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今日财经期刊佳作关注
问题导向: 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
作者:南京大学 盛昭瀚 来 源:《管理科学学报》2019年05期
导读
摘要: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在人类管理理论时代性贡献与实践性关系上,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真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既能使管理理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又能使管理理论保持与时俱进的鲜活度,并且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真理性最终只能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来证明.反之,长久地脱离生动的管理问题,忘记实践本身就是伟大的思想者,或者一味生活在别人的思想栅栏和理论围城中,终究会使我们自己的学术生命力慢慢衰落.问题导向原则要求我国管理理论研究不仅坚持实践化,更从本国国情出发,以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和指导我国管理实践为主旨,最终推动管理学术中国化的实现.当前需要认真弄清楚这一学理逻辑的基本形态与范式,弄清楚如何在问题导向原则中保持这种形态的持久张力,并使这种形态超越民族与地域的局限而融入人类管理学术整体文明之中. 关键词:问题导向; 管理理论; 学术中国化; 引用格式:盛昭瀚.问题导向: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J].管理科学学报,2019,22(05):1-11.
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是指以问题需求为引导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莱茵报》第137号刊论《集权问题》中说得非常直白:“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1].
世界上凡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切管理理论研究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管理问题,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就管理理论研究而言,问题导向是指人们自觉地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科学剖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认识路线、研究路线与方法路线.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总体上都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管理理论研究的完整过程中,并在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关键节点,如最初的实际问题向理论问题的转化、理论问题的抽象化、最终的理论结论的管理真理性检验等,能否把这些关键节点上的关键问题处理好,直接关系到管理理论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本文在对管理理论研究中问题导向的内涵、意义、原则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问题导向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点进行分析,以提高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问题导向原则的精准性和功效.
在《管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一文中曾经指出,管理(活动)之所以需要和重要,是因为它在工程、生产、制造等各类生产活动中能够根据活动的预期目标(目的),使该生产活动更为有序和有效.这暗示着,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的确存在着管理者依据期望目标而不满意、不认可并力图改变现状以提高其有序性或有效性的情况.这一类“情况”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此即是客观存在的“原生态”管理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实际管理问题(现象).
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通过自己与外界的直接接触,眼中看到、耳朵听到“原生态”管理问题的种种现象,并且将各种感知传导到大脑中,经过初步的思考形成对实际问题最初的反映和印象.比如在头脑中对实际问题有了大致边界与轮廓、对问题的关键要素与性质有了初步的判断等等,并且在管理者心里有了想进一步搞清楚问题属性与规律性的愿望,此即为人们常说的形成了“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与实际问题最大的不同是,实际问题是客观的、原生态的,而研究问题是已经在主体的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主观认知,如在对实际问题各种感觉基础上形成了知觉等等,但这类认知相较于实际问题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性往往还不尽完整、不尽准确.
研究问题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如果是想设计一种工具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那研究问题就成为技术问题;如果是想揭示问题禀赋的客观规律和属性,那就成为理论问题.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不同的研究路径.例如,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发明工具来解决问题;理论问题则主要是通过抽象化来发现规律或者设计规则.
举一个例子,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砸坏了,这是个实际问题.有人想办法保护苹果,这是技术问题,比如在地上铺一块毯子解决问题;而牛顿思考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和尚不明白的规律,这就是理论问题,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综上所述,管理理论研究有从初始的实际问题通过感官认知形成研究问题再提炼为理论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主体之所以要把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是因为研究问题被抽象后,主体更容易通过规范的研究范式揭示实际问题具体性之上的普适性、把握住超越其独特性的规律性,从而改变主体对问题本质与规律的知之不深、知之不全、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的状况,这就是研究理论问题对理论发展的贡献.
管理理论所研究的基本上都是理论问题,或者说是具有理论贡献的研究问题.不作特别说明,后文在理论研究语境中提及的问题都是指这类理论问题.
前文说到,在研究问题阶段,虽然人们已有了对实际问题属性的某些判断,但其中不少是主体的初步认知,表现出问题的表象性、直接性,其中不都是客观的、深刻的、本质的,还需要通过规范的方法对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得到实际问题本身固有的、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使人们的认知更客观、本质,这就是理论研究的价值.
从理论价值概念出发,可以认为理论问题是这样一类问题:它们具有一定的现实形态,但对它们表现出来的现象、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用已有的管理理论解释不深刻、不周全甚至解释不了,需要通过研究理论问题而形成的新理论去做到、做好这一切,理论问题这种引导、催化新理论诞生的功效就是理论问题的理论价值.
从学理上讲,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理论问题将蕴育着那个时代较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及鲜活度,自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一般地,问题越重大,可解释的覆盖面越广、学理越深刻,理论价值也越大.
管理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根本上是由管理活动的目的决定的.因为人类管理活动自身是个在管理现实中不断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而管理理论研究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升华,所以,管理实践活动与管理理论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范式上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即无论在实践应用层面、理论研究层面,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原则.
关于问题导向与理论时代性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有精辟的阐述, 他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发展着的理论是发展着的实践的“时代精神上的精华”[2].
习近平也明确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原动力.”[3]
上述深刻论述使人们明确问题导向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以问题为导向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学者不仅应该坚持从客观实际问题出发,洞察和发现问题并发掘问题的理论价值,还应该具备开展问题研究与解决问题的主动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问题意识是学者的抽象思维、具象思维,强烈的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维,理论创新性思维和注重研究实际效应的建设性思维的综合体现.
