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奥义书

第 一 章

应该崇拜歌唱为唵这个音节,因为随着唵,开始歌唱。现在对此加以说明。(1)

注:在吠陀中,《梨俱吠陀》用于吟诵,《娑摩吠陀》用于歌唱。唵(Om)是吟诵或歌唱吠陀颂诗时,开头使用的感叹词。这里的“崇拜”(upās)一词兼有尊敬、敬拜和沉思的意义。

万物的精华是地。地的精华是水。水的精华是植物。植物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语言。语言的精华是梨俱。梨俱的精华是娑摩。娑摩的精华是歌唱。(2)

注:参阅《大森林奥义书》6. 4. 1。这里译为“精华”的rasa一词,原义为液汁,引申为味、精华或本质。

这歌唱是精华中的精华,至高者,终极者,第八者。(3)

注:上述各种精华从地数起,歌唱为第八。

什么是梨俱?什么是娑摩?什么是歌唱?这是人们思索的问题。(4)

语言是梨俱,气息是娑摩。唵这个音节是歌唱。这里成双配对,语言和气息,梨俱和娑摩。(5)

它们在唵这个音节中配对结合。一旦配对结合,两者便互相满足欲望。(6)

知道这样,崇拜歌唱为这个音节,他肯定成为愿望满足者。(7)

确实,这个音节意味允许。因为某人允许某事,就会说:“唵!”允许也就意味成功。知道这样,崇拜歌唱为这个音节,他肯定成为愿望成功者。(8)

依靠它,三种知识运作。随着唵,开始召唤。随着唵,开始赞颂。随着唵,开始歌唱。这表示对这个崇高伟大和蕴涵精华的音节的崇敬。(9)

注:“依靠它”指依靠唵这个音节。“三种知识”指三种吠陀。在祭祀仪式中,诵者祭司(Hotr)吟诵《梨俱吠陀》,召唤天神;行祭者祭司(Adhvaryu)吟诵《夜柔吠陀》,执行祭祀;歌者祭司(Udgātr)歌唱《娑摩吠陀》,供奉祭品。他们的吟诵和歌唱都以唵起首。

知道这样和不知道这样的两种人都依靠它运作。但有知识和无知识两者不同。凭借知识、信仰和奥义运作,才更有力量。这是对这个音节的说明。(10)

天神和阿修罗互相争斗,双方都是生主的后代。天神掌握歌唱,心想:“依靠这个,我们会战胜他们。”(1)

注:参阅《大森林奥义书》1.3.1。

他们崇拜歌唱为鼻中气息。而阿修罗用罪恶侵袭它。结果,人们嗅到香,也嗅到臭。因为它已受到罪恶侵袭。(2)

然后,他们崇拜歌唱为语言。而阿修罗用罪恶侵袭它。结果,人们说真话,也说假话。因为它已受到罪恶侵袭。(3)

然后,他们崇拜歌唱为眼睛。而阿修罗用罪恶侵袭它。结果,人们看到值得看的,也看到不值得看的。因为它已受到罪恶侵袭。(4)

然后,他们崇拜歌唱为耳朵。而阿修罗用罪恶侵袭它。结果,人们听到值得听的,也听到不值得听的。因为它已受到罪恶侵袭。(5)

然后,他们崇拜歌唱为思想。而阿修罗用罪恶侵袭它。结果,人们想念应该想念者,也想念不应该想念者。因为它已受到罪恶侵袭。(6)

然后,他们崇拜歌唱为口中气息。而阿修罗打击它,结果他们自己粉碎,如同打击坚硬的石头,自己粉碎。(7)

如同打击坚硬的石头,想要加罪和打击知道这样的人,自己粉碎。他是坚硬的石头。(8)

注:“知道这样的人”即上述知道唵这个音节的人。

依靠它,不知道香和臭,因为它不受罪恶伤害。依靠它,吃和喝,从而保护其他气息。最终不再发现它,人便去世。确实,人最终张着嘴巴。(9)

注:“它”指口中气息,即元气。气息分成五种,其他四种是下气、中气、上气和行气。

安吉罗崇拜歌唱为口中气息。人们认为它就是安吉罗(Agiras),因为它是肢体(aga)的精华(rasa)。 (10)

注:安吉罗是拜火祭司。这里将“安吉罗”这个名称解读为“肢体的精华”。

毗诃波提崇拜歌唱为口中气息。人们认为它就是毗诃波提(Brhaspati),因为语言伟大(brhat),它是语言之主(pati)。 (11)

注:毗诃波提是天国祭司。这里将“毗诃波提”这个名字解读为“语言之主”。

阿亚希耶崇拜歌唱为口中气息。人们认为它就是阿亚希耶(Ayāsya),因为它从口(āsya)中呼出(ayate)。 (12)

注:阿亚希耶是仙人。这里将“阿亚希耶”这个名字解读为“从口中呼出”。

钵迦·达尔毗耶知道它。他成为飘忽林中人们的歌者。他为他们歌唱愿望。(13)

注:“歌者”即歌者祭司。

任何人知道这样,崇拜歌唱为这个音节,他就成为实现愿望的歌者。以上是关于自我。(14)

注:“关于自我”和下面的“关于天神”参阅《大森林奥义书》1. 5. 21注。

下面是关于天神。应该崇拜歌唱为这个发热者。它升起,为众生歌唱。它升起,驱除黑暗和恐惧。确实,知道这样,他就成为黑暗和恐惧的驱除者。(1)

注:“发热者”指太阳。

这个和那个相同。这个温暖,那个也温暖。人们称这个为音,称那个为音、回音。因此,应该崇拜歌唱为这个和那个。(2)

注:“这个”指口中气息,“那个”指太阳。这是口语特征,借助手势。这里,“音”(svara)一词中含有“光”(svar)这个词,因此,口中气息有光(热),太阳有光和反光。

然后,应该崇拜歌唱为行气。吸气者是元气。呼气者是下气。这样,元气和下气的结合是行气。行气是语言。因此,说话时不吸气,也不呼气。(3)

语言是梨俱。因此,吟诵梨俱,不吸气,也不呼气。梨俱是娑摩。因此,歌唱娑摩时,不吸气,也不呼气。(4)

还有,那些需要用力的行为,如摩擦取火、赛跑、挽开硬弓、行动时,不吸气,也不呼气。因此,应该崇拜歌唱为行气。(5)

然后,应该崇拜歌唱(udgītha)为ud、gī和tha这些音节。ud是气息,因为人们依靠气息站立(uttisthati) 。 gī是语言,因为人们称语言为gir。 tha是食物,因为一切依靠食物存在(sthita) 。 (6)

注:ud是“站立”(uttisthati)的动词前缀。“语言”(gir)的复数体格是gīh,“存在”(sthita,或译确立)的动词词根中含有tha。

ud是天空,gī是空中,tha是大地。ud是太阳,gī是风,tha是火。ud是《娑摩吠陀》,gī是《夜柔吠陀》,tha是《梨俱吠陀》。知道这样,崇拜歌唱为ud、gī和tha这些音节,语言就为他产生牛奶,因为语言是牛奶。他就成为有食物者,吃食物者。(7)

然后,愿望确实成功。应该崇拜这些庇护所。应该追求娑摩,用娑摩赞颂。(8)

应该追求梨俱,颂诗存在它们之中。应该追求仙人,颂诗由他们创作。应该追求天神,赞颂天神。(9)

应该追求诗律,按照诗律赞颂。应该追求颂诗格式,按照颂诗格式赞颂。(10)

应该追求方位,赞颂方位。(11)

最后,应该追求自我,赞颂自我,专心沉思愿望。他的愿望会迅速成功。怀有愿望者应该赞颂,怀有愿望者应该赞颂。(12)

注:“怀有愿望者应该赞颂”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应该崇拜歌唱为唵这个音节。因为随着唵,开始歌唱。现在,对此加以说明。(1)

众天神惧怕死亡,进入三种知识。他们用诗律覆盖自己。因为用它们覆盖(chad),这些诗律名为诗律(chandas)。 (2)

注:“三种知识”指三种吠陀。

死亡看到他们在梨俱中,在娑摩中,在夜柔中,就像人们看到鱼在水中。他们知道后,跃出,进入音中。这样,人们吟诵完毕梨俱,发出唵音。吟诵完毕娑摩和夜柔,也是这样。这个音就是这个音节,永恒,无畏。众天神进入它,也就永恒,无畏。(4)

注:“他们知道”指众天神发现死亡看到他们。于是,他们跃出梨俱、娑摩和夜柔,进入唵音中。

任何人知道这样,发出这个音节,进入这个音节,这个永恒和无畏的音;进入后,便达到永恒,如同永恒的众天神。(5)

确实,歌唱是唵音,唵音是歌唱。歌唱是那个太阳,是唵音,因为太阳行进,回响唵音。(1)

橋尸多基对儿子说:“我只歌唱太阳,因此,我只有你这个儿子。你要转向这些光芒,这样就会有很多儿子。”以上是关于天神。(2)

下面是关于自我。应该崇拜歌唱为口中气息。因为口中气息运行,回响唵音。(3)

橋尸多基对儿子说:“我只歌唱口中气息,因此,我只有你这个儿子。你要歌唱多种气息,心想:‘我会有很多儿子。’”(4)

确实,歌唱是唵音,唵音是歌唱。从诵者祭司座位那里,唱错之处得到纠正,得到纠正。(5)

注:“得到纠正”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这大地是梨俱。火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大地是sā,火是ama,合成为娑摩(saman)。 (1)

注:《娑摩吠陀》中的颂诗大多取自《梨俱吠陀》。

空中是梨俱。风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空中是sā,风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 (2)

天空是梨俱。太阳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天空是sā,太阳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 。 (3)

星星是梨俱。月亮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星星是sā,月亮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 。 (4)

然后,太阳的白光是梨俱,太阳中深黑的藏青色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5)

然后,太阳的白光是sā,深黑的藏青色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然后,看到太阳中这个金人,金须金发,直至指甲尖,全身为金。(6)

他的眼睛宛如红莲花。他的名字是向上(ud),因为他超越(udita)一切罪恶。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超越一切罪恶。(7)

他的歌曲是梨俱和娑摩。因此,他是歌唱,他是歌者,因为他歌唱歌曲。他统治太阳之上的那些世界和众天神的愿望。以上是关于天神。(8)

下面是关于自我。语言是梨俱。气息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语言是sā,气息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 (1)

眼睛是梨俱。 自我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眼睛是sā,自我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 。 (2)

耳朵是梨俱。思想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耳朵是sā,思想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3)

然后,眼睛的白光是梨俱,眼睛中深黑的藏青色是娑摩。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因此,人们歌唱安置在梨俱中的娑摩。然后,眼睛的白光是sā,深黑的藏青色是ama,合成为娑摩(sāman)。 (4)

然后,看到眼睛中的这个人。他是梨俱。他是娑摩。他是吟诵。他是夜柔。他是梵。他的形象就是那个人的形象。他的两种歌曲就是那个人的两种歌曲。他的名字就是那个人的名字。(5)

注:这里的“梵”可以读作颂诗或祷词。“那个人”指太阳中的那个人。

他统治眼睛底下的这些世界和凡人的愿望。弹奏琵琶歌唱的人们歌唱他。因此,他们获得财富。(6)

知道这样,歌唱娑摩时,歌唱这两个人。通过歌唱那个人,他获得太阳之上那些世界和众天神的愿望。(7)

通过歌唱这个人,他获得眼睛底下的这些世界和凡人的愿望。因此,知道这样,歌者也就会这样说:(8)

“你有什么愿望,要我为你歌唱?”因为他确实通过歌唱实现愿望。正是知道这样,他歌唱娑摩,歌唱娑摩。(9)

注:“歌唱娑摩”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有三位精通歌唱者。他们是希罗迦·夏罗婆迪耶、遮吉多耶那·达尔毗耶和波罗婆诃那·遮婆利。他们说道:“我们都精通歌唱,让我们一起讨论歌唱。”(1)

“好吧!”他们聚拢坐下。波罗婆诃那·遮婆利说道:“你们两位先生先说。我听你们两位婆罗门讨论。”(2)

注:波罗婆诃那·遮婆利称他们两位为婆罗门,说明他本人是刹帝利。参见下面5. 3.5。

希罗迦·夏罗婆迪耶对遮吉多耶那·达尔毗耶说道:“那我就问你了。”后者回答说:“问吧!”(3)

“什么是娑摩的根源?”回答说:“音。”“什么是音的根源?”回答说:“气息。”“什么是气息的根源?”回答说:“食物。”“什么是食物的根源?”回答说:“水。”(4)

“什么是水的根源?”回答说:“那个世界。”“什么是那个世界的根源?”回答说:“不可能超出天国世界。我们将娑摩安置在天国世界,因为娑摩在天国歌唱。”(5)

希罗迦·夏罗婆迪耶对遮吉多耶那·达尔毗耶说道:“达尔毗耶啊,你的娑摩实在没有根基。如果有人说:‘你的头会落地。’那么,你的头确实会落地。”(6)

注:印度古代有辩论双方以断头赌咒的说法。这里意谓夏罗婆迪耶认为达尔毗耶回答错误。

“那么,请先生您告诉我。”回答说:“请听吧!”“什么是那个世界的根源?”回答说:“这个世界。”“什么是这个世界的根源?”回答说:“不可能有超出这个世界的根源。我们将娑摩安置在这个世界,作为根基,因为娑摩在这个根基中歌唱。”(7)

波罗婆诃耶·遮婆利对他说道:“夏罗婆迪耶啊,你的娑摩实在有限。如果有人说:‘你的头会落地。’那么,你的头确实会落地。”“那么,请先生您告诉我。”回答说:“请听吧!”(8)

“什么是这个世界的根源?”回答说:“空。所有这些事物产生于空,又回归空。空优先于这一切。空是最后归宿。(1)

注:“空”指(ākāśa)空间。

“这歌唱最广阔。它无限。知道这样,崇拜歌唱为最广阔者,他就会成为最广阔者,赢得最广阔的世界。”(2)

阿迪登凡·绍那迦将这个告诉乌陀罗·香底利耶后,说道:“如果你的后代知道这歌唱,他们将在这个世界享有最广阔的生活。(3)

“在另一个世界,同样如此。”知道这样,并崇拜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享有最广阔的生活,同样也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4)

注:“另一个世界”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俱卢族遭遇蝗灾,贫穷的乌舍斯提·贾格罗耶那和妻子阿蒂吉生活在象主村中。(1)

他向一个正在吃饭的象主乞食。象主说:“除了我面前的这些,没有别的了。”(2)

他回答说:“那就给我一些吧!”象主给了他一些,说道:“这里还有水。”他回答说:“这样,我就会喝剩水。”(3)

“那么,这些米饭难道不是剩食吗?”他回答说:“倘若我不吃这些,就无法活命。而喝水可以随我方便。”(4)

他吃完后,将剩下的一些带给妻子。而妻子此前已乞得食物。于是,她收下藏好。(5)

第二天早晨,他起身,说道:“哎!要是我能吃点食物,就能出去挣点钱财。国王准备举行祭祀。他或许会选择我主持一切仪式。”(6)

妻子对他说:“夫君啊,还有这些米饭。”他吃完后,前往那里,祭祀已经开始。(7)

他坐在那些歌者身边,他们正要歌唱。然后,他对引子歌者说道:(8)

“引子歌者啊,如果你歌唱引子赞歌而不知道与它关联的天神,你的头会落地。”(9)

注:“引子歌者”和下面提到的“应答歌者”都是歌者祭司的助手。

他也这样对歌者说:“歌者啊,如果你歌唱赞歌而不知道与它关联的天神,你的头会落地。”(10)

