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34门)

ZB01.中国哲学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依循经典原理,撷取历代文献的思维智慧哲说,寻绎时代问题,证实概念义涵,编辑论域范畴,考据哲义语源,证得译他法则,将民族理论思维的哲学质素依照学科法则,概设成中国哲学的本原论、格致论、名辩论、美识论、伦理观的基本论域。

教师简介:

陆建猷,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ZB02.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课程简介:

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方面讲授了这门课程。

教师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教授。

 

ZB03.社会史研究导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社会史分析问题的视角,通过中西社会史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基本理论,一窥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教师简介:

赵世瑜,北京大学,教授。

 

ZB04.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由此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张志伟教授从智慧的痛苦、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主体性的觉醒等方面进行了讲授。

教师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ZB05.文学人类学概说 

课程简介:

本课程把握住人类学与知识全球化、后现代认识论的关系,从人类学与文学的相互作用这个新角度着眼,透析出20世纪文学创作观念变革与文学研究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动力;通过对文学人类学内涵的深刻阐释,充分描绘了文学与社会更深层次的关联。

教师简介: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ZB06.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政治学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内容和方法,探讨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经验实证科学、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性质特征,介绍了科学研究的方案设计和基础准备,包括选择研究的课题、性质、以及经验证据的收集和处理。

教师简介:

张睿壮,南开大学,教授。

 

ZB07.宗教民俗学

课程简介:

本课从概念界定、研究对象与方法、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禁忌、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宗教活动与民俗变迁等方面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历史悠久的各种民族宗教有更为科学的认知,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宗教与民俗。

教师简介

色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ZB08.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

课程简介:

韦正翔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和多年生活经验,从西方伦理学的角度为我们阐释什么是幸福,幸福与伦理的关系,我们的社会体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我们如何理解理性的幸福,秩序与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我们平时经常思考的问题,韦正翔教授会带领我们一起寻求答案。

教师简介:

韦正翔,清华大学,教授。

 

ZB09.新伦理学

课程简介:

第一部分元伦理,研究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第二部分规范伦理,研究优良道德的制定过程;第三部分美德伦理,研究优良道德规范的实现过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将社会的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美德。

教师简介:

王海明,北京大学,教授。

 

ZB10.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墨佛道法等各家的幸福观,并与共家学派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旨在使学生在中国伦理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重视域下理解先人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并由此产生自己的感悟。

教师简介:

韦正翔,清华大学,教授。

 

ZB11.社会心理学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社会化、群体心理、社会的角色、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社会影响等内容。

教师简介:

李强,南开大学,教授;

李磊,南开大学,教授

管健,南开大学,副教授;

乐国安,南开大学,教授;

汪新建,南开大学,教授;

周一骑,南开大学,教授。

 

ZB12.心理、行为与文化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美国心理人类学家Francis LkHsu的理论为重点,介绍社会人类学中心理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并吸收跨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成果,将不同文化模式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相比较,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行为背后的法则。

教师简介:

尚会鹏,北京大学,教授。

 

ZB13.俄国近代思想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从18世纪初彼得一世时代至20世纪初十月革命前近300年俄国的思想发展历史,主要涉及俄国的思想流派、著名思想人物以及思想运动,此为俄国近代思想史的精华部分。从对知识分子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初步了解俄国人是如何思考以及自我定位的。

教师简介: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ZB14.笛卡尔及其哲学思想

课程简介:

提到笛卡尔,人们就会想到那句广为人知的我思故我在。本课程探讨笛卡尔的思想如何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又留下了怎样的影响,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构建自身体系的理性方法。

教师简介:

周晓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ZB15.分析哲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分析哲学的含义、缘起、不同形态和当代发展,为学生理解分析哲学的内涵、历史沿革、相关当代理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江怡教授在授课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不同分析哲学流派的比较研究和对相关概念意义的解释说明,使学生对分析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简介:

江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ZB16.古希腊哲学

课程简介: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赵教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语言很好地梳理了古希腊哲学的演进路线,阐述了希腊哲学的发源、产生的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及其各种重要思想学说等内容,可谓知识点丰富,令人受益匪浅。

教师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教授。

 

ZB17.幸福心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涉及幸福心理学的发展、幸福学理论、幸福感的产生机制、幸福模型和社会文化、遗传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等,详细介绍了如何提升幸福感的实用策略,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关系,合理处理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教师简介:

费俊峰,南京大学,副教授。

 

ZB18.语言与文化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化,涉及人类起源的语言学分析、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观点、语言文化传播情况、语言的自组织及接触、语言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历史及其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运用语言的魅力。

教师简介:

陈保亚,北京大学,教授。

汪锋,北京大学,副教授。

 

ZB19.古希腊的思想世界

课程简介:

科学、民主、幸福,这些塑造现代社会的观念,在它们的诞生地,有着怎样的含义?奥林匹亚山上众神间的争斗,为人间秩序的建立带来了哪些影响?哲学家为什么高扬理性的价值?科学家又如何根据理性解读世界?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起领略古希腊思想世界的无穷魅力。

教师简介:

梁中和,四川大学,副教授。

 

ZB20.法西斯主义理论剖析

课程简介:

本课从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主义源起、法西斯政党夺权开始,系统介绍了三个轴心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过程,及其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从逻辑、理论上剖析了法西斯主义的极权主义、种族主义性质,指出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历史带来的灾难。学生能够从大量的史实中认清法西斯主义的本来面目,从而以史为鉴。

