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财经期刊佳作关注:退休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吗?

三、今日财经期刊佳作关注

退休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吗?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 王亚迪  来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年06期

  导读  

摘要: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和2015年全国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通过对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考察退休对女性中老年人与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退休对我国女性中老年人与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退休显著提高中老年人社交活动频率,是否参加社交活动、社交活动频率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社交活动频率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交活动的增加是导致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原因。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与此同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时,应注意延迟退休过程中配套措施的实施,注重社交活动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退休; 中老年人; 幸福感; 社交活动;

引用格式:王亚迪.退休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吗?[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06):26-36.

一、引言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7%,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比重在逐年递增(董夏燕、臧文斌,2017)[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越来越多老年人将会进入退休群体,与此同时,由于退休后预期寿命的增加,退休人口所占比重也将逐渐增大,这些给医疗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造成很大压力。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中国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显现(刘生龙、郎晓娟,2017)[2]。基于此,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但制定渐近式延迟退休政策时应关注退休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生活满意度是反映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Bukenya,2001)[3],也是测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之一(杨青松等,2015)[4]。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退休与其幸福密切相关。未退休时,中老年人可能将时间更多的用于劳动供给,退休后,则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可能发生了变化,进而对中老年人幸福产生影响。因此,研究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且探讨退休对幸福感影响的可能渠道,探讨社交活动变量的中介作用,对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应如何获得居民支持提出相关启示。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退休与幸福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群体不同,退休与幸福感的关系存在差异。中高等收入人群通常有更高的退休生活满意度(Bender,2012)[5]。相对于未婚(包括单身、寡居或离异)退休者,已婚退休者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Reitzes等,1998)[6]。关于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认为,退休使个体的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发生了变化,同时给个体带来孤独感,显著减少人们幸福感(Beck,1982[7];Ekerdt,1987[8])。一些研究认为,退休对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Kim和Moen,2002[9];Latif,2011[10]),特别是对于自愿退休人员更是如此(Bender,2004)[11]。还有一些研究认为,退休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Bonsang和Klein,2012)[12]。同时,一些研究发现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多因素多途径的(Kim和Moen,2001[13];Pinquart和Schindler,2007[14]),不仅包括个体的收入与健康状况,社交活动对退休人员幸福感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内关于退休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影响个体退休意愿因素的探讨。李琴与彭浩然(2015)[15]在排除了无休止劳动意愿样本的延迟退休意愿后,认为中国城镇中老年人中女性、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更倾向于延迟退休,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却越不愿意延迟退休。田立法等(2017)[16]以天津为例,研究了影响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意愿的因素,发现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身体越健康、收入越高、身处管理岗的居民更易于接受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单位比民营、私营企业职员更易于接受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第二,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的关系。封进(2017)[17]认为延迟退休会使养老金财富下降,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延迟退休可增加养老金财富与延迟退休后工作年限增加所带来的工资收入之和。第三,“退休-消费”之谜。邹红和喻开志(2015)[18]认为退休显著降低城镇家庭非耐用消费支出的9%、与工作相关支出的25.1%、文化娱乐支出的18.6%和在家食物支出的7.4%。国内关于退休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鲁元平和张克中(2014)[19]利用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CGSS数据探讨退休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认为退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退休平均能增加居民幸福感0.047分(总分为5分),退休对男性、正常退休者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王琼和曾国安(2015)[20]认为个体收入的变化与闲暇活动的增加在退休带来的幸福感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常退休对女性、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人员的生活满意感与快乐感有显著的正影响,对男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领导职务者和高级职称者生活满意感与快乐感的影响不显著。前者数据较老,后者没有对社交活动变量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两者均未关注退休对幸福感影响的滞后效应。

制定渐近式退休政策时应关注退休对个体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幸福感的影响,而国内关于退休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对中介变量(社交活动变量)的探讨不足,本文尝试考察何种类型的社交活动在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途径中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为提升中老年人就业者幸福指数,应满足中老年人具体何种社交活动需要。