2) 以问题为导向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起点”,更是个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完整链.它应该完整地体现管理理论研究的推动力来源、理论价值选择与优化、理论研究路径设计、理论结论真理性检验及管理实践的改进等.学者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全局性和整体性观念,避免只陷入某一节点或某一阶段的局部环节,因没有“瞻前顾后”而使得管理理论研究的完整链条脱节.
3)以问题为导向不应该把问题只限于逻辑存在而非现实存在,即问题的组成要素、关联与整体都应该具有明晰的物理、管理与行为内涵,而不能只是符号形态与抽象的逻辑体系,更不能仅仅依靠同义反复式的逻辑证明来构建被揭示的理论规律.这就要求在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避免仅仅用逻辑推理、概念证明概念,避免只能从可能性推断现实性、从预设性推断合理性.这样的理论研究结果既缺乏经验证明,又往往空洞,没有应有的实际意义.
就当前管理理论研究而言,既需要站在更高的理论哲学思维层面进行思考,又要在理论层面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还要在方法论上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术,最终还要用实践来验证所有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意义与真理价值,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问题导向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整体、系统地明确问题导向原则的学理价值:
1) 问题导向原则保证了管理是时代性的致用学问,保证了管理理论研究直面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问题呼唤的基本品格.一般地,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原则尽可能要求人们捕捉到理论价值高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尽可能站在理论哲学思维的高度,提高看透问题本质属性的能力,或者给人以思想的力量;另一方面在面对管理复杂性或面临资源不足、经验不够的情况下,要求能够获得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增强自适应能力[4].这种“获得性能力”与“自适应能力”是当今管理主体坚持问题导向时的“上乘”表现.
2) 问题导向原则保证了中国化为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旨.当前现实情况是,在我国重大社会经济变革实践中产生了众多复杂管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无论从现实逻辑还是理论逻辑,既不可能完全从西方管理思想与理论中找到现成的样板,也不能简单地从我国过去的管理经验中轻而易举地找到解释和解决的模板,只能根据当下中国现实问题,提高我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自洽性,做出原创性的中国化理论创新.要持久、稳定地保持这一研究范式,必须在问题导向原则引导下,坚持我国管理理论研究主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以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和指导我国管理实践为主旨.
3) 问题导向原则保证了我国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化与中国化的统一.我国管理理论研究中作为“导向”的问题固然包括我国情景与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具体问题,但主要还是那些源于中国管理实践并具有普适性、基础性与拓展性的理论问题.这类问题中既包含在国内外管理实践中都出现,但中国学者自主性地以新的知识变革与理论创新来进行诠释和解决的问题;也有至今仅仅在我国管理实践中形成、国外罕见但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普适性理论价值的问题.因此,问题导向原则要求不能囿于我国地域概念,而应该展现出世界大国的文化开放情怀,在充分学习、发挥和拓展国外管理思想与理论文明的同时,更注重扎根于我国管理的实践土壤,用发展的实践创新发展的理论、以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在让国际管理学术界听到中国管理学术创新声音的同时,使中国管理学术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管理学术格局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问题导向原则保证了重点关注原创性理论问题研究.要认识到作为问题“母体”的管理实践本身就是伟大的思想者,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创新研究不可能完全诞生在别人的思想栅栏和理论围城中,更不能依傍别人的理论道路,从别人论文的“狭缝”中拾遗.特别对于年轻学者,如果长久地脱离生动的管理实践,或主要用中国的事实来证明国外管理理论正确,终究会使自己的理论研究能力逐渐衰弱、研究工作价值逐渐“贬值”.
不难看出,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的理论研究活动主要由一定的研究平台、研究主体行为和研究范式组成.其中,基本研究范式为:实际问题—经研究问题形成理论问题—理论问题抽象化—理论研究—结论真理性检验—理论实践应用与改进.
上述管理理论研究基本范式中有两个关键节点,一个节点是从实际问题经研究问题凝练成理论问题,使用了从原生态情景中剥离出理论问题的手段;另一个节点是对理论问题抽象化,一般使用了问题数学化手段.这两个节点使用的手段成为问题导向过程的两个关键要点,它们对于完整的问题导向流程是基本的、必须的,但也往往可能对问题导向原则与理论研究整体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本小节主要对这两个关键要点进行探讨.
第一个关键要点在从实际问题经研究问题凝练成理论问题,主要是如何尽可能降低剥离原生态实际问题情景的损失.
3.1.1 情景
直观上讲,任何具体的管理活动与过程,如同一个有物、有事、有主体、有对象、有关联、有因果、有变化并且依时空顺序展开的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有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故事”.凡故事都有背景、情节与情节的发展,此即为管理情景.实际问题就存在于情景之中并与情景融成一体[5-7].这一基本事实表明,任何实际问题都与管理情景有着“基因”与“血脉”的关联,永远打上情景的烙印.所以,当人们要在理论研究中研究一个问题时,必须通过抽象和凝练手段将它从原生态问题的特定情景中“剥离”出它来.
从理论研究逻辑上讲,这种剥离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因为理论研究属于抽象思维,是在一般意义上认知实际问题的“普遍道理”,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个别具体实际问题细节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揭示问题的共性本质与基本规律.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剥离原本附着在实际问题身上的情景要素,有可能会对实际问题属性造成“伤害”.所以,研究问题并不完全等价于原生态实际问题,会有适当的“损失”,这相当于为了揭示实际问题的共性本质与基本规律而付出的“代价”.