同样,他也对应答歌者说:“应答歌者啊,如果歌唱应答赞歌而不知道与它关联的天神,你的头会落地。”这样,他们停顿下来,默默坐着。(11)

十一

然后,祭主说道;“我想知道先生是哪位?”他回答说:“我是乌舍斯提·贾格罗耶那。”(1)

祭主说道:“我本想找你主持一切仪式,但没有找到你,就选择了别人。(2)

“现在就请先生为我主持一切仪式。”“好吧!就让他们按照我的指点歌唱吧!而给他们多少钱财,同样也要给我。”祭主说道:“好吧!”(3)

然后,引子歌者走近他,说道:“先生刚才对我说:‘引子歌者啊,如果你歌唱引子赞歌而不知道与它关联的天神,你的头会落地。’那是哪位天神?”(4)

他回答说:“气息。一切众生都进入气息,出自气息。这位是与引子赞歌关联的天神。如果你歌唱引子赞歌而不知道这位天神,就如同我说的那样,你的头会落地。”(5)

然后,歌者走向他,说道:“先生刚才对我说:‘歌者啊,如果你歌唱赞歌而不知道与它关联的天神,你的头会落地。’那是哪位天神?”(6)

他回答说:“太阳。一切众生都歌唱升起的太阳。这位是与赞歌关联的天神。如果你歌唱赞歌而不知道这位天神,就如同我说的那样,你的头会落地。”(7)

然后,应答歌者走向他,说道:“先生刚才对我说:‘应答歌者啊,如果你歌唱应答赞歌而不知道与它关联的天神,你的头就会落地。’那是哪位天神?”(8)

他回答说:“食物。一切众生都依靠食物活命。这位是与应答赞歌关联的天神。如果你歌唱赞歌而不知道这位天神,就如同我说的那样,你的头会落地。”(9)

十二

下面是关于狗的歌唱。钵迦·达尔毗耶,又名伽罗娑·弥勒,出门游学。(1)

一条白狗出现在他前面。其他的狗围在这条狗身边,说道:“先生,请为我们歌唱食物吧!我们确实饿了,想吃。”(2)

这条白狗对他们说道:“明天早晨,你们到我这里来吧!”钵迦·达尔毗耶,又名伽罗娑·弥勒守候在那里。(3)

就像祭司们准备歌唱跋希湿波婆摩那赞歌,它们互相衔接前行,然后一起坐下,发出哼(him)声。(4)

注:“跋希湿波婆摩那”是一种苏摩祭赞歌。

他们歌唱道:“唵!让我们吃!唵!让我们喝!唵!天神伐楼那、生主和沙维特利,带食物来!食物之主,带食物来!带来!带来!唵!”(5)

十三

这个世界是音节hā-u。风是音节hā-i。月亮是音节atha。 自我是音节iha。火是音节ī。 (1)

太阳是音节ū。召唤是音节e。众毗奢神是音节au-ho-i。生主是音节him。气息是svara(“音”)。食物是yā。语言是virāt(“光辉”)。 (2)

第十三个感叹词是hum,经常出现,不可言说。(3)

注:以上讲述了十二个音节,都是娑摩唱词中的感叹词。前十二个音节的象征意义都有说明,而这个音节的象征意义不可言说。因而,这是第十三个感叹词或称第十三个音节。

知道娑摩的奥义这样,也就知道奥义。语言为他产生牛奶,因为语言是牛奶。他成为有食物者,吃食物者。

第 二 章

唵!确实,崇拜全部娑摩为善。确实,人们将善说成是娑摩,将不善说成不是娑摩。(1)

人们还这样说。人们说“带着娑摩走近他”,也就是说“怀着善意走近他”。人们说“不带着娑摩走近他”,也就是说“不怀善意走近他”。(2)

人们还这样说。人们说“啊,我们有娑摩!”也就是遇到好事而说“啊,好事!”人们说“啊,我们没有娑摩!”也就是遇到坏事而说“啊,坏事!”(3)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善,种种善法就会迅速走近他,趋向他。(4)

二    应该崇拜娑摩为这些世界上的五种物。音节哼(him)是大地。引子赞歌是火。赞歌是空中。应答赞歌是太阳。结尾赞歌是天空。这些是由下而上。(1)

然后,由上而下。音节哼是天空。引子赞歌是太阳。赞歌是空中。应答赞歌是火。结尾赞歌是大地。(2)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这些世界上的五种物,这些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世界就会属于他。(3)

应该崇拜娑摩为雨中的五种物。音节哼是风起。引子赞歌是云涌。赞歌是下雨。应答赞歌是电闪雷鸣。(1)

结尾赞歌是雨停。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雨中的五种物,雨就会为他降下,或他让雨降下。(2)

应该崇拜娑摩为所有水中的五种物。音节哼是云涌。引子赞歌是下雨。赞歌是水流向东。应答赞歌是水流向西。结尾赞歌是大海。(1)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所有水中的五种物,他就不会溺水身亡,而会拥有充足水源。(2)

应该崇拜娑摩为季节中的五种物。音节哼是春季。引子赞歌是夏季。赞歌是雨季。应答赞歌是秋季。结尾赞歌是冬季。(1)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季节中的五种物,这些季节就会属于他,让他充分享有季节。(2)

应该崇拜娑摩为动物中的五种物。音节哼是山羊。引子赞歌是绵羊。赞歌是牛。应答赞歌是马。结尾赞歌是人。(1)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动物中的五种物,这些动物就会属于他,让他充分拥有动物。(2)

应该崇拜娑摩为生命中最广阔的五种物。音节哼是呼吸。引子赞歌是语言。赞歌是眼睛。应答赞歌是耳朵。结尾赞歌是思想。这些是最广阔者。(1)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生命中最广阔的五种物,这些最广阔者就会属于他,让他赢得最广阔的世界。以上是五种物。(2)

然后,七种物。应该崇拜娑摩为语言中的七种物。音节哼是语言中的hum。引子赞歌是pra。起首赞歌是ā。 (1)

注:音节哼(him)是象声词,模拟牛或其他动物的低鸣声。音节hum(吽)也是象声词,模拟牛或其他动物的鸣声。这些象声词都已在《娑摩吠陀》赞歌中获得神圣化。

赞歌是ud。应答赞歌是prati。尾声赞歌是upa。结尾赞歌是ni。 (2)

注:以上pra、ā、ud、prati、upa和ni分别是相应赞歌名称的词头。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语言中的七种物,语言为他产生牛奶,因为语言产生牛奶。他成为有食物者,吃食物者。(3)

然后,确实应该崇拜娑摩为太阳的七种物。太阳永远同样(sama),因而是娑摩(sāman)。人人都说:“太阳对着我。”太阳对所有人都同样,因而是娑摩。(1)

应该知道一切众生与这七种物相关。音节哼是太阳升起之前。动物与它相关。因此,它们发出哼声。它们分享娑摩中的音节哼。(2)

然后,引子赞歌(prastāva)是太阳升起。人与它相关。因此,他们渴望赞美(prastuti),渴望歌颂(praśamsā)。他们分享娑摩中的引子赞歌。(3)

注:“引子赞歌”与“赞美”和“歌颂”音近。

然后,起首赞歌(ādi)是挤奶之时。飞鸟与它相关。因此,它们把握(ādā)自己,无所依傍,自由翱翔空中。它们分享娑摩中的起首赞歌。(4)

然后,赞歌是中午。天神与它相关。因此,他们成为生主后裔中的优秀者。他们分享娑摩中的赞歌。(5)

然后,应答赞歌(pratihāra)是午后。胎儿与它相关。因此,他们能保住(pratihrta),不流产。他们分享娑摩中的赞歌。(6)

然后,尾声赞歌(upadrava)是黄昏。野兽与它相关。因此,它们看到人,就跑进(upadravanti)树丛洞穴中。它们分享娑摩中的尾声赞歌。(7)

然后,结尾赞歌(nidhana)是太阳落下。祖先与它相关。因此,人们安葬(nidadhati)祖先。他们分享娑摩中的结尾赞歌。确实,人们崇拜娑摩为太阳的这七种物。(8)

然后,确实应该崇拜娑摩为符合它自己计量标准的、超越死亡的七种物。音节哼是三个音节(him、 kā和ra)。引子赞歌是三个音节(pra、stā和va)。这是相同。(1)

起首赞歌是两个音节(a和di)。应答赞歌是四个音节(pra、ti、 hā和ra)。增一减一,这是相同。(2)

注:四个音节减去一个,两个音节增加一个,也就相同。

赞歌是三个音节(ud、 gī和tha)。尾声赞歌是四个音节(u、pa、dra和va)。三个和三个相同。留下一个,成为三个音节。这是相同。(3)

注:四个音节留下一个,成为三个音节。

结尾赞歌是三个音节(ni、dha和na)。这是相同。这样,总共二十二个音节。(4)

凭借二十一个音节,到达太阳。太阳就是第二十一个音节。凭借二十二个音节,赢得超越太阳的天界。那是天穹,无忧之地。(5)

注:十二月、五季(春、夏、雨、秋和冬)和三界(大地、空中和天空)为二十,太阳为第二十一。

知道这样,崇拜娑摩为符合它自己计量标准的、超越死亡的七种物,他就会赢得太阳的胜利,甚至赢得比太阳的胜利更大的胜利。(6)

注:“赢得太阳的胜利”指到达太阳。“赢得比太阳的胜利更大的胜利”指到达比太阳更高的天界。

十一

音节哼是思想。引子赞歌是语言。赞歌是眼睛。应答赞歌是耳朵。结尾赞歌是气息。伽耶特罗娑摩交织在这些气息中。(1)

知道伽耶特罗娑摩交织在这些气息中,他就会充满生命活力,活够岁数,长命,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思想伟大。这是誓愿。(2)

十二

音节哼是钻木。引子赞歌是冒烟。赞歌是燃烧。应答赞歌是成炭。结尾赞歌是成灰和熄灭。罗檀多罗娑摩交织在火中。(1)

知道罗檀多罗娑摩交织在火中,他就会充满梵的光辉,成为吃食物者,活够岁数,长命。他会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对着火啜水和吐水。这是誓愿。(2)

注:“梵的光辉”可读为吠陀的光辉。

十三

音节哼是招呼。引子赞歌是告知。赞歌是与女人一起躺下。应答赞歌是俯伏在女人身上。结尾赞歌是到达时间和到达彼岸。婆摩提维耶娑摩交织在合欢中。(1)

知道婆摩提维耶娑摩交织在合欢中,他就会懂得合欢,通过一次次合欢,生殖繁衍。他会活够岁数,长命,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厌弃任何女人。这是誓愿。(2)

十四

音节哼是太阳露出。引子赞歌是太阳升起。赞歌是中午。应答赞歌是下午。结尾赞歌是太阳落下。毗诃陀娑摩交织在太阳中。(1)

知道毗诃陀娑摩交织在太阳中,他就会充满光辉,成为吃食物者,活够岁数,长命。他会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埋怨灼热的太阳。这是誓愿。(2)

十五

音节哼是雾起,引子赞歌是云涌。赞歌是下雨。应答赞歌是电闪雷鸣。结尾赞歌是雨停。维卢波娑摩交织在雨中。(1)

知道维卢波娑摩交织在雨中。他就会拥有各种各样形体的牲畜,活够岁数,长命。他会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埋怨下雨。这是誓愿。(2)

十六

音节哼是春季。引子赞歌是夏季。赞歌是雨季。应答赞歌是秋季。结尾赞歌是冬季。维罗阇娑摩交织在这些季节中。(1)

知道维罗阇娑摩交织在这些季节中,他就会光彩熠熠,拥有子孙、牲畜和梵的光辉。他会活够岁数,长命。他会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埋怨这些季节。这是誓愿。(2)

十七

音节哼是大地。引子赞歌是空中。赞歌是天空。应答赞歌是方位。结尾赞歌是大海。舍格婆利娑摩交织在这些世界中。(1)

知道舍格婆利娑摩交织在这些世界中,他就会拥有世界,活够岁数,长命,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埋怨这些世界。这是誓愿。(2)

十八

音节哼是山羊。引子赞歌是绵羊。赞歌是牛。应答赞歌是马。结尾赞歌是人。雷婆提娑摩交织在这些动物中。(1)

知道雷婆提娑摩交织在这些动物中,他就会拥有动物,活够岁数,长命,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埋怨这些动物。这是誓愿。(2)

十九

音节哼是毛发。引子赞歌是皮肤。赞歌是肉。应答赞歌是骨。结尾赞歌是骨髓。耶若耶尼耶娑摩交织在这些肢体中。(1)

知道耶若耶尼耶娑摩交织在这些肢体中,他就会肢体健全,没有缺陷,活够岁数,长命,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会整年不吃骨髓。这是誓愿。或者,他会永远不吃骨髓。(2)

二十

音节哼是火。引子赞歌是风。赞歌是太阳。应答赞歌是星星。结尾赞歌是月亮。罗阇那娑摩交织在众天神中。(1)

知道罗阇那娑摩交织在众天神中,他就会进入这些天神的世界,与他们平等相处,团结一致。他会活够岁数,长命,成为拥有子孙和牲畜的大人物,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会埋怨婆罗门。这是誓愿。(2)

二十一

音节哼是三种知识。引子赞歌是三个世界。赞歌是火、风和太阳。应答赞歌是星星、飞鸟和光芒。结尾赞歌是蛇、健达缚和祖先。这个娑摩交织在一切之中。(1)

知道这个娑摩交织在一切之中,他就会成为一切。(2)

有偈颂为证:

没有比这些三组五种物

还要更好和更高的事物;(3)

注:“三组”指上述三种知识(即三部吠陀)和三个世界(即天空、空中和大地)等等。

知道这些,也就知道一切,

所有方位都会向他献礼。

应该崇拜这个娑摩为“我是一切”。这是誓愿,这是誓愿。(4)

注:“这是誓愿”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二十二

我选择歌唱声如同牛鸣的娑摩,也就是属于火神的赞歌。声音不清晰属于生主。声音清晰属于月亮。声音柔软而细腻属于风。声音细腻而有力属于因陀罗。声音如同麻鹬属于毗诃波提。声音混浊属于楼陀罗。应该运用所有这些,而避免楼陀罗的那种。(1)

应该在歌唱时,心想:“我要歌唱,为众天神求得永恒。”应该在赞颂时,专心致志,沉思:“我要歌唱,为祖先求得供品,为人们求得希望,为牲畜求得草和水,为祭祀者求得天国世界,为自己求得食物。”(2)

所有的元音是因陀罗的化身。所有的摩擦音是生主的化身。所有的辅音是死神的化身。如果有人指责他的元音,他可以告诉那个人:“我已归依因陀罗,他会回答你。”(3)

注:摩擦音指咝音和h。

如果有人指责他的摩擦音,他可以告诉那个人:“我已归依生主,他会粉碎你。”如果有人指责他的辅音,他可以告诉那个人:“我已归依死神,他会焚烧你。”(4)

所有的元音发声应该响亮有力,心想:“我要给予因陀罗以力量。”所有的摩擦音发声应该展开,不要吞掉或丢失,心想:“我要将自己献给生主。”所有的辅音发声应该细微而不并吞,心想:“我要摆脱死神。”(5)

二十三

有三种正法分支。祭祀、诵习吠陀和布施,这是第一种。苦行是第二种。梵行者住在老师家中,始终控制自我,这是第三种。他们获得功德世界。立足于梵者达到永恒。(1)