三、数据来源、变量描述和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和2015年全国调查数据,CHALRS的问卷设计参考了国际经验,包括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HRS)、英国老年追踪调查(ELSA)以及欧洲的健康、老年与退休调查(SHARE)等,该调查覆盖了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个县、450个社区(村),旨在收集一套代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考虑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本文剔除各个变量的缺失及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得2013年女性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样本2163个,男性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样本1622个。为进行稳健性检验,将2013年数据与2015年数据进行匹配考察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滞后效应,剔除各个变量的缺失及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得女性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样本573个,男性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样本421个。

(二)变量描述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中老年人幸福感,向被访者询问“总体来看,您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被访者回答分别为“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一点也不满意”对回答依次赋值“1、2、3、4、5”,数值越小表示幸福感越高。样本范围内,女性幸福感平均为2.920,男性幸福感平均为2.858,均基本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是否退休,为“您是否办理了退休手续(包括提前退休)或内退?”,制度退休赋值为1,未制度退休赋值为0,同时,剔除制度退休后仍继续参与非农劳动的中老年群体。

3.控制变量。为控制年龄效应,保留年龄在45周岁到75周岁的样本;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农业户口赋值为1,非农户口赋值为0,退休政策同样适用于部分农村户口居民,如农村教师、乡镇企业职工等;婚姻状况包括从未结婚、在婚以及分居或离异或丧偶;受教育程度包括小学以下、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及以上毕业。

4.中介变量。关于中介变量“是否参加社交活动”,问卷向被访者询问“过去一个月是否进行了下列社交活动(可多选)”,选项为:“串门、跟朋友交往”、“打麻将、下棋、打牌、去社区活动室”、“无偿向与您不住在一起的亲人、朋友或者邻居提供帮助”、“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无偿照顾与您不住在一起的病人或残疾人”、“上学或者参加培训课程”、“炒股(基金及其他金融证券)”、“上网”、“其他社交活动”、“以上均没有”。若受访者回答“以上均没有”视为“未参加社交活动”,赋值为0,若受访者只要参加11项社交活动中的一项社交活动,视为“参加社交活动”,赋值为1;关于中介变量社交活动频率,对于每一项社交活动,问卷向受访者询问“过去一个月的活动频率”,选项为:“差不多每天”、“差不多每周”、“不经常”,将选项进行反向编码,将每一项社交活动的频率相加,可获得过去一个月的社交活动频率,取值范围为0-33,值越大代表参加社交活动的频率越频繁,0代表过去一个月没有参加社交活动。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及中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图1与图2分别展示了制度退休与未制度退休的生活满意度,可以看出,无论是女性中老年人还是男性中老年人,制度退休中老年人报告“极其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未制度退休中老年人,相比之下未制度退休中老年人“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制度退休中老年人,即制度退休中老年人比未制度退休中老年人感到更幸福。当然,退休与幸福感之间更为准确的关系,将在下文进一步讨论。

1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资料来源: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

图1 制度退休与未制度退休的生活满意度(女)

图2 制度退休与未制度退休的生活满意度(男)

(三)模型选择

为探讨退休、社交活动与幸福感的关系,采用OLS回归估计,设定基准回归方程如下:

Hapi=a1Retirei+a2Xi1i

(1)

Soci=b1Retirei+b2Xi2i

(2)

Hapi=c1Soci+c2Xi3i

(3)

Hapi=d1Soci+d2Retirei+d3Xi4i

(4)

公式(1)探讨了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被解释变量Hapi代表中老年人幸福感,取值范围为1-5,值越小越感到幸福;解释变量Retirei为是否退休,当Retirei=1时表示退休,当Retirei=0时表示未退休;Xi表示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控制变量。

公式(2)探讨了退休对是否参加社交活动以及社交活动频率的影响和退休对11项社交活动中参加每一项社交活动可能性的影响。公式(3)探讨了是否参加社交活动与参加社交活动频率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11项社交活动中每一项社交活动的参加对幸福感的影响。公式(4)的系数d1是在控制了是否退休的影响后,社交活动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b1d1是经过社交活动变量的中介效应。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