这样,理论问题所揭示的属性与规律就不能简单地完全代表或等价于那个(类)实际问题的属性与规律.从逻辑上讲,只有将理论问题的研究结论再“放回”到原来的情景之中,这些结论与原来情景再度融合并得到修正、完善和补充后,原来问题的固有属性与规律的现实表现才能以最可能的真实性显现出来.因为,一个问题的整体属性与规律永远是问题自身与情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如果尽量在原情景中、或者尽可能地保留一部分情景来研究问题,就能够保证“被抽象和提炼”的理论问题与“原生态”实际问题之间尽量一致,也可以尽可能减小两者之间由于情景剥离而造成的属性与规律的损伤.
特别是,当今管理问题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问题的属性与情景的关联度越来越大,这就更需要尽量在情景中研究理论问题并挖掘它们的属性与规律. 所以,对一个理论问题的研究应该更深一步地在这个问题所处的情景环境中看问题、想问题和分析问题.这样找出的问题属性、规律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将会与实际问题的真实情况更加接近,这恰恰是问题导向的初心.
以上学术思想将催化人们在复杂性管理思维下,提出更具深刻内涵的情景概念:所谓情景,是管理活动环境或管理活动—环境复合系统在整体层面上形成的宏观形态、形态的演化及形成该形态的可能路径,是人的管理活动与过程所有细节信息的整体形态.
对这一概念有几点需要强调说明[8].
1)连续性.在管理活动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现在、过去或未来都有情景的生成与演化,并且是个连贯过程.
2)涌现性.管理情景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管理、行为、文化、心理等要素,既有反映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构性成分,又有反映行为、系统等社会规律的半结构性成分,还有反映文化、价值偏向等人文规律的非结构性成分,更有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情景的动态变化上,既有客观规律和人的他组织表现,还有自组织涌现的结果.
3)演化性.一般情况下,情景在管理理论研究中是普遍又普通的现象,并且有着自身复杂的形态.在复杂性意义下,管理学情景概念的内容出现了鲜明的从系统性到复杂性的演化.
4)在管理学领域,有与“情景”概念类似的“情境”概念,但是侧重点略有不同.情境是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情景是未来将发生的事件集合,情景更注重因果.情境理论着重研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影响,而情景更侧重表述管理复杂整体性.
3.1.2 问题导向中的情景分析
由此可见,在把实际问题从其存在的情景中剥离成为理论问题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情景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对理论研究造成的影响.对此,拟确立以下几点:
1)关注情景重构的嵌入性.问题导向中的问题情景在时间维度上一般都是连贯的,都有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演化.因此,对管理理论研究而言,研究者除了要关注未来的情景,还应关注过去和现在的情景,即除了要关注情景的预测,还要关注情景的重构与再现.因为在人类管理活动中,管理方案的形成与实施本身就是在原来的情景系统中“嵌入”了新的“情景”.这表示我们不再仅仅承认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过去与现在又何尝不曾是处在不确定性之中呢?进一步地,把“未来”、“现在”与“过去”连贯起来,不难发现“今天包含着过去,但今天未必包含在过去之中,明天也不完全包含在过去与今天之中.” [9]
2)关注情景预测深度的不确定性.复杂管理问题的未来情景的形态本质上是复杂和深度不确定的.传统的情景类预测方法过于依赖决策者的主观直觉,容易出现人因性失误.虽然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依据经验与知识以及可推导的因果关系来构建、预测与想象未来情景,但不能认为人可以完全凭借自身的意志来设计和指定未来情景,未来还可能会出现从未见过、甚至连想象都困难的“意外”情景,而这些意外的、令人“大吃一惊”的情景,远远超过了人的预测能力,并会给研究者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3)关注情景演化的复合性.复杂的管理环境或管理决策中的未来情景,除了包括环境系统自身的情景,还包括管理活动—环境复合系统涌现出来的新情景,即管理活动形成的物理新系统与原来环境复合在一起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的情景,这是在复合系统整体层面上涌现出的新的、而在低层次系统中没有的情景.因此,管理主体不能完全站在管理活动之外来“旁观”情景,而应该认识到:一方面,管理活动会受到环境情景的影响;另一方面,管理主体的管理活动及行为本身还会在管理活动—环境复合系统整体层面上“制造”出新的情景.如同人们坐在船上看河岸,岸上尽是“风景”,而人与船从河中驶过,这连同岸上的风景在一起何尝不是一道“新风景”呢?
4)关注情景的路径依赖性.任何管理活动都具有后效性,因此,在原环境情景以及复合系统情景双重意义下,未来情景空间的构成和到达未来空间某个“情景点”的演化路径都会受到这两类变动和演化着的情景复杂性的影响,所以充满着深度不确定性.因此,管理者需要做好必要的情景风险防范,既不能只关注自以为有更大可能性出现的情景(前景),也不能依据价值偏好而只关注更期望出现的情景(愿景),更不能把自己不希望出现的情景从未来情景空间中主观地剔除掉.
综上所述,通过对问题导向的具体实施路径的情景分析,可以看到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之间由于情景剥离而可能造成的深刻的相互影响.根据学理逻辑,要么把抽象后的理论问题尽量放回到原来的情景中去研究,以避免理论问题因过度失去情景而“变形”;要么在对抽象的理论问题研究后,尽量对研究结论给予情景作用的补偿性再思考,使理论问题与原来的实际问题之间因情景剥离造成的“损伤”得到一定的“修复”.近年来,学界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情景耕耘技术”、“情景鲁棒性决策”等.