生主加热这些世界。从加热的这些世界中,流出三种知识。他又加热这三种知识。从加热的这三种知识中,流出这些音节:bhūh(地)、buvah(空)和svah(天)。(2)

注:“加热”可以引申理解为孵热。“三种知识”指三部吠陀。

他又加热这些音节。从加热的这些音节中,流出音节唵。正像一针贯串所有树叶,音节唵贯串所有语言。音节唵是所有这一切,音节唵是所有这一切!  (5)

注:“音节唵是所有这一切”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二十四

梵论者们说,早晨的祭品属于众婆薮神,中午的祭品属于众楼陀罗神,第三时间(黄昏)的祭品属于众太阳神和众毗奢神。(1)

注:众婆薮神(Vasu)是一组神,共八位。众楼陀罗神(Rudra)是一组神,共十一位。众太阳神(Āditya)是一组神,共十二位。众毗奢神(Viśvadeva)是一组神,共十位。

那么,祭祀者的世界在哪儿?若是他不知道,他怎样举行祭祀?因此,应该让他知道,然后举行祭祀。(2)

在早晨祈祷开始前,坐在家主祭火后面,面朝北,歌唱献给婆薮神的娑摩:(3)

注:家主祭火位于祭坛西边。

请打开这个世界之门,让我们

看到你,吽!以求得统治权。(4)

然后,投放祭品,说道:“向住在大地、住在世界的火神致敬!请让我这个祭祀者获得世界。我将前往祭祀者的世界。(5)

“那里是祭祀者命终之后前往的地方,娑婆诃!请打开门栓!”说完,起身。众婆薮神赐予他早晨的祭品。(6)

注:“娑婆诃”(svāhā)是祈祷中的感叹用词。

在中午祭供开始前,坐在阿耆尼达利耶祭火后面,面朝北,歌唱献给楼陀罗神的娑摩:(7)

注:阿耆尼达利耶祭火位于祭坛北边。

请打开这个世界之门,让我们

看到你,吽!以求得广大统治权。(8)

然后,投放祭品,说道:“向住在空中、住在世界的风神致敬!请让我这个祭祀者获得世界。我将前往祭祀者的世界。(9)

“那里是祭祀者命终之后前往的地方,娑婆诃!请打开门栓!”说完,起身。众楼陀罗神赐予他中午的祭品。(10)

在第三时间(黄昏)祭供开始前,坐在阿诃婆尼耶祭火后面,面朝北,歌唱献给太阳神和毗奢神的娑摩:(11)

注:阿诃婆尼耶祭火位于祭坛东边。

请打开这个世界之门,让我们

看到你,吽!以求获得统治权。(12)

这是献给太阳神的。下面是献给婆薮神的:

请打开这个世界之门,让我们

看到你,吽!求取所有统治权。(13)

然后,投放祭品,说道:“向住在天上、住在世界的众太阳神和众婆薮神致敬!让我这个祭祀者获得世界。(14)

“我将前往祭祀者的世界。那里是祭祀者命终之后前往的地方,娑婆诃!请打开门栓!”说完,起身。(15)

众太阳神和众婆薮神赐予他第三时间(黄昏)的祭品。知道这样,知道这样,他就通晓祭祀。(16)

注:“知道这样”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第 三 章

唵!那个太阳是天神的蜂蜜。天空是横梁。空中是蜂巢。那些光珠是蜂卵。(1)

注:“横梁”指蜂巢悬挂处。

太阳东边的那些光芒是东边的那些蜂房。梨俱是酿蜜的蜜蜂,《梨俱吠陀》是花,那些水是甘露。正是这些梨俱,(2)

注:“梨俱”指《梨俱吠陀》中的颂诗。“那些水”指祭祀用水。“甘露”指花的蜜汁。

加热《梨俱吠陀》。从加热的《梨俱吠陀》中产生精华,诸如名声、光辉、感官、勇气和食物。(3)

注:“感官”(indriya)也可读为活力或精力。

这些精华流出,流向太阳。正是它们形成太阳的红色。(4)

然后,太阳南边的那些光芒是南边的那些蜜房。夜柔是酿蜜的蜜蜂,《夜柔吠陀》是花,那些水是甘露。(1)

正是这些夜柔加热《夜柔吠陀》。从加热的《夜柔吠陀》中产生精华,诸如名声、光辉、感官、勇气和食物。(2)

注:“夜柔”指《夜柔吠陀》中的祷词。

这些精华流出,流向太阳。正是它们形成太阳的白色。(3)

然后,太阳西边的那些光芒是西边的那些蜜房。娑摩是酿蜜的蜜蜂,《娑摩吠陀》是花,那些水是甘露。(1)

正是这些娑摩加热《娑摩吠陀》。从加热的《娑摩吠陀》中产生精华,诸如名声、光辉、感官、勇气和食物。(2)

注:“娑摩”指《娑摩吠陀》中的赞歌。

这些精华流出,流向太阳。正是它们形成太阳的黑色。(3)

然后,太阳北边的那些光芒是北边的那些蜜房。阿达婆和安吉罗是酿蜜的蜜蜂,史诗和往世书是花,那些水是甘露。(1)

注:“阿达婆和安吉罗”指《阿达婆吠陀》中的咒语和颂诗。史诗(Itihāsa)主要是历史传说。往世书(Purāna)主要是神话传说。

正是这些阿达婆和安吉罗加热史诗和往世书。从加热的史诗和往世书中产生精华,诸如名声、光辉、感官、勇气和食物。(2)

这些精华流出,流向太阳。正是它们形成太阳的深黑色。(3)

然后,太阳上方的那些光芒是上方的那些蜜房。秘密教诲是酿蜜的蜜蜂,梵是花,那些水是甘露。(1)

注:“秘密教诲”指奥义。

正是这些秘密教诲加热梵。从加热的梵中产生精华,诸如名声、光辉、感官、勇气和食物。(2)

这些精华流出,流向太阳。正是它们形成太阳中仿佛颤动之物。(3)

确实,它们是精华中的精华。因为那些吠陀是精华,而它们是那些吠陀中的精华。确实,它们是甘露中的甘露。因为那些吠陀是甘露,而它们是那些吠陀中的甘露。(4)

众婆薮神依靠第一种甘露生存,以火为嘴。确实,这些天神不吃,不喝。他们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1)

注:“第一种甘露”指《梨俱吠陀》。

他们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2)

知道这种甘露,他就会成为一位婆薮神,以火为嘴。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他就会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3)

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他会管辖和统领众婆薮神。(4)

然后,众楼陀罗神依靠第二种甘露生存,以因陀罗为嘴。确实,这些天神不吃,不喝。他们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1)

注:“第二种甘露”指《夜柔吠陀》。

他们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2)

知道这种甘露,他就会成为一位楼陀罗神,以因陀罗为嘴。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他就会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在出现。(3)

太阳从南边升起,在北边落下,双倍于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他会管辖和统领众楼陀罗神。(4)

然后,众太阳神依靠第三种甘露生存,以伐楼那为嘴。确实,这些天神不吃,不喝。他们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1)

注:“第三种甘露”指《娑摩吠陀》。

他们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2)

知道这种甘露,他就会成为一位太阳神,以伐楼那为嘴。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他就会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3)

太阳从西边升起,在东边落下,双倍于从南边升起,在北边落下,他会管辖和统领众太阳神。(4)

然后,众摩录多神依靠第四种甘露生存,以苏摩为嘴。确实,这些天神不吃,不喝。他们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1)

注:“第四种甘露”指《阿达婆吠陀》。摩录多(Marut)是一群风神。苏摩(Soma)是酒神。

他们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2)

知道这种甘露,他就会成为一位摩录多神,以苏摩为嘴。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他就会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3)

太阳从北边升起,在南边落下,双倍于从西边升起,在东边落下,他会管辖和统领众摩录多神。(4)

然后,众沙提耶神依靠第五种甘露生存,以梵为嘴。确实,这些天神不吃,不喝。他们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1)

注:“第五种甘露”指奥义。沙提耶(Sādhya)是一群天神。

他们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2)

知道这种甘露,他就会成为一位沙提耶神,以梵为嘴。看到这种甘露,便满足。他就会进入这种色,又从这种色中出现。(3)

太阳从上边升起,在下边落下,双倍于从北边升起,在南边落下,他会管辖和统领众沙提耶神。(4)

十一

然后,太阳从上方升起后,便不再升起,也不再落下,独自停留在中间。有偈颂为证:(1)

就在那里,太阳不再升起,也不再落下,

诸神啊,凭这真理,让我与梵永不分离。(2)

知道这样的梵的奥义,对于他,太阳不再升起,不再落下;对于他,永远是白天。(3)

梵天将它传给生主,生主传给摩奴。摩奴传给后代。父亲将梵传给长子乌达罗迦·阿卢尼。(4)

注:梵天(Brahman,阳性)是创造神。摩奴(Manu)是人类始祖。

确实,父亲应该将梵传给长子或入室弟子。(5)

不能传给任何别人,即使他赐予大海环绕、充满财富的大地。要知道它高于这一切,高于这一切。(6)

注:“高于这一切”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十二

确实,伽耶特利就是存在的所有这一切。伽耶特利(Gāyatrī)是语言。语言歌唱(gāyati)和保护(trāyate)存在的这一切。(1)

注:伽耶特利是一种吠陀诗律。

确实,伽耶特利就是大地。因为存在的这一切立足于它,不超出它。(2)

确实,这大地就是人的身体。因为这些生命气息立足于它,不超出它。(3)

确实,人的身体就是人体内的心。因为这些生命气息立足于它,不超出它。(4)

伽耶特利有四足六种物。有梨俱颂诗为证:(5)

他的伟大甚至胜过原人,

他的一足是存在的一切,

他的三足在永恒的天上。(6)

注:“四足”指伽耶特利诗律有四行。而它实际上只有三行,每行八个音节。关于“四足”或“四行”的说法,参阅《大森林奥义书》5.14。“六种物”即上述一切存在、语言、大地、身体、心和生命气息。“原人”指化为世界的原始巨人。

确实,这梵是人体之外的空。确实,它是人体之外的空。(7)

确实,它是人体之内的空。确实,它是人体之内的空。(8)

确实,它是心中的空,它圆满,不动。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圆满、不动的幸福。(9)

十三

确实,心中有五条通向天神的管道。向东的管道是元气。它是眼睛。它是太阳。应该崇拜它为光辉和食物。知道这样,他就会享有光辉和食物。(1)

然后,向南的管道是行气。它是耳朵。它是月亮。应该崇拜它为吉祥和名声。知道这样,他就会享有吉祥和名声。(2)

然后,向西的管道是下气。它是语言。它是火。应该崇拜它为梵的光辉和食物。知道这样,他就会享有梵的光辉和食物。(3)

然后,向北的管道是中气。它是思想。它是雨云。应该崇拜它为荣誉和优美。知道这样,他就会享有荣誉和优美。(4)

然后,向上的管道是上气。它是风。它是空。应该崇拜它为庄严和伟大。知道这样,他就会享有庄严和伟大。(5)

确实,这五个梵人是天国世界的门卫。知道这五个梵人是天国世界的门卫,英雄就会降生在他的家族。知道这五个梵人是天国世界的门卫,他就会进入天国世界。(6)

然后,在这之上,闪耀着天上之光,高于那些至高无上的世界中的所有一切。确实,它也就是人体之内的光。(7)

接触这个身体,感受到体温,他也就看到它。捂住双耳,仿佛听到响声,仿佛是喧嚣声,仿佛是火焰燃烧声,他也就听到它。应该崇拜这种看到和听到的光。知道这样,知道这样,他就会容貌美观,名声卓著。(8)

注:参阅《大森林奥义书》5.9.1。“知道这样”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十四

确实,梵是所有这一切,出生、解体和呼吸都出自它。应该内心平静,崇拜它。确实,人由意欲构成。人在死后成为什么,按照人在这个世界的意欲。因此,应该具有意欲。(1)

由思想构成,以气息为身体,以光为形貌,以真理为意念,以空为自我,包含一切行动,一切愿望,一切香,一切味,涵盖这一切,不说话,不旁骛。(2)

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小于米粒,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黍粒,小于黍籽。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这些世界。(3)

包含一切行动,一切愿望,一切香,一切味,涵盖这一切,不说话,不旁骛。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它是梵。死后离开这里,我将进入它。信仰它,就不再有疑惑。香底利耶,香底利耶这样说。(4)

注:“香底利耶”重复一次,以示强调。香底利耶是仙人名。

十五

空间为容量,大地为底部,

方位为角落,天空为顶口,

这宝库不会朽坏,贮藏财富,

世界的所有一切都依靠它。(1)

它的东侧名为祭勺。它的南侧名为征服。它的西侧名为王权。他的北侧名为富裕。它们的幼儿是风。知道这四个方位的幼儿是风,他就不会为儿子哭泣。我知道这四个方位的幼儿是风,但愿我不会为儿子哭泣。(2)

注:“不会为儿子哭泣”意谓不会为儿子夭折而哭泣。

我和这个、这个、这个,求不朽的宝库庇护!

我和这个、这个、这个,求生命的气息庇护!

我和这个、这个、这个,求bhūh(地)庇护!

我和这个、这个、这个,求bhuvah(空)庇护!

我和这个、这个、这个,求svah(天)庇护!  (3)

注:“这个”指祈求者的儿子名字,重复三次。

我说我求生命的气息庇护。确实,生命的气息就是存在的所有这一切。因此,我求它庇护。(4)

我说我求bhūh庇护,我是说我求地庇护,求空庇护,求天庇护。(5)

我说我求bhuvah庇护,我是说我求火庇护,求风庇护,求太阳庇护。(6)

我说我求svah庇护,我是说我求《梨俱吠陀》庇护,求《夜柔吠陀》庇护,求《娑摩吠陀》保护。(7)

注:bhūh、bhuvah和svah的本义是地、空和天。这里将它们的含义又引申扩大。

十六

确实,人就是祭祀。他最初的二十四年是早晨祭品。伽耶特利诗律有二十四个音节。伽耶特利颂诗就是早晨祭品。众婆薮神与它相关。众气息就是众婆薮神(Vasu),因为他们使这一切安居(vāsayanti) 。 (1)

如果在生命的这个时期,遭遇任何病痛,他可以这样说:“众气息啊!众婆薮神啊!让我的早晨祭品延续至中午祭品。但愿我,也就是祭祀,不要毁灭在众气息和众婆薮神中。”然后,他就会恢复,安然无恙。(2)

然后,接着的四十四年是他的中午祭品。特利湿图朴诗律有四十四个音节。特利湿图朴颂诗就是中午祭品。众楼陀罗神与它相关。众气息就是众楼陀罗神(Rudra),因为他们使这一切哭泣(rodayanti)。 (3)

如果在生命的这个时期,遭遇任何病痛,他可以这样说:“众气息啊!众楼陀罗神啊!让我的中午祭品延续至第三时间(黄昏)祭品。但愿我,也就是祭祀,不要毁灭在众气息和众楼陀罗神中。”然后,他就会恢复,安然无恙。(4)

然后,接着的四十八年是他的第三时间(黄昏)祭品。伽耶底诗律有四十八音节,伽耶底颂诗就是第三时间(黄昏)祭品。众太阳神与它相关。众气息就是众太阳神(Āditya),因为他们取回(ādadate)这一切。(5)

如果在生命的这个时期,遭遇任何病痛,他可以这样说:“众气息啊!众太阳神啊!让我的第三时间(黄昏)祭品延续到寿终。但愿我,也就是祭祀,不要毁灭在众气息和众太阳神中。”然后,他就会恢复,安然无恙。(6)

