导弹射手没有威胁,也必然会对己方的其他人员或装备造成威胁。

因此,英国人在便携式导弹的设计上开动脑筋勇于创新,他们考虑到当时红外制导技术水平的所限,采用了既可实施尾追攻击又可实施迎面射击的“瞄准线”制导方式。这样,英军士兵携带“吹管”地空导弹,就可以尽早地将敌机击落或击伤,减少己方损失,提高防空作战效果。

“吹管”地空导弹系统由瞄准控制装置和发射筒两大部分组成。发射筒平时是导弹的储存运输容器,战时作为发射筒用,内装一枚导弹、环形天线、敌我识别装置天线和电池等,由前后两盖板密封。敌我识别装置的天线由一条小绳与前盖板相连,当前盖板被气体压力冲开时,拉出敌我识别装置天线。后盖板由4个保险螺栓与发射筒相连,在发射导弹时被发动机喷出的气流吹掉,使发射筒后端敞开,这样就不会产生后坐力。

整个导弹分为弹头、战斗部和发动机三部分。“吹管”导弹系统不仅制导方式独特,其弹体结构也颇有创新性,弹头部分内装引信、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弹头与后段的弹体是活动连接这在第一代便携式地空导弹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弹头上产生的扭转控制力,而不受助推发动机的影响,使导弹变得更容易控制。导弹尾部装有曳光管,为瞄准和自动跟踪提供光源。

“吹管”地空导弹有其独特之处,然而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它的整个系统犹如一个营养过剩的“小胖子”,让射手抱着感到沉甸甸的,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吹管”导弹的抗干扰能力较差。也许当时的英国人没有深入考虑到电子干扰对防空作战的影响,虽然在发射机频率上提供了一些可选项,但是,对手如用阻塞式干扰或全频段干扰,“吹管”导弹的指令制导就会完全失效。“吹管”导弹的命中概率也较低,单发命中概率仅40%左右,在第一代便携式地空导弹中是很低的,这与制导方式和笨重的瞄准控制装置不无关系。

“吹管”地空导弹弹长1.35米,弹径0.076米,全弹重11千克,采用光学跟踪和无线电指令制导,破片杀伤战斗部,有效射程4800米,有效射高1800米。该导弹目前已被新型的“标枪”和“星光”等便携式导弹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