第二个关键要点是对理论问题的抽象.因为理论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抛弃个别具体的实际问题的细节及独特性,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手段就是抽象.抽象是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通用手段,一般的抽象方法是所谓的模型化.模型被定义为现实问题的抽象代表(表示),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把现实问题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抽象化的结果.提出、设计、建立、论证及使用模型的过程称为模型化,模型化亦称为建模.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构造出不同类型的模型,如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仿真模型等,比较而言,其中数学模型最抽象、灵活、成本也低,对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简称问题的数学化,这也是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下面,针对数学化这一关键要点进行探讨.
3.2.1 管理问题数学化的“来龙去脉”
作为方法论,问题数学化的基本思想为:尽可能撇开问题的具体特性,只抽取出各种量、量的变化以及各类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前提下,使概念或原理符号化、公式化,再利用数学语言(即数学工具)对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数学解释和预测,或从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管理理论研究中的数学化现象有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1)管理问题数学化的历史逻辑
在历史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工具路径依赖对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科学哲学范式上,培根的归纳法和笛卡尔的演绎法不仅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贡献极大,而且深刻影响了早期西方经济学研究模式的形成.具体地说,西方经济学仿照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强调研究的实证性,并努力把经济学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严密的实证方法,特别是数学模型的运用逐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同时也使经济学越来越“科学”.而管理学的学术历史则要短得多,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管理学研究什么问题、如何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等等都在模糊和混沌中探索.这样,借鉴和模仿便成了最容易和有效的办法.由于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学术思维、研究问题内涵等基本点上比其他学科更为一致,而且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运用数学方法尤为成功,于是,管理学在理论研究中模仿经济学的数学化做法,“拜其为师”是最自然不过了.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哲学把经验科学视为哲学问题的理论来源,这种自然化的研究趋势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所有这些就是管理研究数学化的历史逻辑[10].
2)管理问题数学化的理论逻辑
另外应该看到,过去的管理问题无论是环境、目标、主体、对象等等都比较简单,整个管理问题的结构化成分多、确定性比重大,因此,采用结构化数学模型或比较“规矩”的不确定数学方法等相对简单的数学化手段便能够较准确地实现对管理问题属性的抽象描述,加之所采用的数学模型比较简单,数学模型常常都“可解”或者能够对数学模型开展性质分析、趋势分析、阈值分析.特别是过去管理问题的情景不很复杂,情景剥离对理论问题的损伤也不严重,所以数学化研究结论与实际问题状况“差距”较小,从而更易使研究者看到管理问题数学化方法的成功.这样,管理理论研究的数学化的合理性以及后来出现的对数学化路径依赖性就很自然了.这是管理研究数学化的理论逻辑.
3)管理问题数学化的现实逻辑
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更为先进和发达,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使西方学术界一直恭敬和崇拜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同时,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也起源于西方,西方以其发达的经济体系和管理平台,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管理理论,而且取得了牢固的学术话语权和裁量权,如制定学术行为规则,并以这些规则背后的话语强势来强化自己的学术地位.例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于1959年发布“管理研究和教学应着重于科学与学术化”的报告;20世纪80年代,AMJ(美国管理学会会刊)宣布其全部版面只接受所谓严谨的实证科学研究论文[11].容易理解,这样的学术价值倾向在其各种学术与文化资源的支撑下,必然具有其强势性和强制性,甚至在管理学学术共同体内形成这种由于“设计的文化”挟持而非客观规律引起的学术价值观与行为方向.这一现实背景进一步强化了管理研究数学化成为管理学界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
几十年来,由于中国管理学历史传承较少、发展时间较短,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学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引进、介绍、传播、跟从国外管理思想和理论体系,导致不少学者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管理数学化学术价值观.另外,随着我国学术开放性的增大,更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这一学术价值观的扩散,甚至成为高校管理学科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这是管理研究数学化的现实逻辑.
3.2.2 管理问题数学化的认知
面对当前这样的现实情况,应该对管理理论研究问题数学化有所反思.一般地,管理问题数学化过程就是数学模型化过程,其基本流程为:模型化构思—模型化方向表述—问题原型机理分析—模型化假说(管理假说与数学假设)—模型的构造与推导—模型的数学性质研究—性质的背景分析—算法的设计与公式化—程序开发—辅助支持系统配备—模型化结果验证与调整—完善与迭代.
因此,根据问题导向的完整流程,管理问题数学化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是否较好地满足以下三点:
1)管理实际问题要能够通过一定规则映射到数学空间中,如问题概念要明确且建模需要的数据、信息必须齐全;假设要合理并在数学空间中存在与假设对应的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能够推导或证明得出有意义的数学结论.
2)数学模型在数学空间中可研究,需要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是完备的,模型具有可解、可计算、可挖掘性质(稳定性、周期性、非线性等),且结果必须由数学逻辑推导得出或者由计算机实现.
3)所有的数学结论与计算结果的管理真理性都要映射回管理现实空间,验证其正确性、合理性.管理结论的可解释性与实际意义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由以上三点可知,管理问题数学化是研究主体在现实空间与数学空间之间进行多次信息和思维转换并形成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完整过程.所以,需要建立以下两点认知,否则认知上的偏差与实际操作上的缺失必然会对问题导向造成负面影响.