确实,摩希陀娑·爱多雷耶知道这样,他说道:“我不会得病而死,你为何用病折磨我?”他活到一百十六岁。任何人知道这样,都会活到一百十六岁。(7)

注:传说摩希陀娑·爱多雷耶(Mahidāsa Aitareya)是一位婆罗门仙人和低种姓妇女伊多拉(Itarā)生的儿子,故而受到歧视。伊多拉便向大地女神摩希(Mahi)祈求恩惠。依靠摩希的恩惠,摩希陀娑·爱多雷耶能创作梵书和森林书。“摩希陀娑”(Mahidāsa)的词义是“摩希的奴仆”。

十七

饥,渴,不娱乐,这是他的净化仪式。(1)

然后,吃,喝,娱乐,这是他的准备仪式。(2)

然后,笑,吃,交欢,这是他歌唱赞歌和颂歌。(3)

然后,苦行,布施,正直,不杀生,说真话,这些是他付给祭司的酬金。(4)

因此,人们说:“他将压榨苏摩汁。”他榨出了苏摩汁。确实,这是他的再生。祭祀完毕后的沐浴是死亡。(5)

注:“苏摩汁”是用于祭供天神的酒。“压榨”(su)一词也可以读解为生殖。

考罗·安吉罗向提婆吉之子黑天讲述这些后,又对这位摆脱欲望者说道:“在临终时,应该归依这三者:‘你是不可毁灭者,你是不可动摇者,你是气息充沛者。’”这方面,有两首相关的梨俱颂诗:(6)

人们看到源自原始种子,

晨光闪耀,位于天国之上。

我们看到凌驾黑暗之上的光,

看到更高的光,诸神中的太阳神,

我们到达至高的光,至高的光。(7)

注:这两首颂诗源自《梨俱吠陀》8. 6. 30和1.50. 10。

十八

应该崇拜梵为思想。这是关于自我。然后,关于天神。应该崇拜梵为空。这是关于自我和关于天神的双重教诲。(1)

这梵有四足。语言是一足,气息是一足,眼睛是一足,耳朵是一足。这是关于自我。然后,关于天神。火是一足,风是一足,太阳是一足,方位是一足。这是关于自我和关于天神的双重教诲。(2)

确实,语言是梵的四足之一。它以火和光闪耀和发热。知道这样,他就会以荣誉、名声和梵的光辉闪耀和发热。(3)

确实,气息是梵的四足之一。它以风和光闪耀和发热。知道这样,他就会以荣誉、名声和梵的光辉闪耀和发热。(4)

确实,眼睛是梵的四足之一。它以太阳和光闪耀和发热。知道这样,他就会以荣誉、名声和梵的光辉闪耀和发热。(5)

确实,耳朵是梵的四足之一。它以方位和光闪耀和发热。知道这样,他就会以荣誉、名声和梵的光辉闪耀和发热。(6)

十九

太阳是梵。这是教诲。对它说明如下。最初,这个世界只是不存在。然后,它变成存在。它发展,变成卵。躺了一年,它裂开。卵壳分成两半,一半是银,一半是金。(1)

银的一半是大地。金的一半是天空。卵的外膜是山岳。卵的内膜是云雾。那些经脉是河流。那些液体是大海。(2)

然后,那个太阳产生。它一产生,欢叫声、一切众生和一切愿望随之兴起。因此,它升起,它落下,欢叫声、一切众生和一切愿望随之兴起。(3)

知道这样,崇拜梵为太阳,欢呼声肯定会涌向他,令他兴奋,令他兴奋。(4)

注:“令他兴奋”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第 四 章

唵!遮那悉如多的曾孙遮那悉如底是一位虔诚的施舍者,慷慨的施舍者,备有大量熟食。他到处建立庇护所,心想:“人们到处可以吃到我的食物。”(1)

然后,一天夜里,一些天鹅飞过。其中一只天鹅对另一只天鹅说道:“嗬!嗬!短见!短见!遮那悉如多的曾孙遮那悉如底的光芒普照如天。别碰着它,免得烧着你。”(2)

另一只天鹅回答说:“嗨!那个人是谁?你把他说得像是驾车人雷格瓦。”“那个雷格瓦是怎样的情况?”(3)

“正像点数小的骰子全归点数大的讫利多骰子,全归赢者,众生所做的一切善事全归他。凡是人所知道的,他都知道。我说的就是他。”(4)

注:印度古代骰子有四个点数。讫利多(krta)点数最大,四点。其他三个依次为特雷达(tretā),三点;德伐波罗(dvāpara),两点;迦利(kali),一点。

遮那悉如多的曾孙遮那悉如底听到了这个谈话。早晨起身后,他对侍从说道:“朋友啊,你说我像那个驾车人雷格瓦。”“那个雷格瓦是怎样的情况?”(5)

注:“你说我像那个驾车人雷格瓦”,似可理解为使用疑问语气。

“正像点数小的骰子全归点数最大的骰子,全归赢者,众生所做的一切善事全归他。凡是人所知道的,他都知道。我说的就是他。”(6)

侍从出发去寻找,回来报告说:“我没有找到。”遮那悉如底告诉他说:“嗨!你要到有婆罗门的地方去找他。”(7)

一个人正在车底下搔痒。侍从走近他,说道:“先生您是驾车人雷格瓦吗?”他回答说:“我就是。”侍从回去报告说:“找到了。”(8)

遮那悉如多的曾孙遮那悉如底带着六百头母牛、一个金项圈和一辆母骡驾驭的车,前往那里,对他说道:(1)

“雷格瓦啊,这里是六百头母牛、一个金项圈和一辆母骡驾驭的车。先生啊!请教给我您崇拜的那位神。”(2)

而他回答说:“嗨,首陀罗!这些和那些母牛,你自己留着吧!”然后,遮那悉如多的曾孙遮那悉如底带了一千头母牛、一个金项圈、一辆母骡驾驭的车和女儿,再次前往那里。(3)

注:首陀罗(śūdra)是低级种姓。这里用作对遮那悉如底的蔑称。

遮那悉如底对他说道:“雷格瓦啊,这里是一千头母牛、一个金项圈、一辆母骡驾驭的车和这个妻子,还有你住的这个村庄。先生,请教给我吧!”(4)

注:“妻子”指遮那悉如底将自己的女儿送给雷格瓦做妻子。

他抬起她的脸,说道:“啊哈,你的所有这些中,是这张脸说服我告诉你。”这儿是摩诃婆利舍地区名为雷格瓦叶的村庄。雷格瓦就住在这里,为遮那悉如底讲解如下。(5)

确实,风是吸收者。一旦火燃尽,便进入风。一旦太阳落下,便进入风。一旦月亮落下,便进入风。(1)

一旦水枯竭,便进入风。因为风确实吸收所有这些。这是关于天神。(2)

下面关于自我。气息确实是吸收者。一旦入睡,语言进入气息,视觉进入气息,听觉进入气息,思想进入气息。因为气息确实吸收所有这些。(3)

这两者确实是吸收者。天神中的风,呼吸中的气息。(4)

曾经,绍那迦·迦贝耶和阿毗波罗达林·迦刹塞林正要进食,一位梵行者向他俩乞食。他们不给他。(5)

注:“梵行者”指学习吠陀的学生。

于是,他说道:

“一位神吞食四个灵魂伟大者,

他是谁?这一位世界的保护者;

迦贝耶啊,他居于各处,而凡人

没有看到他,阿毗波罗达林啊!

“确实,这食物属于他,而没有给予他。”(6)

注:“一个神吞食四个灵魂伟大者”指上述风吸收火、太阳、月亮和水;气息吸收语言、视觉、听觉和思想。

然后,绍那迦·迦贝耶想了想,回答说:

“众天神的自我,众生的父亲,

他有金牙齿,是智者,食者,

人们说他崇高伟大;他吞食

不是食物者,而他不被吞食。

注:“众天神的自我”指风;“众生的父亲”指气息。

“梵行者啊,我们确实崇拜他。你们给这位梵行者食物吧!”(7)

于是,他们给他食物。这五个和那五个构成十个。这是掷骰子中的满数。因此,在所有方位中,十这个掷骰子中的满数就是食物。它是维罗遮,吃食物者。依靠它,所有这一切被看到。知道这样,知道这样,他就看到所有这一切,成为吃食物者。(8)

注:“这五个”指上述风、火、太阳、月亮和水。“那五个”指上述气息、语言、视觉和思想。“维罗遮” (Virāj)原义是光明、统治者或主宰者,这里用作阴性,是指一种吠陀诗律。“知道这样”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曾经,萨谛耶迦摩·贾巴罗对母亲贾芭拉说:“妈妈,我想成为梵行者,请你告诉我,我的族姓是什么?”(1)

母亲对他说:“孩子啊,我不知你的族姓是什么?我年轻时,是侍女,侍奉过许多人,就这样生下你。我不知道你的族姓是什么。但我的名字是贾芭拉,你的名字是萨谛耶迦摩。这样,你可以称自己为萨谛耶迦摩·贾巴罗。”(2)

然后,他前往诃利德罗摩多·乔答摩那里,说道:“先生,我想成为梵行者。但愿我能成为先生的弟子。”(3)

先生询问他:“好孩子啊,你的族姓是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的族姓是什么,先生!我问过母亲,她对我说:‘我年轻时,是侍女,侍奉过许多人,就这样生下你。我不知道你的族姓是什么。但我的名字是贾芭拉,你的名字是萨谛耶迦摩。这样,你可以称自己为萨谛耶迦摩·贾巴罗。’”(4)

注:萨谛耶迦摩·贾巴罗是以母亲名字为姓,也就是贾芭拉之子萨谛耶迦摩。萨谛耶迦摩(Satyakāma)这个名字的含义是“热爱真理”。

先生对他说:“若不是婆罗门,不会这样说话。好孩子,取些柴薪来吧!我收你为弟子,你不违背真理。”先生收他为弟子后,分出四百头瘦弱的母牛,对他说:“好孩子,你放牧这些母牛吧!”他带着这些母牛出发,说道:“不让它们变成一千头,我就不回来。”这样,他在外边生活了许多年,直到它们达到一千头。(5)

注:先生依据萨谛耶迦摩说话诚实的态度,判断他为婆罗门族姓。柴薪是拜师的礼物。在古代印度,学生住在老师家中,一边侍奉老师,一边学习。因此,萨谛耶迦摩为老师牧牛。

然后,一头公牛呼唤他:“萨谛耶迦摩!”他应答道:“先生!”“好孩子,已经达到一千头了!让我们回老师家吧!”(1)

“让我告诉你梵的一足吧!”“先生,请你告诉我!”于是,公牛告诉他说:“东方是一分,西方是一分,南方是一分,北方是一分。好孩子,这是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名为光明。”(2)

知道这样,崇拜名为光明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充满光芒。知道这样,崇拜名为光明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赢得那些充满光明的世界。(3)

“火会告诉你另一足。”第二天早晨,他赶着这些牛出发。太阳下山后,他就地点燃一堆火,围起这些牛。他给火添柴后,坐在火的西面,面朝东。(1)

然后,火呼唤他:“萨谛耶迦摩!”他应答道:“先生!”(2)

“好孩子,让我告诉你梵的一足吧!”“先生,请告诉我!”于是,火告诉他说:“大地是一分,空中是一分,天空是一分,大海是一分。好孩子!这是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名为无限。”(3)

知道这样,崇拜名为无限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成为无限者。知道这样,崇拜名为无限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赢得那些无限的世界。(4)

“天鹅会告诉你另一足。”第二天早晨,他赶着这些牛出发。太阳下山后,他就地点燃一堆火,围起这些牛。他给火添柴后,坐在火的西面,面朝东。(1)

然后,天鹅飞近过来,呼唤他:“萨谛耶迦摩!”他应答道:“先生!”(2)

“好孩子,让我告诉你梵的一足吧!”“先生,请告诉我!”于是,天鹅告诉他是:“火是一分,太阳是一分,月亮是一分,闪电是一分。好孩子!这是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名为光辉。”(3)

知道这样,崇拜名为光辉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充满光辉。知道这样,崇拜名为光辉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赢得那些充满光辉的世界。(4)

“水鸟会告诉你另一足。”第二天早晨,他赶着这些牛出发。太阳下山后,他就地点燃一堆火,围起这些牛。他给火添柴后,坐在火的西面,面朝东。(1)

然后,水鸟飞过来,呼唤他:“萨谛耶迦摩!”他应答道:“先生!”(2)

“好孩子,让我告诉你梵的一足吧!”“先生,请告诉我!”于是,水鸟告诉他说:“气息是一分,眼睛是一分,耳朵是一分,思想是一分。好孩子!这是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名为居处。”(3)

知道这样,崇拜名为居处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有居处。知道这样,崇拜名为居处的、包含四分的梵的一足,他就会赢得那些有居处的世界。(4)

注:以上讲述了梵的四足。“足”(pāda)这个词也有四分之一的意思,因此,梵的一足即梵的四分之一。而梵的每一足又包含四分。“分”(kalā)这个词也有十六分之一的意思。这样,梵有四足十六分。

然后,他到达老师的家。老师招呼他:“萨谛耶迦摩!”他应答道:“先生!”(1)

“好孩子,你神采奕奕,好像知道了梵。是谁教给你的?”他回答说:“那些教我者并不是人。我确实希望先生您能教我。(2)

“因为我从像先生一样的人那里听说,唯有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最可靠有效。”于是,老师教导他,毫不节略,毫不节略。(3)

注:“毫不节略”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曾经,乌波橋萨罗·迦摩罗耶那作为梵行者,住在萨谛耶迦摩·贾巴罗家中。他为老师照看火,已有十二年。萨谛耶迦摩已经允许其他许多学生回家,却没有允许他回家。(1)

妻子对萨谛耶迦摩说:“这位梵行者修炼苦行,精心照看火。你就教他吧!别让那些火责备你。”萨谛耶迦摩依然不教他,而出门去了。(2)

然后,他生病,不进食。师母对他说:“梵行者啊,你吃吧!为何不吃?”他回答说:“这人体中有各种各样欲望。我充满病痛,不想吃。”(3)

然后,那些火互相说道:“这位梵行者修炼苦行,精心照看我们。嗨!让我们教他吧!”于是,它们对他说:“梵是气息,梵是安乐,梵是空。”(4)

他对它们说:“我理解梵是气息。但我不理解梵是安乐和空。”它们回答说:“安乐就是空,空就是安乐。”接着,它们为他解释气息和空。(5)

十一

然后,家主祭火教导他说:“大地、火、食物和太阳。在太阳中看到的那个人,他就是我,确实,他就是我。(1)

“知道这样,崇拜他,就会消除罪业,拥有世界,活够岁数,长命,后嗣不会断绝。知道这样,崇拜他,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保护他。”(2)

十二

然后,安婆诃尔耶波遮那祭火教导他说:“水、方位、星星和月亮。在月亮中看到的那个人,他就是我,确实,他就是我。(1)

注:安婆诃尔耶波遮那祭火位于祭坛南边。

“知道这样,崇拜他,就会消除罪业,拥有世界,活够岁数,长命,后嗣不会断绝。知道这样,崇拜他,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保护他。”(2)

十三

然后,阿诃婆尼耶祭火教导他说:“气息、空中、天空和闪电。在闪电中看到的那个人,他就是我,确实,他就是我。(1)

“知道这样,崇拜他,就会消除罪业,拥有世界,活够岁数,长命,后嗣不会断绝。知道这样,崇拜他,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保护他。”(2)

