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十一经
中次一十一山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淯。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楠,其兽多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藷藇。其草多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其木多梓楠,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
又东四十里,曰支离之山。淯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鸣自呼。多牛,多羬羊。
又东北五十里,曰祑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阴多丹雘,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轱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善駚,食者不风。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闾麈,多羚。其阳多珉,其阴多青雘。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构,多玉,多封石。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食之无蛊疫。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琈之玉。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彙,赤如丹火,其名曰,见则其国大疫。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山。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椐。
又东二十里,曰婴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白垩。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鸲鹆。
又东四十里,曰丰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门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犬,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即。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石。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榖柞,无草。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石之山。其木多荆杞,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鵌,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百十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圭,糈用五种之精。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用一璧,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鉴赏】 中山十一经即中部山区第11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48座山,14条河流,13处地望,64处矿物,77处植物,33处动物,当地居民供奉彘身人面图腾神。
本章第6节中,丰山的神奇动物雍和,它的名字有吉祥安宁之意,经文却称“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的名字有辛勤务实之意,经文却称“见则其国为败”;而且经文还记有“有九钟焉,是知霜鸣”,这里的“九钟”应该是属于帝王专用的重要礼器。凡此种种,都不能不令人深思。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516年秋冬降霜之际,晋国出兵支持王子丐(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周室典籍以及王室青铜礼器奔楚,并定居在南阳西鄂,随行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学者(包括馆长老聃)及其后裔曾在当地进行过图书整理和抄录活动,其中就包括《山海经》的编辑成书,此处文字可能在影射上述事件。
第16节高前山位于今日的大别山,高前山的帝台之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饮料之一,在“帝台觞百神”时所饮用,表明它很可能是一种具有防暑保健功效的人造饮料,或许就是最早的茶水。中山七经、中山十一经多次记述帝台事迹,袁珂先生注谓:“则帝台者,盖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犹人间徐偃王之类是也。《晋书·束皙传》云:‘《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今本《穆传》已无帝台事,盖阙佚也。”
从《山海经》对帝台的记载和《晋书》将帝台与西王母并列来看,表明帝台王国在中原地区曾经创造出发达的文明与文化,并在中国先夏时期曾经显赫一时。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在中原某处发现帝台王国的遗址,它的出土将与三星堆文化一样再次震惊世界。
进一步说,“帝台”只见于《山海经》,而鲜见于其他古籍。从“帝台”活动范围和时间段来看,帝台很有可能是帝禹在《五藏山经》里的另一种称呼,正如帝舜在《大荒四经》里被称为帝俊一样(或许这样做有点类似后世的避讳)。再进一步说,在古史记载中,也只有在帝禹时代曾经大规模建造众帝之台,因此将其称为帝台乃是名副其实、顺理成章的;而且《五藏山经·中山经》记述的帝台事迹,诸如帝台觞百神、帝台之石(棋)祷百神、帝台之浆,也符合帝禹的身份。
如其不谬,这也就同时解决了《五藏山经》的一个大谜团:《五藏山经》既然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报告,那么里面就应该也有帝禹活动的记录,然而经文字面上却没有这样的记述;但是,如果帝台实际上就是帝禹的另一种称呼,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第20节毕山发源的帝苑水之名称“帝苑”,当指某位帝的花园;由于中山七经和中山十一经频频出现帝台,因此这里的帝苑很可能是指帝台在毕山营造的花园别墅,非常类似黄帝在槐江山建造的平圃。此外,第28节的倚帝山之名,或亦有所指。
第31节中,宣山的帝女之桑,是中国人在先夏时期进行桑蚕活动的重要文字记录。《广异记》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愕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鹊巢作灰汁,浴蚕子招丝,象此也。”袁珂认为此处帝女即赤帝之女,宣山即愕山,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境内。其实,剥掉上述传说的神话外衣,其真实的信息是有关养蚕的活动,帝女桑是一棵品质优良的桑树,也是一棵神圣的桑树,在祭祀桑树之神和蚕神的巫术仪式中,古人曾经以少女为牺牲(活祭或模拟)。
在古史以及神话传说里,通常认为赤帝即神农炎帝,《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不过,在《中山经》里并没有明确提及炎帝,却多次提到帝台;因此这里的帝女,也可能指帝台之女,因为养蚕及其类似的祭祀活动并不是炎帝族的专利。
第42节的历石之山,其名称或许与历法活动有关。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虽然没有明确见到“石头历法”的说法,但是《大荒四经》却记有用石头建造的“日月出入”之门,与英国古代巨石阵的天文活动类似。
第43节中丑阳山的鵌鸟,样子像红足乌鸦,当地人用它作为火灾的报警标志。从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先夏时期大量建筑遗迹和聚落遗址可知,我国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建筑都属于土木结构,而古人又习惯在居室内烧火做饭和取暖,因此极易发生火灾,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火灾报警和救火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此同时,如何预防煤气中毒,同样是古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古人不知道什么是煤气。为此,古人可能会在居室内养一种对煤气特别敏感的鸟,并根据鸟的反应来及时采取通风措施,或许这就是“可以御火”所要传达的信息吧。
值得注意的是24节中的虎首山,从其名称看应与《中山十经》第2节的虎尾山连麓,据此可推知《中山十经》诸山与《中山十一经》诸山有着地理方位关联。有趣的是,今日河南省桐柏县、唐河县之间,亦即桐柏山西端,仍然有一处虎山游览区,或可表明《中山十一经》的虎首向东,《中山十经》的虎尾在西。
《中山十一经》是《五藏山经》26条山脉里记述山数最多的一条山脉,其地望大体在今日的伏牛山及其余脉、桐柏山、大别山一带;其南麓发源的水系流入汉水和长江,其东麓和北麓发源的所有河流均属于淮河水系(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的太白顶)。奇怪的是,《中山十一经》(包括全部《五藏山经》)并没有提及淮河,而是多次提到视水。一种可能是,当时淮河用的是其他名称,或者有关内容缺佚;另一种可能是,当时淮河流域沼泽甚多,淮河尚未形成稳定河道。
《太平广记》467卷“李汤”条,称唐代李公佐等人游洞庭、登包山,从石穴中得古本《岳渎经》第八卷,内容记述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均遇惊风迅雷,功不能兴,禹怒,囚禁当地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渎氏的君长,方知乃淮涡水神无支祁作怪,禹派出的多员战将均不敌无支祁,最后才由庚辰将其制服,从此淮河安流入海。所谓“岳渎”,可指五岳四渎,亦可泛指所有山川,因此《岳渎经》的性质类似《山海经》,可惜失传了。此外《隋书·经籍志》记有《周地图记》109卷,亦失传了。在传说中无支祁貌若猿猴,神通广大,即《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另一为印度神猴哈努曼),而元代文学家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则称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