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

概况Overview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简介Introduction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作品简介

《费加罗的婚礼》(K.492)是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卡龙·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创作于1732-1739年。《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天》)于1778年首演。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同时也反映出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而在这三部剧作中,前两部被谱成了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并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创作。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了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 “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斗一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鲁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作品背景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我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首次出版

  • 出版社:阿尔塔利亚出版社。

  • 出版商:Hoffmeister 霍夫迈斯特。


关于首演

当1786年这部歌剧首次彩排时,由当时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班努契饰演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班努契的演唱极其洪亮,尤其是在唱到这部歌剧中最受人欢迎的咏叹调《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去当兵》时,班努契漂亮的音色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站在一旁指挥乐队的莫扎特禁不住低声地对班努契说:“唱得太好了,班努契!”这首咏叹调刚结束,站在舞台上参加演出的所有的人和乐队的全体成员都情不自禁地对着莫扎特欢呼:“太好了,太好了!音乐大师!伟大的莫扎特万岁!” 根据当时一位歌唱家的回忆录里所提供的情况,这部歌剧首次正式上演的那个夜晚的情况无比热烈,几乎剧中每一首优美感人的咏叹调都被要求重新演唱一次,以至于演出的时间超出了原定时间的一倍。

相关趣事

创作《费加罗的婚礼》伊始,嫉妒莫扎特的宫廷御用乐师向奥地利皇帝举报,说莫扎特正在写作一部关于费加罗的歌剧。当时,这个题材是被皇帝列入禁止之列的。莫扎特手舞足蹈地向皇帝陛下介绍这部伟大作品的构思。他说,陛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是个十分有趣的爱情故事。奥地利皇帝在看《费加罗的婚礼》彩排之间,打了一个哈欠,之后满有精神地看完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歌剧。乐池指挥台上的莫扎特当然没有注意到皇帝打哈欠这个细节。他全神贯注在歌剧中,大汗淋漓,直至演出结束,筋疲力尽。

安东尼奥尼事后告诉莫扎特,如果皇帝陛下在四小时内打上三个哈欠,你的歌剧就完了,不会再有演出的机会了。

与卡拉扬

当时一个名叫马尔姆的小剧团要排演《费加罗的婚礼》,需要招聘一个指挥,19岁的卡拉杨闻风而至,这虽然是一个仅有21人的小乐队,他被录用还得有一个条件,就是在这一位置的人必须持有德国纳粹党党证。面对命运、莫扎特的召唤,卡拉杨参加了纳粹党支部,领取了一张党证,号码为3430914。这张党证他一直保存到1944年,也就是说他当了11年纳粹党党徒。由于有了党证,卡拉杨不久被任命为艾克斯拉沙贝尔市的音乐总指挥,从而成了全德国当时最年轻的指挥。

剧情简介

  • 地点: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 形式:4幕28曲,喜歌剧


剧中人物

  •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 苏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 马尔切琳 管家婆 女高音

  •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p#副标题#e#

音乐内容

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琴先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整体速度如车轮飞转;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序曲由突然开始至迅速结束,仅有短短四分钟左右时间,虽然仅有两个主题但却以紧凑的节奏贯串,活泼、喜悦的气氛就在这种看不见、来不及进一步了解的状况下被营造出来,成功的为此后的剧情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费加罗这一角色是全剧的亮点,莫扎特以传统的喜歌剧手法为其谱曲,在急口令式的歌唱同时又赋予了人物坚定机智的性格,他在第一幕第八场中送凯鲁比诺去当兵时所唱的咏叹调“从军歌”最有名,因其曲调轻松活泼,耳熟能记,所以广为传唱。罗西娜这个角色不同于其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是花腔女高音,此处她属于抒情女高音,优雅而矜持,因为这个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以较难把握,如在第二幕中的摇唱曲。与她相对的是苏珊娜,其相当于歌剧中丫鬟的角色,因此莫扎特给出的唱段比较活泼质朴,其中还用了大量的宣叙调。此剧中另一个女高音是童仆凯鲁比诺,她的咏叹调比较天真可爱。莫扎特用轻快跳跃的旋律、简洁明快的乐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不安定的心态。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有着多处重唱,对于剧情的展开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启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三幕的第十场,罗西娜与苏珊娜写信时的两重唱不仅曲调,歌词也极为优美。做着同一件事的两个人所怀着的不同的感情在重唱中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在第二幕中有一段很长的重唱,一重一重的把剧情推向戏剧冲突的高潮。从伯爵怀疑夫人的房间里藏有男人而开始的两重唱,到门打开后苏珊娜出现的三重唱,接着园丁加入成为四重唱,最后以七重唱结束。