十四

最后,这些火对他说道:“乌波橋萨罗,好孩子,我们已经教给你关于我们的知识和关于自我的知识。你的老师会为你指点路径。”这时,老师回来。老师招呼他:“乌波橋萨罗!”(1)

他应答道:“先生!”“好孩子,你神采奕奕,好像知道了梵。是谁教给你的?”“谁能教给我?先生啊!”他似乎想掩饰,而又对着这些火说:“它们现在这样,方才又另一样。”“好孩子,它们教给你了什么?”(2)

他如实作了回答。“好孩子,它们确实为你讲述了这些世界。而我现在要讲给你听这个。知道了这个,罪业就不会沾他,就像水不沾莲花叶。”“先生,请讲给我听吧!”于是,他为乌波橋萨罗讲解如下。(3)

十五

在眼睛中看到的这个人是自我。他永恒、无畏。他是梵。无论酥油或水,滴在他上面,都会流向两边。(1)

人们称他为“聚福”,因为一切幸运走向他。知道这样,一切幸运就会走向他。(2)

人们称他为“招福”,因为他带来一切幸运。知道这样,他就会带来一切幸运。(3)

人们称他为“闪耀”,因为他在一切世界中闪耀。知道这样,他就会在一切世界中闪耀。 (4)

对于这样的人,无论人们是否为他们举行葬礼,他们都进入光焰。从光焰进入白天,从白天进入白半月,从白半月进入太阳北行的六个月,从六个月进入年,从年进入太阳,从太阳进入月亮,从月亮进入闪电。那里的这个人不是凡人。他带领他们走向梵。这是通向天神之路,通向梵之路。沿着这条路前进的人们不再返回凡界,不再返回。(5)

注:参阅《大森林奥义书》6. 2. 15—16。 “不再返回”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十六

确实,这位净化者是祭祀。确实,它运动着,净化所有这一切。因为它运动着,净化所有这一切,所以,它是祭祀。它有思想和语言两种方式。(1)

注:“净化者”指风。

其中一种方式是梵祭司用思想运作。另一种方式是诵者祭司、行祭者祭司和歌者祭司用语言运作。从早晨祈祷开始,至结尾颂诗前,如果梵祭司说话,(2)

那么,他只是采取一种方式,而缺少另一种方式。这样,他的祭祀受损,如同独脚之人行走或独轮之车行进翻倒。祭祀受损,祭主也随之受损。他举行了祭祀,却变得更坏。(3)

注:“梵祭司”(Brahman,阳性)是监督者祭司。他在祭祀中保持沉默,监督仪式进行。如果他开口说话,则舍弃了用思想运作的方式,那么,整个祭祀只是采取一种方式,即用语言运作的方式。

从早晨祈祷开始,至结尾颂诗前,如果梵祭司不说话,那么,他们是采取两种方式,而不缺少另一种方式。(4)

这样,他的祭祀顺利,如同双脚之人行走或双轮之车行进顺利。祭祀顺利,祭主也随之顺利。他举行了祭祀,变得更好。(5)

十七

生主加热这些世界。他从加热的这些世界中撷取精华。从地中取出火,从空中取出风,从天中取出太阳。(1)

他加热这三位神灵。他从加热的这三位神灵中撷取精华。从火中取出梨俱,从风中取出夜柔,从太阳中取出娑摩。(2)

他加热这三种知识。他从加热的这三种知识中撷取精华。从梨俱中取出bhūh(地),从夜柔中取出bhuvah(空),从娑摩中取出svah(天)。(3)

如果祭祀因梨俱受损,应该念诵“bhūh, 娑婆诃!”向家主祭火中投放祭品。这样,依靠梨俱的精华和梨俱的力量,补救梨俱对祭祀造成的损害。(4)

如果祭祀因夜柔受损,应该念诵“bhuvah, 娑婆诃!”向南祭火中投放祭品。这样,依靠夜柔的精华和夜柔的力量,补救夜柔对祭祀造成的损害。(5)

如果祭祀娑摩受损,应该念诵“svah, 娑婆诃!”向阿诃婆尼耶祭火中投放祭品。这样,依靠娑摩的精华和娑摩的力量,补救娑摩对祭祀造成的损害。(6)

正如以盐补救金,以金补救银,以银补救锡,以锡补救铅,以铅补救铜,以铜补救木或以皮补救木。(7)

注:这里分别表示以前者清除后者的污渍。

这样,依靠这些世界、这些神灵和这三种知识的力量,补救祭祀受到的损害。确实,有精通此道的梵祭司在,祭祀便有药可治。(8)

确实,有精通此道的梵祭司在,祭祀向北行进。有一首关于精通此道的梵祭司偈颂:

人们前往祭祀返转之处,唯独

梵祭司,如同母马保护俱卢族。(9)

注:“祭祀返转”指祭祀受到损害,不进而退。这时,需要梵祭司予以补救。“俱卢族”指举行祭祀的人们。

确实,精通此道的梵祭司保护祭祀、祭主和所有的祭司。因此,应该选择精通此道的人担任梵祭司,而非不精通此道的人,而非不精通此道的人。(10)

注:“而非不精通此道的人”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第 五 章

知道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他就会成为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气息确实是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1)

知道最富有者,他就会成为自己人中最富有者。语言确实是最富有者。(2)

知道根基,他就会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中有根基。眼睛确实是根基。(3)

知道成功,他怀有的愿望就会成功,无论是凡人还是天神。耳朵确实是成功。(4)

知道居处,他就会成为自己人的居处。思想确实是居处。(5)

曾经,众气息争论谁更优秀,互相都说:“我更优秀,我更优秀!”(6)

注:这里的“众气息”指上述五种生命因素。

众气息到老祖父生主那里,说道:“尊者啊,我们之中谁最优秀?”他回答说:“谁离开后,这个身体看来似乎状况最差,那么,它在你们之中最优秀。”(7)

于是,语言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就像哑巴,不说话,但仍用气息呼吸,用眼睛观看,用耳朵听取,用思想思考。”这样,语言进入身体。(8)

然后,眼睛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的生活得怎样?”“就像瞎子,看不见,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耳朵听取,用思想思考。”这样,眼睛进入身体。(9)

然后,耳朵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就像聋子,听不见,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眼睛观看,用思想思考。”这样,耳朵进入身体。(10)

然后,思想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就像傻子,不思考,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眼睛观看,用耳朵听取。”这样,思想进入身体。(11)

然后,气息准备离开。如同一匹骏马拽起那些拴马桩,它拽起其他那些气息。于是,它们一起上前,对它说:“尊者,留下吧!你是我们之中最优秀者,别离开!”(12)

注:“其他那些气息”指语言、眼睛、耳朵和思想。

然后,语言对它说:“正像我是最富有者那样,你是最富有者。”接着,眼睛对它说:“正像我是根基那样,你是根基。”(13)

接着,耳朵对它说:“正像我是成功那样,你是成功。”接着,思想对它说:“正像我是居处那样,你是居处。”(14)

确实,人们不称它们为语言、眼睛、耳朵和思想。人们称它们为气息。因为气息变成这一切。(15)

气息问道:“我的食物将会是什么?”它们回答说:“这里的所有一切,乃至狗和鸟。”确实,这是气息的食物(anna)。显而易见,它的名字是气息(ana)。知道这样,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不是食物。(1)

它又问道:“我的衣服将会是什么?”它们回答说:“水。”因此,人们在吃前和吃后用水覆盖它。这样,它获得衣服,而不裸露。(2)

注:印度古人有饭前和饭后漱口的习惯。本章第一节至本节1—2,参阅《大森林奥义书》第六章第二梵书。

萨谛耶迦摩·贾巴罗将这些告诉高希悉如底·维亚伽罗波底亚耶后,说道:“即使将这些讲给枯树桩听,它也会生出新枝,长出绿叶。”(3)

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伟大,就应该在新月之夜举行净化仪式,在满月之夜将各种药草和上凝乳和蜜糖,搅拌成混合饮料,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最伟大者,献给最优秀者,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4)

他应该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最富有者,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他应该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根基,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他应该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成功,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他应该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居处,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5)

然后,退回,双手捧上一掬混合饮料,低声吟诵道:“你名为无量,因为你无可限量,所有这一切属于你。因为他是最伟大者,最优秀者,国王,主宰者。但愿他让我成为最伟大者,最优秀者,国王,主宰者,但愿我成为所有这一切。”(6)

然后,吟诵梨俱颂诗,吟诵一行,啜一口混合饮料:

我们选择沙维特利(啜一口)

这位天神的饮食,(啜一口)

沉思这位最优秀者、(啜一口)

维持一切者的力量。(啜完)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5.83. 1。

洗涤完毕金制或木制器皿,在火的后面躺下,或躺在皮褥上,或躺在地上,控制语言,放松身体。如果他看见一个女人,他应该知道祭祀已经获得成功。(7)

注:“看见”可以理解为梦见。以上3—7,参阅《大森林奥义书》第六章第三梵书。

有偈颂为证:

在祈福的祭祀中,梦见女人,

他应该知道已经获得成功,

凭借这个梦境,这个梦境。(8)

阿卢尼之子希婆多盖杜来到般遮罗族的集会上。波罗婆诃那·遮婆利询问他:“孩子,你的父亲教你吗?”“是的,尊者!”(1)

“你知道人们死后从这里前往哪里?”“不知道,尊者!”“你知道他们又怎样返回?”“不知道,尊者!”“你知道天神之路和祖先之路的区分吗?”“不知道,尊者!”(2)

“你知道那个世界从不充满吗?”“不知道,尊者!”“你知道在第五次祭供中,那些水被称为人吗?”“完全不知道,尊者!”(3)

“那你怎么说你已经受过教育?如果不知道这些,怎么能说受过教育?”于是,他神情沮丧,回到父亲那里,说道:“您实际上根本没有教我,却说已经教我。”(4)

“那个刹帝利问了我五个问题,我一个也回答不出。”父亲对他说:“你告诉我的这些问题,我也是一个也回答不出。如果我能回答,我怎么会不教给你呢?”(5)

于是,乔答摩前往国王那里。国王依礼接待他。第二天早晨,他进入会堂。国王对他说:“尊者乔答摩啊,凡是人间的财富,任你选择!”他回答说:“国王啊,人间的财富,你都留着!请告诉我你对我的孩子说的那些话吧!”国王感到窘迫。(6)

注:乔答摩是希婆多盖杜之父阿卢尼的族姓。

国王嘱咐他多停留些日子。然后,国王对他说:“正如你对我所说,乔答摩啊,在你之前,这种知识从未传给婆罗门。因此,一切世界都由刹帝利统治。”

于是,国王为他讲解如下。(7)

确实,乔答摩啊,那个世界是火。确实,太阳是它的燃料。那些光线是烟。白昼是火焰。月亮是火炭。星星是火花。(1)

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信仰。从信仰这个祭品中,产生苏摩王。(2)

注:“苏摩王”指月亮。

确实,乔答摩啊,雨是火。确实,风是它的燃料。云是烟。闪电是火焰。雷是火炭。雷声是火花。(1)

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苏摩王。从苏摩王这个祭品中,产生雨。(2)

确实,乔答摩啊,大地是火。确实,年是它的燃料。空是烟。夜晚是火焰。方位是火炭。中间方位是火花。(1)

注:“中间方位”是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

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雨。从雨这个祭品中产生食物。(2)

确实,乔答摩啊,人是火。确实,语言是它的燃料。气息是烟。舌头是火焰。眼睛是火炭。耳朵是火花。(1)

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食物。从食物这个祭品中产生精液。(2)

确实,乔答摩啊,女人是火。确实,阴户是她的燃料。对她的招呼是烟。子宫是火焰。进入她是火炭。兴奋是火花。(1)

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精液。从精液这个祭品中产生胎儿。(2)

正是在这第五次祭供中,那些水被称为人。这个胎儿由胎膜覆盖,躺上十个月或九个月,然后出生。(1)

注:“那些水被称为人”,也就是说,从精液中产生婴儿。

出生后,他活够自己的岁数。到达命定的岁数死去后,人们带他到火那儿。正是从火中,他形成和出生。(2)

注:“带他到火那儿”,也就是为他举行火葬。

知道这样,在森林中崇拜信仰和苦行,他们便进入火焰。从火焰进入白昼。从白昼进入白半月。从白半月进入太阳北行的六个月。(1)

从六个月进入年。从年进入太阳。从太阳进入月亮。从月亮进入闪电。那里的那个人不是凡人。他带领他们进入梵。这是通向天神之路。(2)

而在村庄中崇拜祭祀、善行和布施,他们便进入烟。从烟进入黑夜。从黑夜进入黑半月。从黑半月进入太阳南行的六个月。但六个月不到达年。(3)

从六个月进入祖先世界。从祖先世界进入空。从空进入月亮。它就是苏摩王。它是众天神的食物。众天神享用它。(4)

他们居住那里,直至剩余的功德耗尽。而后,又原路返回。他们返回空。从空返回风。成为风后,成为烟。成为烟后,成为雾。(5)

成为雾后,成为云。成为云后,成为雨,降下。他们在这里生为稻子、麦子、药草、树木、芝麻和豆类。从这些中很难脱出。只有等人吃了食物,洒出精液,才会再次出生。(6)

那些在世上行为可爱的人很快进入可爱的子宫,或婆罗门妇女的子宫,或刹帝利妇女的子宫,或吠舍妇女的子宫。而那些在世上行为卑污的人很快进入卑污的子宫,或狗的子宫,或猪的子宫,或旃陀罗妇女的子宫。(7)

注:旃陀罗(Candāla)是四种姓之外的贱民。

还有与这两条道路不同者。他们成为微生物,不停地活动着。“生吧!死吧!”这是第三种境况。所以说,那个世界从不充满。因此应该注意保护自己。有偈颂为证:(8)

注:“那个世界”指另一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有些根本不能达到那里,而有些到达那里又返回,因此,那个世界永不充满。

偷窃金子,饮酒,玷污

老师床第,杀害婆罗门,

这四种人,还有同谋者

是第五种,全部坠落。(9)

知道以上五种火,即使与这样的人共处,他也不会沾染罪恶。知道这样,知道这样,他就会变得纯洁,清净,进入功德世界。(10)

注:“知道这样”重复一次,以示强调。以上第三至第十节,参阅《大森林奥义书》第六章第二梵书。

十一

波罗吉那夏罗·奥波摩尼耶婆、萨谛耶若·宝卢希、因陀罗迪约那·跋罗维耶、遮那·夏尔迦罗奇耶和菩迪罗·阿湿婆多罗希维,这几位大长者和大学者聚在一起,探讨“什么是我们的自我?什么是梵?”(1)

他们产生同样的想法:“诸位尊者啊,乌达罗迦·阿卢尼目前正在研究一切人自我,我们去请教他吧!”于是,他们前往他那里。(2)

注:“一切人自我”(ātmā vaiśvanārah)指属于一切人的自我,或者说,一切人的共同自我,也就是相对于个体自我的至高自我,即梵。

他思忖道:“这些大长者和大学者向我请教,而我看来也不能解答一切,我还是请他们向别人请教吧!”(3)

于是,他对他们说:“诸位尊者啊,阿湿婆波提·竭迦耶目前正在研究一切人自我,我们去请教他吧!”于是他们前往他那里。(4)

他们到达后,他一一依礼接待。第二天早晨起身后,他对他们说道:

“我的国土内,没有窃贼,

没有吝啬鬼,没有酒鬼,

没有不祭火者和无知者,

更不用说淫妇和奸夫。

“诸位尊者啊,我正要举行祭祀。我将赐予每位祭司钱财,同样,我也会赐予你们。请诸位尊者住下吧!”(5)