1)问题数学化仅仅是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某个节点处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论,而且要运用得当.如果不能把实际问题的属性与特征比较完整地“映射”到数学空间中去,或者没有对所得数学结论的管理真理性进行实践验证,那么即使数学模型和计算技巧再“漂亮”,也难以说明问题数学化有什么真正的管理理论研究上的意义.例如,在从现实空间转换到数学空间的过程中,如果以过度简化问题的现实性来迎合数学模型可解、可研究的局限性,从而会活生生地使一个原本鲜活的实际问题 “枝叶破败”,或者非得让实际问题“削足适履”,最终必然会大伤实际问题现实性“元气”.另外,到了数学化必不可少的要用实践检验数学结论管理真理性的时候,如果检验的真实性和严格性不够,最终会导致数学化只有数学意义而不再能够体验出管理的“本味”,这些数学化过程中的“掐头去尾”现象必然会影响问题数学化的实际价值.
2)当今人类管理活动中,各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结构化的情况日趋普遍,实际问题中大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关联、复杂情景及演化等都难以用结构化数学模型来描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人”,“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问题中人的心理、感知、思维、顿悟、文化、价值取向等等都充分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结构化的特点.因此,针对实际管理问题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要素及复杂形态、人作为主体的管理情景及情景演化等等,至少目前是难以精准数学化的.这需要采用包括数学化和其他方法组成的综合“符号系统”才能较完整地抽象和提炼问题属性,硬性地使用单一的数学化方法来抽象一个复杂管理问题在学理上是欠缺的.
从更深层次上讲,管理理论研究要关注管理问题的现实性与独特性、关注管理过程细节与情景的相互依存性、关注人的社会性与适应性、关注解决问题方案的操作性与有效性,这些目标将同时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仅仅依靠数学化手段是难以实现的.这不仅是由于数学模型自身结构化的局限性,还因为数理论证过程的封闭性以及管理科学自身“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自洽意识,排斥或阻断了实践与经验对管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验证.这导致在微观的管理学学术研究中出现以抽象的数学命题替代具象的管理实际;在宏观上出现以管理数学替代管理工程与管理实践的扭曲现象,这显然都不是人们希望的.
总之,在“问题导向”上,问题数学化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数学化在管理理论研究中已经发挥并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管理复杂性的不断增强,服务于管理研究的数学思想、工具和方法不是过剩,而是需要更新颖、能力更强的数学知识的帮助和支持.但是无论如何要明确数学化仅仅是手段,而不是原则;是工具,而不能成为“工具主义”,更不能以管理数学化中的数学化比重的多少与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管理学术水平的标准.
除上面两个关键节点外,研究模式与学术价值取向对问题导向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面对当今时代性管理理论问题,必须在整体层面上直面问题的复杂整体性,例如,在研究层次上,不能将体制性问题降格为机制性问题,再降格为技术性问题,最终落点成操作性问题,从而失去重大问题原有全局性理论意义;再如,不能为了避开重大问题整体性的复杂难点,而把一个局部小问题的简单研究结论不加制约地放大成对全局大问题的复杂研究结论,如此等等都不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正确态度,更不是应有的做大学问、真学问的态度.
简言之,能够回应时代性重大问题的理论创新就是大学问;无论问题大小,探究其真实、深层次规律就是真学问.面对这类理论研究,就要冲破学科的人为划分和隔离,开展多学科协同的整体性理论研究模式.
众所周知,随着管理学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在整体性理论体系内部,出现了学科的概念.所谓学科,就是在管理知识整个大体系内部,某个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边界的知识体系.一个学科往往存在一个“志趣相投”的学术共同体,大家有一致或者相近的学术目标、研究原则、研究宗旨、研究方向以及主要的研究工具、手段和方法等等.面对同一个理论问题,不同的学科通常会根据本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开展研究,并得出符合本学科逻辑和规范的结论.
然而,复杂管理问题不应该成为被学科透镜处理过的“问题谱”,就像自然光被三棱镜折射出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的光带.因此,不能仅仅用还原论,而要用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系统论,运用系统思维来认知、分析和解决整体问题.因此,研究复杂管理问题不宜采用单学科思维,也不能仅仅采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工具和方法,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而不是排他性.这就要求学者基于“问题导向”原则开展重大管理理论研究时,要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多学科协同的研究团队,仔细分析各学科的独特视角和优势,安排好各学科的研究切入点,并在不同学科之间处理好研究程序的衔接与认知互补,既认识到解决重大问题需要多学科融合,也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回应重大管理问题,复杂性已经不允许单学科孤立作战,多学科协同研究已成为基本模式,多学科人员形成的团队也已成为有效的组织形态.这时,最重要的是多学科综合团队的总协调人要有复杂整体性思维和整合多学科资源的能力,而整个团队要形成协同、协调和协作的文化.
在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作为“导向”的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重大有一般,而重大、一流的管理理论创新,一定是以重大问题为起点的.尤其,当今的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世界管理学领域应该有与国之地位相称的学术建树与理论贡献.虽然并不要求所有的学者都以这一类重大问题为导向,但学界一定要有一批理论研究人员以它们为主题开展研究,并争取在理论发展上有重要突破.为此,当前亟需构建良好的理论研究环境,树立正确的理论研究价值观,让一批有能力的学者在比较稳定和宽松的环境中聚焦于管理大问题、真学问,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取得影响力广、贡献度大的理论成果.