我们分别探讨女性中老年人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与男性中老年人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表2反映了OLS模型的估计结果。

2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p<0.01,**p<0.05, *p<0.1。

对于女性中老年人,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时,退休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加入控制变量后,退休仍然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对于男性中老年人,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时,退休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加入控制变量后,退休仍然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这与鲁元平和张克中(2014)[19]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退休意味着从过去的负荷工作与职业竞争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中老年人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而有利于增进其幸福感。

对于控制变量,在婚姻状况方面,以从未结婚为参照,在婚状态显著有助于增进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即使是在分居或离异或丧偶状态下,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也显著好于从未结婚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凸显出婚姻对于男性中老年人的重要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以小学以下学历为参考,初中毕业女性中老年人幸福感显著提高,高中及以上毕业女性中老年人幸福感显著变差,高中及以上毕业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显著变差,其可能的解释是不同的学历群体有不同的心理期许,并且其参照群体存在差异,考虑到部分控制变量可能存在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不对这些变量的结果进行过多的引申与讨论。

(二)内生性讨论

针对退休选择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一步探讨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本文选择“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作为工具变量,其中男性中老年人年满60岁取1,女性中老年人年满50岁取1(王琼、曾国安,2015) [20]。选取的原因是认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则办理制度退休的可能性越大,且是否达到退休年龄与幸福感关系不大。表3显示,对于女性中老年人与男性中老年人,豪斯曼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所有解释变量均外生”,即认为退休为内生变量,F统计量均超过10,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

3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p<0.01,**p<0.05, *p<0.1。

表3显示了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后的回归结果。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女性中老年人,是否退休的回归系数在5%的统计意义上显著,说明是否退休能够显著影响女性中老年人幸福感;对于男性中老年人,是否退休的回归系数在1%的统计意义上显著,说明是否退休能够显著影响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同表2结论相一致,对于女性中老年人与男性中老年人,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1.倾向得分匹配法

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一步验证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为了比较退休中老年人与未退休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差异,最理想的状况是能够获得同一中老年人在退休与未退休情况下的幸福感情况,然而,这是不成立的“反事实”情况。同一中老年人只能观测到其一种情况,即退休或未退休。倾向得分匹配法则可以构建“反事实框架”来进一步验证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检验退休对幸福感影响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4倾向得分匹配结果(女)

注:括号内为t值;半径匹配中半径设定为0.0001;***p<0.01,**p<0.05, *p<0.1。

表4与表5展示了运用核匹配、一对一匹配、半径匹配以及局部线性回归匹配后,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ATT)的结果显示,在消除了退休中老年人与未退休中老年人之间的可观测个体特征差异后,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仍然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前文的实证结果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5倾向得分匹配结果(男)

注:括号内为t值;半径匹配中半径设定为0.0001,***p<0.01,**p<0.05, *p<0.1。

2.滞后一期

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为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将2013年数据与2015年数据进行匹配考察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滞后效应。本文保持基于2013年数据的退休核心解释变量不变,将前述回归中的被解释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替换为基于2015年数据的对应变量,即通过分析 表6

退休对幸福感影响的滞后效应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p<0.01,**p<0.05, *p<0.1。

2013年中老年人是否退休对2015年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可能存在的滞后效应。但是由于2015年数据缺失比较严重,对于婚姻状况变量不再适合分为从未结婚、在婚以及分居或离异或丧偶,对于婚姻状况变量,将已婚与配偶一同居住或已婚,但因为工作等原因暂时没有跟配偶在一起居住赋值为1,视为有配偶,将分居、离异、丧偶、从未结婚赋值为0,视为无配偶。退休对幸福感滞后效应的OLS实证结果显示,退休女性中老年人幸福感显著好于未退休女性中老年人幸福感,退休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好于未退休男性中老年人幸福感,但不显著。

五、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途径

本文进一步探讨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途径。未退休时,中老年人可能将时间更多的用于劳动供给,退休后,则中老年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通过查询CHARLS数据库,我们获得了社交活动变量,具体的关于每项社交活动的参与情况见表7。