而他们回答说:“人应当说出想做的事。你目前正在研究一切人自我,请你教给我们吧!”(6)

他对他们说:“我明天早晨告诉你们。”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们手持柴薪,前来拜见。甚至没有举行拜师礼,他就为他们开讲。(7)

十二

“奥波摩尼耶婆啊,你崇拜什么为自我?”他回答说:“是天,尊敬的国王!”“你崇拜的这个自我是称为大光明的一切人自我。因此,在你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经常不断榨取苏摩汁。(1)

“你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任何人这样崇拜一切人自我,他就会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梵的光辉会出现在他的家族。”他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自我的头。如果你不是来到我这里,你的头就会落地。”(2)

十三

然后,他询问萨谛耶若·宝卢希:“波罗吉那约基耶啊,你崇拜什么为自我?”他回答说:“是太阳,尊敬的国王!”“你崇拜的这个自我是称为一切色的一切人自我。因此,在你的家族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事物。(1)

“诸如母骡驾驭的车、侍女和金项圈。你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任何人这样崇拜一切人自我,他就会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梵的光辉会出现在他的家族。”他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自我的眼睛。如果你不是来到我这里,你就会成为瞎子。”(2)

十四

然后,他询问因陀罗迪约那·跋罗维耶:“你崇拜什么为自我?”他回答说:“是风,尊敬的国王!”“你崇拜的这个自我是称为各种路的一切人自我。因此,各种贡物呈给你,各种车队跟随你。(1)

“你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任何人这样崇拜一切人自我,他就会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梵的光辉会出现在他的家族。”他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自我的气息。如果你不是来到我这里,你的气息就会离去。”(2)

十五

然后,他询问遮那·夏尔迦罗奇耶:“夏尔迦罗奇耶啊,你崇拜什么为自我?”他回答说:“是空,尊敬的国王!”“你崇拜的这个自我是称为丰富的一切人自我。因此,你子孙满堂,财富充足。

“你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任何人这样崇拜一切人自我,他就会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梵的光辉会出现在他的家族。”他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自我的躯体。如果你不是来到我这里,你的躯体就会破碎。”(2)

十六

然后,他询问菩迪罗·阿湿婆多罗希维:“维耶伽罗波迪耶啊,你崇拜什么为自我?”他回答说:“是水,尊敬的国王!”“你崇拜这个自我是称为富裕的一切人自我。因此,你繁荣昌盛。(1)

“你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任何人这样崇拜一切人自我,他就会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梵的光辉会出现在他的家族。”他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自我的膀胱。如果你不是来到我这里,你的膀胱就会破裂。”(2)

十七

然后,他询问乌达罗迦·阿卢尼:“乔答摩啊,你崇拜什么为自我?”他回答说:“是地,尊敬的国王!,” “你崇拜的这个自我是称为根基的一切人自我。因此,你有根基,拥有子孙和牲畜。(1)

“你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任何人这样崇拜一切人自我,他就会吃食物,看到可爱的事物,梵的光辉会出现在他的家族。”他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自我的双脚。如果你不是来到我这里,你的双脚就会萎缩。”(2)

十八

他对他们说:“你们认知的一切人自我各不相同,你们吃食物。而崇拜一切人自我为一拃和无可限量,他就吃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和一切自我中的食物。

注:“一拃”指心中。“一拃和无可限量”是指一切人自我既居于每个人的心中,又无可限量,体现个体自我和至高自我的统一。

“这个一切人自我的‘大光明’是头,‘一切色’是眼睛,‘各种路’是气息,‘丰富’是躯体,‘富裕’是膀胱,双脚是地,胸脯是祭坛,毛发是圣草,心是家主祭火,思想是安婆诃尔耶波遮那祭火,嘴是阿诃婆尼耶祭火。”(2)

注:按照前面的描述,头、眼睛、气息、躯体、膀胱和双脚分别与天、太阳、风、空、水和地对应。

十九

入嘴的第一口食物应该用于祭供。他祭供第一口食物,应该说道:“献给元气,娑婆诃!”元气得到满足。(1)

元气满足,眼睛也就满足。眼睛满足,太阳也就满足。太阳满足,天也就满足。天满足,天和太阳底下的一切也都满足。他也随之满足,拥有子孙、牲畜、食物、精力和梵的光辉。(2)

注:本节至本章结束,均是这位国王的讲解。

二十

然后,他祭供第二口食物,应该说道:“献给行气,娑婆诃!”行气得到满足。(1)

行气满足,耳朵也就满足。耳朵满足,月亮也就满足。月亮满足,方位也就满足。方位满足,各种方位和月亮底下的一切也都满足。他也随之满足,拥有子孙、牲畜、食物、精力和梵的光辉。(2)

二十一

然后,他祭供第三口食物,应该说道:“献给下气,娑婆诃!”下气得到满足。(1)

下气满足,语言也就满足。语言满足,火也就满足。火满足,地也就满足。地和火底下的一切也都满足。他也随之满足,拥有子孙、牲畜、食物、精力和梵的光辉。(2)

二十二

然后,他祭供第四口食物,应该说道:“献给中气,娑婆诃!”中气得到满足。(1)

中气满足,思想也就满足。思想满足,雨也就满足。雨满足,闪电也就满足。闪电满足,闪电和雨底下的一切也都满足。他也随之满足,拥有子孙、牲畜、食物、精力和梵的光辉。(2)

二十三

然后,他祭供第五口食物,应该说道:“献给上气,娑婆诃!”上气得到满足。(1)

上气满足,皮肤也就满足。皮肤满足,风也就满足。风满足,空也就满足。空满足,空和风底下的一切也都满足。他也随之满足,拥有子孙、牲畜、食物、精力和梵的光辉。(2)

二十四

不知道这样,举行火祭,那就像抽走火炭,而向灰烬祭供。(1)

知道这样,举行火祭,那就是向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和一切自我祭供。(2)

知道这样,举行火祭,一切罪业都会被烧尽,犹如投入火中的芦苇纤维。(3)

因此,知道这样,即使将剩余的食物施与旃陀罗,也是祭供一切人自我。有偈颂为证:(4)

正像世上饥饿的孩子们围绕母亲而坐,

一切众生围绕祭火而坐,围绕祭火而生。(5)

第 六 章

唵!希婆多盖杜是阿卢尼之子。父亲曾对他说:“希婆多盖杜啊,你成为梵行者吧!好儿子,我们家族中,没有不学习吠陀者,没有徒有其名的婆罗门。”(1)

这样,他十四岁离家求学。他学习了所有吠陀,二十四岁回来,踌躇满志。 自认为学得很好,态度傲慢。父亲对他说:“希婆多盖杜啊,好儿子,你踌躇满志,自认为学得很好,态度傲慢。你求教过这种学问吗?  (2)

“依靠它,听到未曾听到的,想到未曾想到的,知道未曾知道的。”“父亲大人,这种学问什么样?”(3)

“好儿子,正像依靠一个泥团,可以知道一切泥制品。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泥。(4)

“好儿子,正像依靠一颗铜珠,可以知道一切铜制品。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铜。(5)

“好儿子,正像依靠一把指甲刀,可以知道一切铁制品,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铁。好儿子,这种学问就是这样。”(6)

“那些先生确实不知道这种学问。如果他们知道,怎么会不教给我呢?父亲大人,请您教给我吧!”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7)

“好儿子,最初只有存在,独一无二。而有些人说,最初只有不存在,独一无二;从不存在产生存在。”(1)

他继续说道:“这怎么可能呢?好儿子,怎么会从不存在产生存在呢?好儿子,最初确实是只有存在,独一无二。(2)

“它思忖道:‘我要变多,我要生殖。’于是,它生出火光。火光思忖道:‘我要变多,我要生殖。’于是,火光生出水。因此,人一旦忧伤或出汗,水便产生于火光。(3)

注:这里译为“火光”的tejas一词含有多义,如火、光、热和精液等。

“水思忖道:‘我们要变多,我们要生殖。’于是,水生出食物。因此,无论何处,只要下雨,食物就丰富。确实,食物产生于水。”(4)

“一切众生的种子有三种,故而称为卵生、胎生和芽生。(1)“这位神灵思忖道:‘让我凭借生命自我进入这三个神灵,展示名色吧! ’(2)

注:“这位神灵”指最初的存在。“生命自我”指个体自我。“这三种神灵”指火光、水和食物。“名色”指名称和形态。

“‘让它们每个都具有三重性。’于是,这位神灵凭借生命自我进入这三个神灵,展示名色。(3)

“它让它们每个都具有三重性。好儿子,听我讲解这三个神灵怎样每个都具有三重性。”(4)

“火的红色正是这火光的色。 白色是水的色。黑色是食物的色。火的火性消失。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这三种色。(1)

“太阳的红色正是这火光的色。白色是水的色。黑色是食物的色。太阳的太阳性消失。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这三种色。 (2)

“月亮的红色正是这火光的色。白色是水的色。黑色是食物的色。月亮的月亮性消失。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这三种色。(3)

“闪电的红色正是这火光的色。白色是水的色。黑色是食物的色。闪电的闪电性消失。变化者只是所说的名称,真实者就是这三种色。(4)

“确实,从前的大长者和大学者们正是知道了这个,他们说:‘今后,没有人会对我们说任何未曾闻听者、未曾想到者或未曾知道者。’因为他们凭借这些,知道一切。(5)

注:“凭借这些”指凭借这三种色。

“他们知道,凡看似红色者,都是火光的色。他们知道,凡看似白色者,都是水的色。他们知道,凡看似黑色者,都是食物的色。(6)

“他们知道凡看似未知者,都是这三个神灵的混合。好儿子,听我讲解这三个神灵怎样进入人,而具有三重性。”(7)

“食物吃下后,分成三部分。其中最粗的成分变成粪,中等的成分变成肉,最细的成分变成思想。(1)

“水喝下后,分成三部分。其中最粗的成分变成尿,中等的成分变成血,最细的成分变成气息。(2)

“热量吸收后,分成三部分。其中最粗的成分变成骨,中等的成分变成骨髓,最细的成分变成语言。(3)

注:“热量”指麻油和酥油等。

“好儿子,这是因为思想由食物构成,气息由水构成,语言由热量构成。”“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4)

“好儿子,凝乳搅动时,精细的成分上升,变成酥油。(1)

“正是这样,好儿子,食物吃下后,精细的成分上升,变成思想。(2)

“好儿子,水喝下后,精细的成分上升,变成气息。(3)

“好儿子,热量吸收后,精细的成分上升,变成语言。(4)

“好儿子,这是因为思想由食物构成,气息由水构成,语言由热量构成。”“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5)

“好儿子,人有十六分。请你十五天不吃,但可以随意喝水。气息由水构成。只要喝水,就不会断气。”(1)

他十五天不吃。然后,他来到父亲身边,说道:“父亲大人,我说些什么?”“好儿子,梨俱、夜柔和娑摩。”他回答说:“父亲大人,它们都不向我显现了!”(2)

父亲对他说:“好儿子,一堆燃烧的大火,只剩下萤火虫般大小的一粒火炭,不可能靠它熊熊燃烧。同样,好儿子,你的十六分只剩下一分。因此,你不可能靠它感知那些吠陀。吃吧!然后,你就会理解我说的话。”(3)

于是,他吃。然后,他来到父亲身边。父亲询问的任何问题,他都能一一回答。(4)

父亲对他说:“好儿子,一堆燃烧的大火,只剩下萤火虫般大小的一粒火炭,如果添上干草,让它燃烧,便又会熊熊燃烧。(5)

“同样,好儿子,你的十六分只剩下一分,而添上食物,它又燃烧。因此,依靠它,你又感知那些吠陀。好儿子,这是因为思想由食物构成,气息由水构成,语言由热量构成。”他理解了父亲的话,他理解了。(6)

注:“他理解了”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乌达罗迦·阿卢尼对儿子希婆多盖杜说道:“好儿子,听我讲解睡眠的本质。一个人确已入睡,好儿子,这时,他与存在结合。他已进入(apīta)自己(sva),故而人们说他入睡(svapiti)。这是因为他已进入自己。

“譬如一只系有绳子的鸟朝各个方向腾飞,找不到别的落脚处,便飞回系缚它的地方。同样,好儿子,思想朝各个方向腾飞,找不到别的落脚处,便飞回气息。好儿子,因为气息系缚思想。(2)

注:“气息系缚思想”指气息维系思想。

“好儿子,听我讲解饥饿和干渴。一个人感到饥饿,那是水带走了他吃下的食物。正像牛的引导者(牧牛人)、马的引导者(驯马人)和人的引导者(国王),人们称水是食物的引导者(饥饿)。好儿子,听我讲解芽的萌发。它不可能没有根。(3)

注:“水带走食物”指水消化食物。这里将“饥饿”(aśanā)一词解读为“食物的引导者”(aśanāya)。

“如果不是食物,它的根在哪儿?正是这样,好儿子,以食物为芽,你要找到水是根。好儿子,以水为芽,你要找到火光是根。好儿子,以火光为芽,你要找到存在是根。好儿子,这一切众生都以存在为根,以存在为居处,以存在为根基。(4)

注:“它的根”指人体的根。

“一个人感到干渴,那是火光带走了他喝下的水。正像牛的引导者(牧牛人)、马的引导者(驯马人)和人的引导者(国王),人们称火光为水的引导者(干渴)。好儿子,听我讲解芽的萌发。他不可能没有根。(5)

注:“火光带走食物”指热量消耗水分。这里将“干渴”(udanyā)解读为“水的引导者”(udanāya)。

“如果不是水,它的根在哪儿?好儿子,以水为芽,你要找到火光是根。好儿子,以火光为芽,你要找到存在是根。好儿子,这一切众生都以存在为根,以存在为居处,以存在为根基。好儿子,前面已经说过这三个神灵怎样进入人,每个都具有三重性。好儿子,人一旦离世,语言返回思想,思想返回气息,气息返回火光,火光返回至高的神灵。(6)

注:“它的根”指食物的根。“至高的神灵”指最初的存在。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7)

注:“这个微妙者”指至高的神灵,最初或至高的存在,也就是至高的自我,即梵。它是世界一切的自我,故而这里说“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以下几节均阐述这个原理。

“好儿子,譬如蜜蜂从各种树上采集花蜜,将那些蜜汁合成一种蜜汁。它们在这里不能作出区分:‘我是这棵树的蜜汁,我是那棵树的蜜汁。 ’(1)

“同样,好儿子,一切众生进入存在,但他们不知道‘我们进入存在’。(2)

“这世上无论什么,老虎、狮子、豺狼、野猪、蛆虫、飞鸟、蠓虫或蚊子,都变成它。(3)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4)

“好儿子,那些东边的河流流向东,那些西边的河流流向西。它们出自大海,又返回大海。确实,这就是大海。它们在这里,不知道‘我是这条河,我是那条河’。(1)

“同样,好儿子,一切众生出自存在,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出自存在’。这世上无论什么,老虎、狮子、豺狼、野猪、蛆虫、飞鸟、蠓虫或蚊子,都进入它。(2)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3)

十一

“好儿子,这棵大树,如果砍它的树根,它会流出液汁,而依然活着;砍它的树干,它会流出液汁,而依然活着;砍它的树梢,它会流出液汁,而依然活着。生命自我遍布其中,它吸吮着养分,愉快地挺立。(1)

“生命离开一根枝条,这根枝条枯萎;离开第二根枝条,第二根枝条枯萎;离开第三根枝条,第三根枝条枯萎。而离开全部,则全部枯萎。”他继续说道:“好儿子,你要知道,正是这样,(2)

