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简单
既然翅膀生在鸟儿身上,那么,它们爱往哪里飞就往哪里飞,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比如天寒地冻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往南迁徙,等到那里也变冷了,它们就继续寻找温暖的,可以找到足够食物的安乐窝。
其实没那么简单,它们不会随便选择飞行的线路!
苏联的朱雀会一直飞到印度去;西伯利亚的游隼,会经过印度河,一直飞到澳大利亚。
这样看来,促使鸟类飞跃山峦、海洋,不远千万里飞到遥远地方去的,并不仅仅是饥饿和寒冷,而是相当复杂的、无法摆脱的宿命。
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苏联的大部分地区都曾遭遇冰河的袭击。死气沉沉的冰河,以它那排山倒海之势,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缓慢地盖住了这里的大片平原。后来,冰河又再次动用几百年的时间,缓慢地退却了。这样周而复始。
而在这期间,鸟儿只能靠自己的翅膀拯救自己。
头一批飞走的鸟,占据了冰河边的地域,下一批飞得更远,就像玩“跳背”游戏一样。等到冰河退去,它们又飞回了自己的故乡。飞得不那么远的,会最先回来;飞得稍远一些的,会迟一些回来……这种“跳背”游戏玩得很慢很慢,几千年才跳完一次!
很可能,鸟类就是在时间的巨大间隔里,养成了一种习惯:秋天,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春天,阳光和煦照耀大地之时,再从远方飞回来。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在地球没有遭遇冰河时期的地方,就没出现过大批的候鸟,这个事实也证明了上述构想是成立的。
其他原因
秋天,鸟类并不一定都是向南,向那些温暖的地方迁徙,有些鸟类也朝其他的地方飞,甚至会朝最冷的北方飞。
有些鸟类离开故乡是因为找不到食物,饥饿难忍,故乡的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水也结成了冰。只要故乡的大地出现一点儿回暖的迹象,秃鼻乌鸦、椋鸟和云雀等,就会马上飞回来;只要江河湖泊上有一点点融冰,鸥鸟和野鸭也会重新出现。
绵鸭无论如何也不会留在干达拉克沙禁猎区过冬,因为冬天白海会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什么食物也找不到。它们不得不往北方迁徙,那里有温暖的墨西哥暖流流过,虽然更靠近北极,可是那里的海水冬天也不会冻冰。
在冬天,从莫斯科向南走,很快就到了乌克兰。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秃鼻乌鸦、云雀和椋鸟,这些鸟只不过飞到了比山雀、灰雀、黄雀等稍远一点的地方去过冬。在苏联,留下来过冬的鸟儿通常被称为留鸟,但有许多留鸟也要迁徙,不会总逗留在一个地方。只有城里的麻雀、寒鸦、鸽子和野鸡才会一年四季都住在同一个地方,其余的鸟类都会迁徙。那么,该怎样判断哪一种鸟是真正的候鸟,哪一种鸟只是迁徙到不远处的鸟呢?
就拿朱雀来打比方吧!这种红色的金丝雀,你就不能说它是候鸟。黄鸟和朱雀也是一样的。它们不属于候鸟的原因是,它们跟大多数候鸟不一样,它们并不是因为冰河的侵袭和退去而迁徙,它们的迁徙有另外的原因。
雌灰雀从外表上看跟普通麻雀相似,只不过头和胸部长着鲜艳的红羽毛。更令人惊奇的是黄鸟,它浑身上下都是纯金色的,只有翅膀是黑色的。你不由得会想:“这些鸟儿的衣服是多么华美啊!在我们北方,它们算是本地鸟吗?它们是否是来自于遥远的热带地域的小客人?”
很可能就是这样!黄鸟是典型的非洲鸟,灰雀是印度鸟。也许情况是这样的:在它们的故乡,像它们那样的鸟类已经繁殖过剩,因此年轻的鸟不得不为自己寻找新的居住地和繁衍后代的地方。于是,它们开始集体向北方迁徙,那边鸟儿不多,夏天也不冷,哪怕是刚出生的光溜溜的雏鸟,都不会伤风患病。等到它们感觉饥寒交迫的时候,就再次返回到故乡,那时候雏鸟也已经孵了出来了,大家和睦相处地列队出发。等到春天来临,便再次飞到北方,就这样来来回回,周而复始了几千、几万年。它们逐渐养成了迁徙的习惯:黄鸟往北飞,经过地中海飞到欧洲;灰雀则从印度往北飞,经过阿尔泰山脉飞到西伯利亚,然后再往西,经过乌拉尔山继续往前飞。
关于鸟儿迁徙习惯的形成,还有另外一种观点:由于某些鸟逐渐适应了新的领地。比方说灰雀吧,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目睹这种鸟向西迁徙得越来越远,都快迁徙到波罗的海边上了。然而,冬天它们还是照旧返回故乡印度。
这些关于鸟类迁徙的假设,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不过,关于迁徙问题,还有很多尚未揭开谜底。
一只小杜鹃的故事
在列宁格勒省的一座花园里,有一个红胸鸲的家庭。一只小杜鹃就诞生在这个家庭里。
你们一定会问:它怎么会自个儿跑到这里来了?难道不担心会给它的养父母带来麻烦和担忧吗?它们要花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把这只比它们大三倍的小馋鬼喂饱。有一天,花园的管理员走到它们的窝边,取出已经长出羽毛的小杜鹃看了看,又放了回去。在小杜鹃左翅膀上,白色的斑点已经很清晰了。
后来,小小的红胸鸲好不容易才把它们的养子抚养大,但是它刚飞出窝,一看到养父母,就张着黄红色的大嘴巴,找它们要东西吃。到了10月初,园子里的树木大多变得光秃秃的,只有一棵橡树和两棵老槭树还没脱下身上色彩鲜明的叶子。也是在这时,小杜鹃不见了,而那些成年的杜鹃,早在一个月前就离开了这里的森林。
这年的冬天,这只小杜鹃和列宁格勒的其他杜鹃一样,飞到南非去过冬了。那是夏天飞到这里来的杜鹃的出生地。
而今年夏天,管理员看见一棵老云杉上,站着一只雌杜鹃。他担心它会破坏红胸鸲的窝,于是就用气枪打死了它。而这只杜鹃的左翅膀上,也有个清晰的白斑点。
那些未解之谜
关于鸟类迁徙问题,我们已经解开了不少谜团,可下面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呢?例如候鸟的迁徙路程有几千千米长,它们是怎么认识这条路的呢?
以前,人们以为每逢秋天,每个鸟群里都会有一只老鸟带队,率领那些年轻的鸟,沿着它们所熟悉的路线,飞到过冬的地方去。但事实却不是那样的:今年夏天刚从这里孵化出来的鸟类中没有一只老鸟,而有些老鸟也会比年轻的鸟晚一些飞走,但哪怕没有老鸟带队,年轻的鸟依然能在规定的日期内,准确无误地抵达越冬地。
这可真是叫人捉摸不透!雏鸟出世不过两三个月,还没见过世面,它怎么能自个儿飞走,怎么认路的?再拿先前提到的小杜鹃来说吧,它怎么能找到杜鹃群在南方过冬的地方呢?那些有经验的杜鹃们都比它提前一个月飞走,没有谁能给它指明方向,它怎么能够千里迢迢地到达目的地?这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亲爱的《森林报》读者们,你们需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说不定,你们也不能解开这个秘密,那么,就把秘密留下来,等着你们的孩子去破解吧!
要破解这个谜,首先要放弃“本能”这类难懂的词汇,需要做无数个巧妙的试验,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要彻底弄明白:鸟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