序曲部分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 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 。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 另外,这里还选录了歌剧中最著名的两段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和苏珊娜的咏叹调。

经典唱段

《再不要去做情郎》--费加罗的咏叹调

这是第一幕快结束时,费加罗规劝童仆凯鲁比诺时的一段咏叹调。凯鲁比诺来找苏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里为他说情,因为伯爵把他辞退了。凯鲁比诺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钟情于伯爵夫人。正在他们谈话时,门外传来伯爵的脚步声,凯鲁诺慌忙藏在大椅子后面。伯爵进屋,向苏珊娜求爱,这秘密被凯鲁比诺无意中偷听到了,等伯爵发现凯鲁比诺时,他恼羞成怒决定让凯鲁比诺马上离开他的家,到军队里去服役。伯爵走后,凯鲁比诺很难过,这是, 费加罗象大哥哥一样唱了这段选曲规劝他。

这首乐曲是C大调,4/4拍,急速的快板,用三段体,分节歌形式写成。A段前十二小节)基本上是主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分解和弦上构成的曲调,明快有力;B段曲调变得比较温柔,它带有宣叙调性质。这是费加罗亲切地劝导凯鲁比诺不要天天想谈情说爱,讲究修饰,打扮,然后A段曲调再现,C段又带宣叙调性质,然后A段再现,最后接尾声。接下去是雄壮的音乐,到这时,凯鲁比诺终于被费加罗说服,愉快地到军队去了。

《再不要去做情郎》这段选曲,在音乐创作上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上都十分成功,它已成为男中音歌唱家们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这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者不是主角苏珊娜而是由女高音扮演的年轻男仆凯鲁比诺。这种角儿在18世纪30年代还由阉人歌手担任着。此时的维也纳已向前迈了一步,由女声取而代之。

这是凯鲁比诺被叫到伯爵夫人房间里去,女仆苏珊娜让他把写好的一首歌当面唱给夫人听时唱的。在剧中,童仆凯鲁比诺由女中音扮演。

在演出时,这一段选曲是用吉他伴奏的,它的情调好似一首小夜曲,但是内容更丰富,感情更复杂。它把凯鲁比诺这个情窦初开,天真的小青年幻想得到伯爵夫人的爱情,而又有些害怕表白的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

这段选曲是2/4拍行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开始是B大调,前面的八小节前奏,是选用唱段第一,三句的旋律,情意甜蜜,描写苏珊娜在一旁拨动吉他琴弦为之伴奏。

当凯鲁比诺唱到第二句时,由于曲调里出现了#4这个音,给下一段离调作了准备。B段转F大调,十四小节之后,又转成了降了A大调,十小节之后,又回到F大调。它的后半部用了一系列断断续续,急促而又不稳定的音型,表现凯鲁比诺为寻求爱情而心绪不宁。

歌曲又回到降B大调,A段主题再现。最后一句重复了一次,但第三句结尾在音符上稍有变化,歌词也多了一句:“甜蜜的爱情在我胸怀”。

此曲是女中音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的咏叹调

《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

曲目介绍

1. Sinfonia

Atto I

  • 2. Duettino “Se a caso Madama”

  • 3. Cavatina “Se vuol ballare”

  • 4. Aria “La vendetta, oh, la vendetta”