这里所说的大问题主要应该是宏大的、具有全局影响力的理论问题,这样的成果必然是真学问,不仅是前沿性成果,还可能是突破性成果.突破性理论成果是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最高境界”,所谓突破性是相对于已有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新开辟的理论道路,例如,提出了“颠覆性”新概念、新原理、设计出基于新原理的重要科学方法等等,这样的成果已经不是简单的用罗列几个创新点来表述其学术贡献的成果,而是要能够用清晰、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清楚在学术体系上突破了什么、用什么科学方法取得了突破、突破的具体科学结论是什么和突破的学术意义是什么[12].事实告诉我们,要能够对这些具有整体学理性的问题有高质量和实实在在的回答,绝非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做到,可能需要在寂寞的环境中坐上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冷板凳”.此外,由于这类突破性成果原创性强,对传统学术的批判和反思力度大,因此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被学术共同体认可和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学者学术前途的风险,就研究成果载体形式而言,以发表论文的形式为学者自己“发声”真的非常不易.
以上种种,不仅是对学者研究大理论问题能力的考验,还是对学者学术品格的考验,更是对学术大环境的拷问.尤其是当前,学术和人才评判主要以论文为标准,单这一点就容易令研究管理理论大问题的学者萌生退意;再加上如果职位晋升靠论文数量,连“饭碗”都不保,谁还愿意静下心来研究大问题、做真学问?因此,在学术管理和水平评定上,要看论文但不能“唯论文”,宜进行分类管理.例如,通过一定的甄别程序,为一部分具有优秀理论研究潜质并执着于重大理论创新研究的人提供一定的宽松环境,让其“安心地”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要明白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者不仅要具备高度的理论兴趣和自觉性,面对研究道路上的巨大困难和风险还要具备一定的信念、韧性和耐性.因此,不宜对他们一味地“逼论文”、“数论文”.设想倘若当年要求李白、杜甫每年都上交一定数量的诗篇,恐怕他们也只好疲于应付,导致产生许多平平之作,不仅其个人历史地位,甚至连唐文化瑰宝也都会因之受损.
从学理上讲,管理学研究的问题导向原则自然会引起推动管理学学术中国化这一话题,特别是当把这一话题放到我国现代学术体系形成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思考,它的重要性与意义会更清楚.
在过去一段较长时期,我国管理学学术的“大头”属于“在中国的管理学学术”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形态是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与语境中,中国学者主要按照西方管理学研究的范式、遵照西方管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和国外学者提出的管理学学术问题解释、说明、分析中国本土形成的管理学学术问题.这是中国现代管理学学术体系发展的初始阶段.
目前,这一阶段正在向“管理学学术中国化”阶段提升和演化.“管理学学术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中国管理学学术界在学术研究上逐渐形成了从以“照着讲”为主到“接着讲”为主的重要转变、从以“学徒状态”为主到“创新状态”为主的重要转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在继续充分学习、发挥和拓展国外管理思想与理论文明的同时,更注重扎根于我国管理的实践土壤,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回应国家重大实践需求,并让国际管理学学术界听到中国管理学学术创新的声音.这强烈体现了中国管理学界经过几十年的成长不断成熟并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文化自信、理论自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管理学学术正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管理学学术格局中的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学学术中国化重要的不仅仅是围绕某个具体的管理学学术观点和方法,或某个具体的管理学概念与问题讨论具体的管理学中国化创新,而更是要弄清楚当前是否存在这种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转变的客观规律与基本的学术范式,要弄清如何保持这种转变的持久张力以及使这种转变超越民族与地域的局限而融入人类管理学学术整体文明之中.这是中国现代管理学学术体系发展进入自主性创新的新阶段.
这一新阶段意味着我国管理学学术发展与理论创新的步伐滞后于管理实践脚步的现状将得到改变,长期以来“向欧美看齐”的学术研究标准的自我学术失语现象将得到纠正.这是我国管理学学术发展新的现实道路和美好前景,它已经显露出萌芽和曙光.
管理学学术中国化发展的顶端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派.回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曾经做出过的巨大贡献,对于我国这样的当今世界大国的地位,毫无疑义地,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派既是当今我国管理学界的必然发展方向和历史责任,又是我们民族与国家在世界管理学学术界应有的学术尊严.
学派指的是拥有共同学术研究领域、共同基本学术思想、共同研究方法体系并取得公认的历史性学术成就的科学共同体,是人类在该领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最高标志与象征.一个学派基本上要具有以下几个要素: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带头人并开辟了一个重大学术领域,在该领域内形成了完善的基础性学术思想、理论、方法体系;沿着上述路径有持续性的研究队伍不间断地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并不断丰富学术成果;该共同体的影响持久扩大,并形成更大学术范围内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
人类管理思想史告诉我们,管理学派无不是在那个时代重大管理实践变革的基础上与理论突破性创新的催化下,经过作为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家的引领、科学共同体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而诞生和形成的.在我国,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创立的系统科学思想、理论与技术体系就是我们国家自主创立的科学学派的光辉典范.
虽然我国管理理论研究从“在中国的管理学术”阶段到“管理学术中国化”阶段再到形成中国特色管理学派的道路是漫长而充满崎岖的,但是,我们有这样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是理论自觉,理论自觉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学术创新为目的开展自主性学术活动;就是坚持管理学学术与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特别是以下两点,对于实现我国上述管理学学术阶段的升华与递进提供了重大的平台优势:
1)管理学学术中国化深厚的实践平台.当前,我国各个领域大量、丰富的变革性管理实践正催生着管理学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虽然管理学学术发展的具体路径和重要里程碑事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偶然性,或者说,虽然“浇灌同一时,萌芽或先后”,但管理学学术中国化重要创新的幼芽正在“破土而出”.