“生命离去,这个就死去,但生命不死。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3)

注:“这个就死去”中的“这个”指人体或一切生物体。“生命”指生命自我。

十二

“去摘一个无花果来!”“这个就是,父亲大人!”“剖开它!”“剖开了,父亲大人!”“你在里面看到什么?”“这些很小的种子,父亲大人!”“剖开其中的一颗!”“剖开了,父亲大人!”“你在里面看到什么?”“什么也没有,父亲大人!”(1)

然后,父亲对他说:“好儿子,你没有看到这个微妙者,而正是由于这个微妙者,这棵大无花果树得以挺立。请你相信吧,好儿子!  (2)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3)

十三

“将这把盐放在水中。然后,你明天早晨来我这里。”他照这样做了。“你将昨天傍晚放在水中的那把盐取出来。”他寻找那把盐,但找不见,因为全部溶化了。(1)

“你从这边尝一尝。怎么样?”“咸的。”“你从中间尝一尝。怎么样?”“咸的。”“你从那边尝一尝。怎么样?”“咸的。”“等你喝完,再坐到我身边。”他照这样做了,感到它始终都在。于是,父亲对他说:“好儿子,你在这里没有看到这个存在,而它确实是在这里。(2)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3)

十四

“好儿子,譬如有人遭到绑架,被蒙住眼睛,从犍陀罗带到一个荒野,扔在那里。他在那里朝东、朝北、朝南或朝西,发出呼喊:‘我被蒙住眼睛带到这里!我被蒙住眼睛扔在这里! ’(1)

“譬如有人为他松绑,告诉他说:‘你朝那个方向走,犍陀罗在那个方向。’他聪明睿智,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问路,最终返回犍陀罗。同样,在这世上,拜师学习的人都知道:‘我要长久留在这里,直到获得解脱,然后,我能返回。 ’(2)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3)

十五

“好儿子,亲友们围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询问:‘你认得我吗?你认得我吗?’如果他的语言没有进入思想,思想没有进入气息,气息没有进入火光,火光没有进入至高神灵,那么,他认得。(1)

“如果他的语言进入思想,思想进入气息,气息进入火光,火光进入至高神灵,那么,他不认得。(2)

“这个微妙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父亲大人,请继续教我!”他回答说:“好吧,好儿子!”(3)

十六

“好儿子,人们带来一个双手被拽住的人。他们叫喊道:‘他偷窃,他犯了偷窃罪!为他烧热斧子吧!’如果他已经作案,表明自己是说谎者,那么,他与谎言结合,用谎言覆盖自己。他握住烧热的斧子,就会受到烧灼。然后,他被处死。(1)

“如果他没有作案,表明自己是诚实者,那么,他与真实结合,用真实覆盖自己。他握住烧热的斧子,就不会受到烧灼。然后,他被释放。(2)

“正像这样,它不会受到烧灼。它构成所有一切的自我。它是真实,它是自我,它是你,希婆多盖杜啊!”他理解了父亲的话,他理解了。(3)

注:以手握烧热的斧子判断是否犯罪,这是古代的神裁法。“他理解了”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第 七 章

那罗陀走近萨那特鸠摩罗,说道:“先生,请您教我。”他回答说:“过来,告诉我你知道什么,然后我会告诉你更高者。”(1)

那罗陀说道:“先生,我学过《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是第四,史诗和往世书是第五,还有吠陀中的吠陀、祭祖学、数学、征兆学、年代学、辩论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魔学、军事学、天文学、蛇学和艺术学。先生,我学过这些。(2)

注:其中,“吠陀中的吠陀”指语法学,“梵学”指礼仪学。

“先生,我知道吠陀颂诗,但不知道自我。我听到像先生这样的人们说,知道自我的人超越忧愁。先生,我怀有忧愁。请先生帮我超越忧愁,到达彼岸吧!”他回答说:“你学过的所有这些,只是名相。(3)

注:“名相”(nāma)或译名称、名号。

“确实,《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是第四,史诗和往世书是第五,还有吠陀中的吠陀、祭祖学、数学、征兆学、年代学、辩论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魔学、军事学、天文学、蛇学和艺术学,所有这些只是名相。你崇拜名相吧!  (4)

“崇拜梵为名相,他就能在名相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名相。”“先生,有比名相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名相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5)

“确实,语言比名相更伟大。语言让人理解《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是第四,史诗和往世书是第五,还有吠陀中的吠陀、祭祖学、数学、征兆学、年代学、辩论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魔学、军事学、天文学、蛇学和艺术学,天、地、风、空、水、火、天神、凡人、牲畜、飞禽、草木、野兽乃至蛆虫、飞虫和蚂蚁,以及正法和非法、真实和虚假、善和恶、称心和不称心。如果没有语言,也就无法让人理解正法和非法、真实和虚假、善和恶、称心和不称心。语言让人理解这一切。你崇拜语言吧!  (1)

“崇拜梵为语言,他就能在语言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语言。”“先生,有比语言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语言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三  “确实,思想比语言更伟大。正像合拳握住两个菴摩勒果、高勒果或骰子果,思想掌握语言和名相。只要心里想要诵习颂诗,他就会诵习;想要举行祭祀,他就会举行;想要儿子和牲畜,他就会去追求。因为思想就是自我,思想就是世界,思想就是梵。你崇拜思想吧!  (1)

“崇拜梵为思想,他就能在思想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思想。”“先生,有比思想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思想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确实,意愿比思想更伟大。有了意愿,他就会产生思想。然后,他说出语言,并按照名相说话。颂诗与名相合一。祭祀与颂诗合一。(1)

注:“意愿”(sakalpa)或译意念、意志。

“所有这些都以意愿为会合处,以意愿为本质,以意愿为根基。天和地由意愿产生。风和空由意愿产生。水和火由意愿产生。依照它们由意愿产生,雨由意愿产生。依照雨由意愿产生,食物由意愿产生。依照食物由意愿产生,气息由意愿产生。依照气息由意愿产生,颂诗由意愿产生。依照颂诗由意愿产生,祭祀由意愿产生。依照祭祀由意愿产生,世界由意愿产生。依照世界由意愿产生,一切由意愿产生。这就是意愿。你崇拜意愿吧!  (2)

“崇拜梵为意愿,他就会永远坚固稳定,赢得符合他的意愿的、永远坚固稳定的世界,他就能在意愿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意愿。”“先生,有比意愿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意愿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3)

“确实,心思比意愿更伟大。有了心思,他就会有意愿。然后,他产生思想。然后,他说出语言并按照名相说话。颂诗与名相合一。祭祀与颂诗合一。(1)

“所有这些都以心思为会合处,以心思为本质,以心思为根基。因此,一个人即使富有学问,却毫无心思,人们也会说这个人什么也不是。无论这个人知道什么,如果他真是智者,就不会这样毫无心思。而一个人即使学问不多,却有心思,人们也会愿意听取他的话。因为心思是所有这些的会合处;心思是它们是本质;心思是它们的根基。你崇拜心思吧!  (2)

“崇拜梵为心思,他就会永远坚固稳定,赢得符合他的心思的、永远坚固稳定的世界,他就能在心思涉及的范围中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心思。”“先生,有比心思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心思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3)

“确实,沉思比心思更伟大。地仿佛在沉思。空仿佛在沉思。天仿佛在沉思。水仿佛在沉思。山仿佛在沉思。神和人仿佛在沉思。因此,在这世上,人中能取得伟大的成就者,仿佛是沉思的一份报酬。那些小人互相争吵、诬蔑和毁谤。而那些君子仿佛获得沉思的一份报酬。你崇拜沉思吧!  (1)

注:“沉思”(dhyāna)或译禅、禅定。

“崇拜梵为沉思,他就能在沉思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沉思。”“先生,有比沉思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沉思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确实,意识比沉思更伟大。依靠意识,人们理解《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是第四,史诗和往世书是第五,还有吠陀中的吠陀、祭祖学、数学、征兆学、年代学、辩论学、政治学、神学、梵学、魔学、军事学、天文学、蛇学和艺术学,天、地、风、空、水、火、天神、凡人、牲畜、飞禽、草木、野兽乃至蛆虫、飞虫和蚂蚁,以及正法和非法、真实和虚假、善和恶、称心和不称心、食物和饮料、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确实,依靠意识,人们理解这一切。你崇拜意识吧!  (1)

注:“意识”(vijñāna)或译识、知识、知觉。

“崇拜梵为意识,他就会赢得有意识和有智慧的世界,他就能在意识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意识。”“先生,有比意识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意识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确实,力量比意识更伟大。一个有力量的人能使一百个有意识的人颤抖。有力量,他就能立身。能立身,他就能侍奉。能侍奉,他就能拜师。能拜师,他就能成为见者,成为听者,成为思想者,成为觉醒者,成为行动者,成为认知者。依靠力量,地得以确立。依靠力量,空得以确立。依靠力量,天得以确立。依靠力量,山得以确立。依靠力量,天神和凡人得以确立。依靠力量,牲畜、飞禽、草木、野兽乃至蛆虫、飞虫和蚂蚁得以确立。依靠力量,世界得以确立。你崇拜力量吧!  (1)

“崇拜梵为力量,他就能在力量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力量。”“有比力量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力量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确实,食物比力量更伟大。因此,如果有人十天不吃,即使还活着,他也变得不能看,不能听,不能思想,不能觉醒,不能行动,不能认知。然后,他进食,则成为见者,成为听者,成为思想者,成为觉醒者,成为行动者,成为认知者。你崇拜食物吧!  (1)

“崇拜梵为食物,他就会获得有食物和饮料的世界,他就能在食物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食物。”“先生,有比食物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食物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确实,水比食物更伟大。因此,雨水不充足,生物就会生病,心想食物会短缺。而雨水充足,生物就会喜悦,心想食物会丰富。地、空、天、山、天神、凡人、牲畜、飞禽、草木、野兽乃至蛆虫、飞虫和蚂蚁,这些都是水的形体。确实,这些都是水的形体。你崇拜水吧!  (1)

“崇拜梵为水,他就会实现一切愿望,心满意足,他就能在水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水。”“先生,有比水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水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十一

“确实,光比水更伟大。它抓住风,加热空。因此,人们说:‘炎热,酷热,要下雨了。’这是光展示先兆,然后下雨。伴随向上和横向的闪电,雷声滚滚。因此,人们说:‘闪电,雷鸣,要下雨了。’这是光展示先兆,然后下雨。你崇拜光吧!  (1)

“崇拜梵为光,他就会充满光辉,赢得光辉灿烂、没有黑暗的世界,他就能在光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光。”“先生,有比光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光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十二

“确实,空比光更伟大。太阳和月亮,还有闪电、星星和火,存在于空中。依靠空,人呼唤。依靠空,人听到。依靠空,人应答。人娱乐,在空中;人不娱乐,也在空中。人在空中出生,人向空中出生。你崇拜空吧!  (1)

“崇拜梵为空,他就会赢得充满空间和光明、没有阻碍而广阔无边的世界,他就能在空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空。”“先生,有比空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空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十三

“确实,记忆比空更伟大。因此,如果许多没有记忆的人聚在一起,他们不可能听取什么,思考什么,理解什么。而如果他们有记忆,便能听取,思考,理解。依靠记忆,人们认识儿子。依靠记忆,人们认识牲畜。你崇拜记忆吧!  (1)

“崇拜梵为记忆,他就能在记忆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记忆。”“先生,有比记忆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记忆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十四

“确实,希望比记忆更伟大。正是希望点燃记忆,人们念诵颂诗,举行祭祀,渴望儿子和牲畜,追求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你崇拜希望吧!  (1)

“崇拜梵为希望,他就会依靠希望实现自己所有愿望,他的种种祈求不会落空,他就能在希望涉及的范围中随意活动,因为他崇拜梵为希望。”“先生,有比希望更伟大的吗?”“确实,有比希望更伟大的。”“请先生告诉我吧!”(2)

十五

“确实,气息比希望更伟大。正像辐条安置在轮毂中,所有一切安置在气息中。生命依靠气息活动。气息赋予生命。气息为了生命。气息是父亲。气息是母亲。气息是兄弟。气息是姐妹。气息是老师。气息是婆罗门。(1)

“如果有人粗暴地回答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老师或婆罗门,人们会对他说:‘呸!你是杀父者!你是杀母者!你是杀兄弟者!你是杀姐妹者!你是杀老师者!你是杀婆罗门者! ’(2)

“而如果这些人命断气绝,有人用铁叉将他们拢在一起火化。人们不会对他说:‘你是杀父者!你是杀母者!你是杀兄弟者!你是杀姐妹者!你是杀老师者!你是杀婆罗门者! ’(3)

“因为所有这一切是气息。这样看,这样想,这样理解,他就会成为优秀的论者。如果人们对他说:‘你是优秀的论者。’他应该回答说:‘我是优秀的论者。’而不必否认。”(4)

十六

“确实,依靠真实,言谈非凡,他就成为优秀的论者。”“先生,但愿我依靠真实,成为优秀的论者。”“那么,应该理解真实。”“先生,我愿意理解真实。”(1)

十七

“有认识,才能说出真实。没有认识,不能说出真实。确实,有认识,才能说出真实。因此,应该理解认识。”“先生,我愿意理解认识。”(1)

十八

“有思想,才会有认识。没有思想,不会有认识。确实,有思想,才会有认识。因此,应该理解思想。”“先生,我愿意理解思想。”(1)

十九

“有信仰才会有思想。没有信仰,不会有思想。确实,有信仰,才会有思想。因此,应该理解信仰。”“先生,我愿意理解信仰。”(1)

二十

“安身才会有信仰。不安身,不会有信仰。确实,安身,才会有信仰。因此,应该理解安身。”“先生,我愿意理解安身。”(1)

二十一

“做事,才能安身。不做事,不能安身。确实,做事,才能安身。因此,应该理解做事。”“先生,我愿意理解做事。”(1)

二十二

“获得快乐,才会做事。不获得快乐,不会做事。确实,获得快乐,才会做事。因此,应该理解快乐。”“先生,我愿意理解快乐。”(1)

二十三

“快乐是大者。快乐不在小者。确实,快乐是大者。因此,应该理解大者。” “先生,我愿意理解大者。”(1)

二十四

“在那里,不看到其他,不听到其他,不知道其他,那就是大者。而在那里,看到其他,听到其他,知道其他,那便是小者。大者不死,而小者必死。”“先生,它立足于什么?”“它立足于自己的伟大,甚至它也不立足于伟大。(1)

“在这世上,人们称说牛、马、象、金子、奴仆、妻子、田地和房屋伟大。我不这样说,不这样说。”他继续说道:“因为所有这些互相立足。”(2)

二十五

“它在下,它在上,它在西,它在东,它在南,它在北。它确实是所有这一切。下面是关于我慢的教诲。我在下,我在上,我在西,我在东,我在南,我在北。我确实是所有这一切。(1)

注:“我慢”(ahakāra)指自我意识。这里的“我”(aham)是人称意义上的我。

“下面是关于自我的教诲。 自我在下,自我在上,自我在西,自我在东,自我在南,自我在北。 自我确实是所有这一切。这样看,这样想,这样理解,娱乐在自我,游戏在自我,合欢在自我,欢喜在自我,他就成为自治者,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而那些不知道这样的人,他们成为受他人统治者,生活在那些会毁灭的世界,不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2)