教师简介: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ZB21.美的历程:美学导论

课程简介:

本课系统地论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讲述了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质、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范畴、美感、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感悟美的历程。

教师简介: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ZB22.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

课程简介:性别不仅仅只是一种符号,它更是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的透视镜。本课程通过现代视觉文化解构男女概念,介绍性征差异,剖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探究其中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性别的内涵。

教师简介:

沈奕斐,复旦大学,副教授。

 

ZB23.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

课程简介:

在所有传统和习俗变得不再可靠的现代,人们对于人生意义与社会生活的原则、价值与信念等问题,常常感到茫然失措——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性困惑,其背后潜伏着重大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问题。这门课程旨在介绍20世纪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们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和反思,彰显他们在思想史上独特的创建和贡献,同时也探讨他们各自的局限和未尽的难题。

教师简介: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ZB24.儒学复兴与当代启蒙

课程简介:

当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当代启蒙成为当代中国思想与文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当杜维明、汤一介等思想巨擘汇聚于此共同探讨儒学使命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静静地聆听与深度地反思。

教师简介:

许倬云,台湾大学,教授。

李幼蒸,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杜维明,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成中英,夏威夷大学,教授。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ZB25.逻辑学导论

课程简介: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作为社会动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必须经常进行论证。证成、反驳和说服是论证的三大目标,而说服是论证的最终目标。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词项逻辑以来,逻辑学家曾提出了众多逻辑类型。将这一历史脉络体现在逻辑学导论课程之中,把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有机整合在一起,正是本门课程的基本宗旨。

教师简介:

熊明辉,中山大学,教授。

 

ZB26.伦理学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运用一些综合性的概念思考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使我们对它们有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当一个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到人的生活和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试图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种复杂性时,他就会对伦理学产生某种兴趣。本门课将引领学生从心灵的深处审视自我,从生命的高度俯察社会的百态。

教师简介: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ZB27.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吴根友教授将为你梳理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8世纪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跨越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解析经典哲学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理解与思考,将深奥的中国哲学娓娓道来,拉近大家与哲学的距离。

教师简介:

吴根友,武汉大学,教授。

 

ZB28.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

课程简介:

知识是什么?知识需要基础吗?我们能知道什么?本课程从从各种不同的真理论入手,围绕知识与信念、知识与怀疑、知识与确证、现象与实在、内在与外在等议题,以一种平易近人又饶有意味的方式探讨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知识论带来的益处。

教师简介:

江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ZB29.意义生活:符号学导论

课程简介:

符号学就是意义学,人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符号的意义活动中。本课程是国内第一门聚焦符号学的慕课,由中国符号学学派创始人之一赵毅衡先生率领名师团队担纲,讲授了符号学基础体系与符号学在各领域的实践,打通理论与应用的壁垒,扫清对符号的误解,让你透彻了解人作为使用符号的动物,原来是如此生活的。

教师简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陆正兰,四川大学,教授;

彭佳,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方小莉,四川大学,副教授;

饶广祥,四川大学,副教授;

唐小林,四川大学,教授;

赵星植,四川大学,讲师;

宗争,成都体育学院,讲师;

胡易容,四川大学,教授;

谭光辉,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ZB30.人生与人心

课程简介:

我是谁?是什么决定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能从外部世界得到什么?如何才能活得幸福?这些看似鸡汤却直击人心的话题,将被复旦名师陈果——这位因课堂视频红遍网络、荣登央视《开讲啦》的女神教师重新解读,让你通过自我更新来收获全世界,换一种想法,也就是换一种活法。

教师简介:

陈果,复旦大学,高级讲师。

 

ZB31.《正义论》导读

课程简介: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一本经典名著。这本书致力于透视人类的存在境况,并从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野追问:什么是社会正义,为什么需要社会正义,以及社会正义如何实现?自1971年出版以来,《正义论》己经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并对全球思想界、文化界和教育界产生持续的影响。《正义论》深刻而丰富,让我们跟随刘莘教授,开启这场思想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正义论》与西方哲人的智慧交锋,了解《正义论》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之行的异同,借助《正义论》去获得一双透视中国社会和全球化的慧眼。

教师简介:

刘莘,四川大学,教授。

 

ZB32.《理想国》导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核心文本,以培养学生的原典阅读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的阅读,不仅使得学生能直接接受哲学原典的文化熏陶,而且能够以点带面理解西方古典思想的精神内核,并在次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哲学与文明、以及哲学与世界精神的关系。

教师简介

丁耘,复旦大学,教授。

 

ZB33.对话诺奖大师

课程简介:

本课程集锦了近年来10位诺贝尔获奖者解析各领域热点问题的精彩讲座,内容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文学等,旨在聚焦沿时代话题,凝聚高水准学术成果,体现远人文关怀。广大学子可通过本课程饱览名家风采,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思维格局。

教师简介:

默里·盖尔曼,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ZB34.文学与伦理

课程简介:

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形象和鲜明地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以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为中心,着重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探讨近现代文学及其中反映出来的现代人的道德困境和选择。听者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帝死了,是否什么都可以做?之问出发,反思人类的伦理困境,开启一场艺术与理性的完美融合之旅。

教师简介:

何怀宏,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