2)管理学学术中国化理论哲学思维平台.只有确立正确的理论思维原则,才能实现对当今复杂管理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在这一重要问题上,中国特色的系统科学体系对我们正确认识复杂管理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理论思维原则要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针对复杂性问题,我国学者构建的综合集成方法论与方法体系也使我们可以设计具体的复杂管理问题研究方法体系[13-15].
不难看出,在上面两个重要的基础性平台支撑下,从现在起,只要我国管理学界数代人不懈奋斗并持久保持我国管理学学术发展与创新的张力,诞生我国特色管理学派不会遥无可期.
当前,在管理理论研究中秉持问题导向原则,其根本宗旨是基于中国管理实践构建解释中国管理现象的理论,不仅以中国的理论创新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同时也以中国学界的管理思想与理论创新为人类共同的管理文明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所有的这一切,都与管理理论的时代性、时代化、实践性、中国化密切相关.这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中国管理学学术的历史担当意识,秉持理论自信之精神,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问题与需求,努力做管理学学术的真学问、大学问.
可以预计,当今我国管理学学术这一新气象以及关于管理学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进一步辩证统一将会越来越充满活力,并在我国管理学学术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广大管理学学者的努力践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前行态势.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Marx K, Engels F. Anthology of Marx and Engels (Vol. 40)[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2.(in Chinese)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62.
Marx K, Engels F. Anthology of Marx and Engels (Vol. 10)[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562.(in Chinese)
[3]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7(002).
Xi Jinping. Remarks at the symposium on the work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 People’s Daily, 2016-05-17 (002).(in Chinese).
[4]Simon H A. Theories of Bounded Rationality[M]// McGuire C B, Radner R.(Eds),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North-Hoii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161-176.
[5]Kahn H R C. The year 2000: A framework for speculation on the next thirty-three years[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67, 83(4): 663.
[6]Curtin L L. Learning from the future[J]. Nursing Management, 1994, 25(1): 7.
[7]Fildes R. Scenarios: 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98, 49(7): 773-774.
[8]Sheng Z H.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ega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Chinese Practices[C]// International Serie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Springer, 2018.
[9]盛昭瀚. 计算实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N]. 光明日报, 2012-04-11(011).
Sheng Zhaohan.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A new approach to social science research[N]. Guangming Daily, 2012-04-11(011).(in Chinese)
[10]赵建军. 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图景[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1-31(007).
Zhao Jianjun. The basic picture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Today, 2019-01-31 (007). (in Chinese)
[11]本刊特约评论员. 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J]. 管理学报, 2013, 10(4): 469-487.
A guest commentator. Ask management again—“management in China” ques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10(4): 469-487.(in Chinese)
[12]刘益东. “互联网+代表作”是拔尖人才试金石[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10-30(001).
Liu Yidong. “Internet+magnum opus” is a touchstone for top talent[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Today, 2018-10-30 (001). (in Chinese)
[13]钱学森.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3(6): 526-532.
Qian Xuesen. A new discipline of science——The study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its methodology[J]. Journal.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 2011, 33(6): 526-532. (in Chinese)
[14]于景元.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体系[J]. 科学决策, 2014, (12): 1-22.
Yu Jingyuan. Qian Xuesen’s system science thought and system science[J].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2014, (12): 1-22. (in Chinese)
[15]盛昭瀚, 游庆仲. 综合集成管理:方法论与范式——苏通大桥工程管理理论的探索[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 2007,(2): 1-9.
Sheng Zhaohan, You Qingzhong. Meta-synthesi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nd paradigms—The explor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ory in Sutong bridge[J].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2007, (2): 1-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盛昭瀚(1944—),男,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zhsheng@nju.edu.cn
2、争鸣:管理理论研究中“问题导向”之问题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 徐飞 来 源:《管理科学学报》2019年05期
导读
摘要:结合管理学的主流研究范式,对"问题导向"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梳理,指出管理学理论研究需要透过表象问题不断追问深层次问题直至最本质最深刻的"元问题"。同时指出,研究者尚未建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本土研究者在现代管理学学术话语权的弱势以及程式化结构化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的大行其道,是"问题导向"仍然还成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再则,除"问题导向"外,"逻辑导向"、"理论导向"的研究方法亦值得重视。 关键词:问题导向; 管理理论; 本土情境; 学术中国化; 引用格式:徐飞.管理理论研究中“问题导向”之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9,22(05):12-14.
盛昭瀚教授在本期《管理科学学报》发表的大作《问题导向: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以下简称《问导》),对问题导向的原则与价值、问题导向总的关键要点分析以及问题导向与研究模式等有重要论述,对“问题数学化认知”一节的剖析尤其深刻。文章强调指出,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在人类管理理论时代性贡献与实践性关系上,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诚然, 真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既能使管理理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又能使管理理论保持与时俱进的鲜活度,并且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真理性最终只能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来证明.
然而,对管理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导向”,仍需追问和深入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导向”中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实践问题、现实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逻辑问题?是定性问题还是定量问题?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研究方法(范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般而言,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或主流研究范式有3种:一是基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以概念抽象、学理思辨及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的规范性研究;二是基于社会学、行为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以实验研究、预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分析、田野调查为主要特征的实证研究;三是基于系统科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AI)等学科,以数学建模、模拟仿真、数据挖掘为主要特征的量化研究.
大体上,方法一对应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方法二对应的是实践问题和现实问题,方法三对应的则是(可)定量问题.黑格尔在谈到研究方法时强调指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方法一定由内容决定”.依此逻辑,方法由问题决定.因此,弄清楚问题是什么至关重要.