注:这里的“自我”(ātman)不同于我慢,是灵魂意义上的自我。

二十六

“这样看,这样想,这样理解。确实,气息出自他的自我,希望出自他的自我,记忆出自他的自我,空出自他的自我,光出自他的自我,水出自他的自我,显现和隐没出自他的自我,食物出自他的自我,力量出自他的自我,意识出自他的自我,沉思出自他的自我,心思出自他的自我,意愿出自他的自我,思想出自他的自我,语言出自他的自我,名相出自他的自我,颂诗出自他的自我,祭祀出自他的自我。确实,所有这一切出自他的自我。”(1)

有偈颂为证:

这样的见者,不见死亡,

不见疾病,不见痛苦;

这样的见者,无论何处,

看见一切,获得一切。

它是唯一,又有三重,

五重,七重,九重,

而据说还有十一重,

一百十一重,两万重。

注:《弥勒奥义书》5. 2有类似表述,可参阅。

食物纯洁,本性纯洁。本性纯洁,记忆稳固。获得这样的记忆,摆脱一切结缚。尊者萨那特鸠摩罗向涤除污垢的人,展示超越黑暗、到达彼岸之路。人们称他为室建陀,称他为室建陀。(2)

注:“称他为室建陀”重复一次,以示强调。萨那特鸠摩罗(Sanatkumāra,或意译为永童)是一位仙人。这里称他为室建陀(Skanda),含义不详。室建陀在后来的史诗神话中是大神湿婆与雪山神女波哩婆提之子,天兵统帅。

第 八 章

诃利!唵!在这座梵城中,有一座小莲花屋,屋中有小空间。确实,应该寻找和认识其中的那个。(1)

注:“梵城”喻指身体,“小莲花屋”喻指心。

如果人们问他:“在这座梵城中,有一座小莲花屋,屋中有小空间,应该寻找和认识其中的那个是什么?”他应该回答说:(2)

“这心中空间与世界空间等同,

天空和大地两者都容纳其中。

“火和风,太阳和月亮,闪电和星星,

凡它所有和所无,一切都容纳其中。(3)

如果人们问他:“在这座梵城中,容纳所有这一切,一切众生和一切愿望。一旦它衰老和毁灭,还会剩下什么?”(4)

他应该回答说:

“身体衰老,它不衰老;

身体被杀,它不被杀,

它才是真正的梵城,

其中容纳各种愿望。

“这个自我摆脱罪恶,无老,无死,无忧,不饥,不渴,以真实为欲望,以真实为意愿。正如在这里,众生服从律令,无论追求的目标是国土,还是一片田地,他们都赖以维生;(5)

“正如在这里,依靠行动赢得的这个世界最终消亡,依靠功德赢得的另一个世界同样也最终消亡,这样,他们在这里没有发现自我和这些真实的愿望,去世后,不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而那些在这里发现自我和这些真实的愿望的人,他们死后,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6)

如果他向往父亲世界,凭这个意愿,父亲们就会出现。他拥有父亲世界而快乐。(1)

如果他向往母亲世界,凭这个意愿,母亲们就会出现。他拥有母亲世界而快乐。(2)

如果他向往兄弟世界,凭这个意愿,兄弟们就会出现。他拥有兄弟世界而快乐。(3)

如果他向往姐妹世界,凭这个意愿,姐妹们就会出现。他拥有姐妹世界而快乐。(4)

如果他向往朋友世界,凭这个意愿,朋友们就会出现。他拥有朋友世界而快乐。(5)

如果他向往香料和花环世界,凭这个意愿,香料和花环就会出现。他拥有香料和花环世界而快乐。(6)

如果他向往食物和饮料世界,凭这个意愿,食物和饮料就会出现。他拥有食物和饮料世界而快乐。(7)

如果他向往歌曲和音乐世界,凭这个意愿,歌曲和音乐就会出现。他拥有歌曲和音乐世界而快乐。(8)

如果他向往妇女世界,凭这个意愿,妇女们就会出现。他拥有妇女世界而快乐。(9)

凡他向往的目标,凡他怀抱的愿望,凭他的意愿,都会出现。他得以拥有而快乐。(10)

这些真实的愿望受到不真实掩盖。它们本是真实的,却被不真实掩盖。因为无论哪个与他相关的人,一旦去世,他就在这世再也见不到这个人。(1)

然而,无论是在这世还活着或已去世的人,或者其他任何他求之不得的东西,他都可以进入这里获得,因为这些真实的愿望被不真实掩盖。正像埋藏的金库,人们不知道它的地点,一次次踩在上面走过,而毫不察觉。同样,一切众生天天走过这个梵界,而毫不察觉,因为他们受到不真实蒙蔽。(2)

这个自我在心中。这是对它的词源说明:这个(ayam)在心中(hrdi),因此,称为心(hrdayam)。知道这样,他就能天天前往天国世界。(3)

这个平静者离开这个身体,上升,抵达至高的光,呈现自己的本相。这是自我。它不死,无畏,它是梵。这个梵,名为真实(satyam) 。 (4)

它含有三个音节:sat、 ti和yam。这个sat是不死,这个ti是必死,而依靠这个yam控制这两者。依靠它控制这两者,因此是yam。知道这样,他就能天天前往天国世界。(5)

注:“真实”(satya)一词的实际构成是由sat(“存在”)加上后缀ya。中性体格为satyam。而在这里拆解为sat、 ti和yam。 yam作为动词词根,义为控制。《大森林奥义书》5. 5. 1对这个词有另一种拆解读法,可参阅。

这个自我是堤坝,是分界,以免这些世界混乱。白昼和黑夜不越过这个堤坝,衰老、死亡、忧愁、善行和恶行也是这样。一切罪恶从这里退回。因为这里是摆脱罪恶的梵界。(1)

因此,越过这个堤坝,盲人不再是盲人,伤者不再是伤者,病人不再是病人。因此,越过这个堤坝,黑夜也变成白昼。因为这个梵界永远明亮。(2)

那些依靠梵行发现这个梵界的人,他们拥有这个梵界。他们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3)

人们所说的祭祀(yajña)实际上是梵行。因为凭借梵行,才得知这个人(yah)是知者(jñātā)。人们所说的祭品(ista)实际上是梵行。因为依靠梵行,通过追求(istvā),才获得自我。(1)

人们所说的多年祭(sattrāyana)实际上是梵行。因为依靠梵行,才获得那个存在(sat)即自我的保护(trāna)。人们所说的沉默誓(mauna)实际上是梵行。因为依靠梵行,才发现自我,思考(manute)自我。(2)

人们所说的斋戒(anāśakāyana)实际上是梵行。因为依靠梵行发现的这个自我不毁灭(na naśyati)。人们所说的林居(aranyāyana)实际上是梵行。ara和nya是梵界中的两座海(arnavau),在第三天界。那里还有爱兰摩迪耶湖,流淌苏摩汁的菩提树,不可战胜的梵城,神主建造的金宫。(3)

那些依靠梵行发现梵界中ara和nya这两座海的人,他们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4)

心的这些脉管含有各种精细的色素,褐色,白色,蓝色,黄色,红色。那个太阳也是这样,褐色,白色,蓝色,黄色,红色。(1)

正像大路延伸,贯通两个村庄:这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太阳的光芒也贯通两个世界: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它们从那个太阳进入这些脉管,又从这些脉管进入那个太阳。(2)

如果一个人进入熟睡,彻底平静,不做梦,他就进入了这些脉管。他不再触及任何罪恶。因为这时他已经与光融合。(3)

如果一个人病危无力,围坐在身边的人们问他:“你认得我吗?”只要他还没有离开这个身体,那么,他还认得。(4)

一旦他离开这个身体,他就与这些光芒一起上升,或者,随着唵音上升。一念之间,就抵达太阳。确实,那是世界之门,对知者敞开,对不知者关闭。(5)

有偈颂为证:

有一百零一条心脉,

其中一脉通向头顶,

由它向上引向永恒,

其他各脉通向各方。(6)

生主说:“这个自我摆脱罪恶,无老,无死,无忧,不饥,不渴,以真实为欲望,以真实为意愿。应该寻找它,应该认识它。一旦发现它,认识它,就能获得一切世界,实现一切愿望。”(1)

天神和阿修罗双方都知道了这一点。他们都说:“我们要寻找这个自我。找到了它,就能获得一切世界,实现一切愿望。”于是,天神中的因陀罗和阿修罗中的维罗遮那出发。他俩不约而同,手持柴薪,来到生主身边。(2)

他俩过了三十二年梵行者的生活。然后,生主询问他俩:“你俩住在这里,想要得到什么?”他俩回答说:“这个自我摆脱罪恶,无老,无死,无忧,不饥,不渴,以真实为欲望,以真实为意愿。应该寻找它,应该认识它。一旦发现它,认识它,就能获得一切世界,实现一切愿望。人们说,这些是你说的话。我俩住在这里,想要找到它。”(3)

生主对他俩说:“在眼睛中看到的这个人,就是自我。”他又说道:“它不死,无畏,它是梵。”“那么,尊者,在水中和镜中看到的这个是谁?”他回答说:“在所有这些中看到的都是这个。”(4)

“你俩看这盆水。如果认不出自我,就告诉我。”于是,他俩看这盆水。然后,生主询问他俩:“看到了什么?”他俩回答说:“我俩看到了我俩的整个自我,尊者,连毛发和指甲都一模一样。”(1)

生主对他俩说:“你俩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再来看这盆水。”于是,他俩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再来看这盆水。生主询问他俩:“看到了什么?”(2)

他俩回答说:“正像我俩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尊者,这里的我俩也一样,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然后,他说道:“这是自我。它不死,无畏,它是梵。”于是,他俩安心地离开。(3)

生主望着他俩,说道:“他俩没有获得自我,没有找到自我,就这样离去。无论天神和阿修罗哪一方,倘若依据这种奥义,必定失败。”确实,维罗遮那安心地回到阿修罗那里,向他们宣讲这种奥义:“在这世上,自我应该受尊敬,自我应该受侍奉。在这世上,尊敬自我,侍奉自我,他就会获得两个世界: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4)

注:维罗遮那将自我认同为身体,因而,他所说的自我,实际是指身体。

因此,直到现在,在这世上,人们提到不施舍者、不信仰者和不祭祀者,就会说:“哎呀!这个阿修罗!”因为这是阿修罗的奥义。他们用乞讨来的衣服和装饰品装饰死者的身体。因为他们以为这样能赢得另一个世界。(5)

然而,因陀罗还没有回到众天神那里,就发现其中的危险:“这个身体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它也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那么,同样,这个身体眼瞎,脚跛,残废,它也眼瞎,脚跛,残废。这个身体毁灭,它也毁灭。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好处。”(1)

于是,他又手持柴薪,返回。生主询问他:“摩伽凡啊,你已经和维罗遮那一起安心地离去,现在又回来,想要什么?”他回答说:“这个身体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它也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全身装饰。那么,同样,这个身体眼瞎,脚跛,残废,它也眼瞎,脚跛,残废。这个身体毁灭,它也毁灭。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好处。”(2)

他说道:“确实是这样,摩伽凡!但是,我会继续为你讲解。你就再住上三十二年吧!”因陀罗又住了三十二年。然后,生主对他说:(3)

“它在梦中愉快地活动。这是自我。它不死,无畏,它是梵。”于是,他安心地离去。然而,他还没有回到众天神那里,就发现其中的危险:“即使这个身体眼瞎,它不眼瞎;脚跛,它不脚跛;残废,它不残废;有缺陷,它没有缺陷,(1)

“即使身体被杀,它不被杀;身体脚跛,它不脚跛,依然仿佛有些人杀害它,有些人撕剥它衣裳,它会感到不愉快,甚至仿佛在哭泣。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好处。”(2)

注:这里是说梦中也有不愉快的体验。

于是,他又手持柴薪,返回。生主询问他:“摩伽凡啊,你已经安心地离去,现在又回来,想要什么?”他回答说:“即使这个身体眼瞎,它不眼瞎;脚跛,它不脚跛;有缺陷,它没有缺陷,(3)

“即使身体被杀,它不被杀;身体脚跛,它不脚跛,依然仿佛有些人杀害它,有些人撕剥它衣裳,它会感到不愉快,甚至仿佛在哭泣。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好处。”他说道:“确实是这样,摩伽凡!但是,我会继续为你讲解。你就再住上三十二年吧!”因陀罗又住了三十二年。然后,生主对他说:(4)

十一

“它进入熟睡,彻底平静,不做梦。这是自我。它不死,无畏,它是梵。”于是,他安心地离去。然而,他还没有回到众天神那里,就发现其中的危险:“按照方才所说,它在此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是它’,甚至也不知道其他这些生物。它实际上已经毁灭。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好处。”(1)

于是,他又手持柴薪,返回。生主询问他:“摩伽凡啊,你已经安心地离去,现在又回来,想要什么?”他回答说:“按照方才所说,它在此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是它’,甚至也不知道其他这些生物。它实际上已经毁灭。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好处。”(2)

他说道:“确实是这样,摩伽凡!但是,我会继续为你讲解。你就再住上五年吧!”因陀罗又住了五年。这样,总共一百零一年。因此,人们说:“摩伽凡在生主那里过了一百零一年梵行者的生活。”然后,生主对他说:(3)

十二

“摩伽凡啊,这个身体由死神掌控,必然死亡。但它是不死的、无身体的自我的居处。有身体者受苦乐爱憎控制。确实,有身体者不能摆脱苦乐爱憎。而苦乐爱憎不接触无身体者。(1)

“风无身体。云、闪电和雷也无身体。它们从空中上升,抵达至高的光,呈现自己的本相。(2)

“同样,这个平静者离开这个身体,上升,抵达至高的光,呈现自己的本相。它是至高原人。他在那里漫游,欢笑,游戏,娱乐,享有妇女、车辆和亲友,而不记得这个附属的身体。正像牲口系于车辆,气息系于身体。(3)

“若是眼睛凝望空中,正是有这位观看的原人,从而眼睛观看。正是这个自我确定:‘让我嗅这个吧!’从而鼻子嗅这个。正是这个自我确定:‘让我说这个吧!’从而语言说这个。正是这个自我确定:‘让我听这个吧!’从而耳朵听这个。(4)

“正是这个自我确定:‘让我想想这个吧!’思想是他的天眼。凭借思想这个天眼,他在梵界娱乐,看到这些欢乐。(5)

“确实,众天神崇拜这个自我。因此,他们获得一切世界,实现一切愿望。发现这个自我,认识这个自我,他就能获得一切世界,实现一切愿望。”生主这样说,生主这样说。(6)

注:“生主这样说”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十三

我从黑暗走向绚丽多彩,从绚丽多彩走向黑暗。正像马挥动鬃毛,我摒弃罪恶;正像月亮摆脱罗睺之嘴,我摆脱不完美的身体,完美的自我到达梵界,到达梵界。(1)

注:罗睺(Rāhu)是吞食月亮和太阳的阿修罗。“到达梵界”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十四

确实,名为空者带来名和色。梵在它们之中。它不死,它是自我。我到达生主的会堂和住处。我是婆罗门们的光荣。我是国王们的光荣。我是吠舍们的光荣。我已经赢得光荣。我是光荣中的光荣。不要让我变成白发和无齿者。不要让我变成无齿、白发和流涎者。不要让我变成流涎者。(1)

十五

梵天将这传给生主。生主传给摩奴。摩奴传给众生。在老师家中,按照仪轨,在为老师效劳之余,学习吠陀。然后,他返回自己家中,在洁净之处继续诵习。他供养守法的人们,控制一切感官,除了在圣地祭祀,不伤害一切众生。他这样活够岁数后,前往梵界,不再返回,不再返回。(1)

注:“不再返回”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欢迎收藏本专题
奥义书
(古印度)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