  • 5. Aria “Non so piu cosa son”

  • 6. Coro “Giovani liete”

  • 7. Aria “Non piu andrai”


Atto II

  • 8. Cavatina “Porgi, amor”

  • 9. Arietta “Voi che sapete”

  • 10. Aria “Venite, inginocchiatevi…”

  • 11. Finale “Voi signor, che guisto siete”


Atto III

  • 12. Duettino “Crudel! Perche finora farmi languir cosi”

  • 13. Recitativo ed Aria “Hai gia vinta la causa!” / “Vedro mentre io sospiro”

  • 14. Recitativo ed Aria “E Susanna non vien” / “Dove sono”

  • 15. Recitativo “E decisa la lite”

  • 16. Sestetto “Riconosci in questo amplesso”

  • 17. Duettino [“Sull’aria…”] – “Che soave zaffiretto”


Atto IV

  • 18. Cavatina “L’ho perduta”

  • 19. Aria “Aprite un po’quegli occhi”

  • 20. Recitativo “Giunse alfin il momento”

  • 21. Aria “Deh vieni, non tardar”

  • 22. Finale “Gente, gente”


著名版本 (按年代)

■1.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5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EMI

点评:卡拉扬在EMI的50年的那版费加罗可以说无与伦比,Kunz、 Seefried、London、Schwarzkopf、Jurinac、Hongen等阵容非常的理想(几乎将当时演唱费加罗的最佳歌手一网打尽),即始删去了全部对白,也还是掩盖不住其光芒。全剧有多处精妙亮点,特别是在第三幕中伯爵夫人的那段咏叹调,施瓦茨科普夫(大家都知道,施瓦对一些歌剧中的一些人物是终身研究的,伯爵夫人就是之一,在理解诠释伯爵夫人上面,施瓦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此的处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前面类似独白的部份---张力实足,还是最后高潮的推动),即始她后来录的版本或别的版本都没有如此的让人满意过(听说卡拉扬后来曾让施瓦在6天之内连唱5场费德里奥里的超重戏剧女高音,导至她嗓音严重受损,后来只有靠微调才能得以保持莫扎特歌剧里非常重要的声音清亮线条优美,但在高潮推动的时候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所以施瓦在最佳时期的录音和中晚期的处理是有所不同的),听过这段之后,别的只能说全部索然无味了。

■2.Erich Kleiber 埃里希·克莱伯,1955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Decca

点评:埃里克.克莱伯是世界古典乐坛极具个人魅力的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这套1955年的3CDS《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版录音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後的录音代表作。虽显陈旧,但似乎未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指挥、演奏、演唱均属一流,即使没有场面和布景的帮助也能营造出一种极佳的歌剧氛围。

这套《费加罗的婚礼》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札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 而这套《费加罗的婚礼》在乐评界口碑也甚佳,曾入选英国《留声机》创刊七十周年的“最佳七十”,堪称后无来者了。

■3.Karl Bohm卡尔·伯姆,1959年,柏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

■4.Otto Klemperer克莱姆佩勒1970年,阿蒂斯合唱团,新爱乐乐团,EMI

■5.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78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Decca

点评:这个1978年的录音室版本由卡拉扬钦定的Cotrubas, Dam, Stade, Krause, Stade, Equiluz等主唱,再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优异伴奏,以及Decca发烧级的录音,几乎是无可挑剔。

■6.Claudio Abbado阿巴多1994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

点评:这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阿巴多起用了一批二战后出生的中生代歌唱演员。其中饰演凯鲁比诺的 Cecilia Bartoli 最为耀眼;饰演伯爵夫人的 Cheryl Studer 演唱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夜后和这里的伯爵夫人均颇获好评,她演唱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也是拿手好戏。记得有一年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就由 Studer 担纲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演唱伯爵的 Boje Skovhus 和饰演费加罗的 Lucio Gallo 实力也都很强。有评论甚至称阿巴多这版是当年老克莱伯1955年版之后最好的《费加罗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