通读《问导》,“问题导向”中的“问题”应是实践问题或现实问题,亦即原汁原味未经提炼的“原生态”实际问题.其实,“原生态”问题不是问题,而是问题情境(景)、情况、背景、现象或素材.问题不会自动呈现,需要揭示、提出或定义.这也是《问导》作者强调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并突出强调理论问题价值的原因.
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理论)问题,可以从4个方面来界定,其一,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其二,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其三,造成差距的因素.对管理而言,造成应有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的各种影响因素就是问题;其四,关键或重要之点.在把实际问题从其存在的情景中剥离成为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情景重构的嵌入性、情景预测的深度不确定性、情景演化的复合性以及情景的路径依赖性[1],以确保理论问题对实际问题的“保真”.
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深入研究问题背景的基础上,明确问题的性质、类型、范围或论域,这是思维展开和深入的前提.想必《问导》最本源最质朴的意义,就是以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经过概括、提炼、抽象然后加以深入研究.实际上,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原生态”问题出发,透过表象问题不断追问深层次问题直至最本质最深刻的“元问题”.一旦找到“元问题”,往往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钥匙,甚或问题即答案.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还需要仔细研判和甄别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是主要问题还是次要问题?是具体性、特殊性、个性问题,还是一般性、普遍性、共性问题?是宏观问题还是中观问题或微观问题?是个案问题还是“现象级”问题?如此等等.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发明创造和理论研究从本原上讲都是从问题开始.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他进一步指出“提出新问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导》也指出,世界上凡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切管理理论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回答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管理问题,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性[1].
既然如此,管理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导向”为何还成为问题,以致需要提倡和强调?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将问题作为研究起点的“问题导向”方法固然是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须的.将文本、概念、逻辑甚或理论作为研究的起点,与之相对应的“文本导向”、“概念导向”、“逻辑导向”、“理论导向”等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要.实际上,学科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发展相对成熟、充分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逻辑导向、理论导向的色彩越鲜明.
以物理学为例,最早的理论物理都是从实验(实践)出发,通过做大量实验然后总结规律得出定律.后来,直接从理论出发产生新的理论,如把电学和磁学(以及一部分波动光学)的规律加以概括抽象,产生Maxwell 电磁理论.再接下来,根据不同的理论间的相似性进一步提炼、抽象,可创造出通用的产生理论的工具——理论发生器(theory generator).在理论发生器里给定所需要的量,就会自动生成理论,如Lagrange 动力学,Hamiltonian 力学等.若将理论应用于不同情景,还可获得一些具体的定律.
当然,管理学因其涉及学科的庞杂性、综合性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关涉人!)的复杂性、模糊性,其理论难以在“象牙塔”里凭空产生,不能纯粹地从逻辑到逻辑,从理论到理论,必须扎根社会实践和管理实务,但“逻辑导向”、“理论导向”的研究方法对管理学无疑具有参考性、借鉴性和启发性.
二是研究者尚未建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研究者面对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具有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对问题能够敏锐感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多年来,一些研究者习惯于把现有管理理论视作不容改变的“金科玉律”,一味被动地加以接受,几近丧失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对大量管理实践和管理变革中出现的管理现象和管理问题视而不见、习而不察、浑然不觉.特别是洞察力的严重欠缺,也使得研究者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管理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真问题”.
三是诚如《问导》作者所言,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起源于西方,西方以其发达的经济体系和管理平台,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管理理论,而且取得了牢固的学术话语权和主导权[1].几十年来,由于中国管理学历史传承较少发展时间较短,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学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引进、介绍、传播、跟踪、追随国外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导致不少学者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管理数学化等学术价值观.此外,较之“问题导向”需要极具直觉力、洞察力、想象力去发现和提炼问题,所谓严谨的程式化结构化的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相对简单,也迎合(国际)主流期刊偏好,文章易于发表.因此,基于趋利避害的功利主义考量,我国研究者自然不太愿意选择费力不讨好的“问题导向”方法.
这些年来,中国管理学界逐步完成国际接轨,大批中国管理学学者已经快速学习并掌握了西方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当下,我国管理学学者最应该做的就是扎根中国经济管理实践,充分利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日新月异的管理变革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问题导向捕捉管理变革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机会,深刻反思本土情境对于管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新现象.进而兼收并蓄、顶天立地,构建具有原创性的管理新理论和新思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管理学新方法和新范式[2],这是当代中国管理学者的重大使命.
参 考 文 献:
[1]盛昭瀚. 问题导向: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J]. 管理科学学报, 2019, 22(5): 1-11.
Sheng Zhaohan. Problem orientation: Driving force of management theory developme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19, 22(5): 1-11.(in Chinese)
[2]肯·G. 史密斯, 迈克尔·A. 希特主编.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典藏版)[M]. 徐飞、 路琳、 苏依依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Smith K G, Hitt M A. Great Ideas i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lassical edition)[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徐 飞(1964—), 男, 四川巴中人,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Email: xufei@swjtu.edu.cn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四、健康生活
【越乐观的人,越有希望活到85岁以上】据《卫报》8月26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新研究:乐观的人更可能长寿,更可能活到85岁以上。研究受试者约71500人,与最不乐观的人相比,平均而言,最乐观的男性和女性的寿命要长11-15%,他们更可能活到85岁。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1361期)
编辑整理: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高阳、徐姗姗、姜倩雯 、王鹏丽、殷杰、李莉、郭蔷、许思宁、马洪梅、蔡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