由表7可知,从总样本来看,53.08%的中老年人至少参与一项社交活动,其中参与度最高的项目依次为:38.39%的中老年人参与“串门、跟朋友交往”,17.54%的中老年人参与“打麻将、下棋、去社区活动室”,12.92 %的中老年人参与“无偿向与您不住在一起的亲人、朋友或者邻居提供帮助”,5.15 %的中老年人参与“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1.96%的中老年人参与“无偿照顾与您不住在一起的病人或残疾人”,1.51%的中老年人参与“其他社交活动”,1.43%的中老年人参与“社团组织活动”,1.19 %的中老年人参与“上网”,0.77%的中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0.45%的中老年人参与“上学或者参加培训课程”,总样本中只有3人参与“炒股(基金及其他金融证券)”。

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在探讨退休对幸福感存在的影响途径时,不再分性别进行实证检验。表8为是否退休对社交活动各个变量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退休显著增加中老年人社交活动频率,退休增加中老年人参加社交活动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显著。

7社交活动参与情况

8退休对社交活动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t值;***p<0.01,**p<0.05,*p<0.1。

9社交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t值;***p<0.01,**p<0.05,*p<0.1。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进一步探讨社交活动各个变量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参加社交活动、社交活动频率的增加都显著增强中老年人的幸福感,这与刘西国(2016)[2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由表8和表9可知,退休会通过增加中老年人参加社交活动的可能性以及显著增加中老年人社交活动频率,从而显著增强其幸福感。其中,退休主要通过显著增加打麻将、下棋、打牌、去社区活动室的可能性,增加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的可能性,增加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的可能性,显著增强其幸福感。

基于上文所述,社交活动是退休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可能渠道。但是还不能判断是否参加社交活动与社交活动频率作为可能的影响渠道,其中介效应是否显著。

本文选择亚科布奇提出的Zmediation统计量检验法,探讨社交活动中介效应是否显著,Zmediation统计量检验法即适用于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为分类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同样也适用于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为连续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Iacobucci,2012)[22]

(5)

其中Zc为核心变量对中介变量影响系数的t值,Zd为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系数的t值。

表10反映了退休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的机制检验,幸福感变量的取值越小,表示幸福感越高,因此,退休系数为负,意味着退休对幸福感有正向影响;由第(1)列和第(2)列可知,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时,加入社交活动中介变量后,退休系数绝对值下降,说明社交活动是退休影响幸福感的可能渠道,社交活动频率的Zmediation统计量绝对值大于1.96,说明社交活动频率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由第(3)列和第(4)列可知,加入控制变量时,加入社交活动中介变量后,退休系数绝对值下降,说明社交活动是退休影响幸福感的可能渠道,社交活动频率的Zmediation统计量绝对值大于1.96,说明社交活动频率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10退休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的机制检验

注:括号内为t值;***p<0.01,**p<0.05,*p<0.1。

六、结论与启示

考虑退休对幸福感影响的内生性,本文将法定退休年龄作为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退休与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为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了“反事实框架”以及通过对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稳健性检验。探讨了社交活动在退休对幸福感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并尝试考察何种类型的社交活动在退休对幸福感的影响途径中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实证结果显示,退休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社交活动的增加是导致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原因,由于退休后闲暇时间增多,退休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可能性,显著增加社交活动频率。与此同时,参加社交活动与社交活动频率能够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即退休会显著增加人们的社交活动,从而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其中社交活动频率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的,退休主要通过显著增加打麻将、下棋、打牌、去社区活动室的可能性,增加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的可能性,增加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的可能性,显著增强其幸福感。串门、跟朋友交往,打麻将、下棋、打牌、去社区活动室,无偿向与您不住在一起的亲人、朋友或者邻居提供帮助,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炒股(基金及其他金融证券)均显著增强中老年人幸福感,其中炒股(基金及其他金融证券),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增强幸福感的程度较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国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开始出现,且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然而,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时,应考虑延迟退休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为提升中老年人就业者幸福指数,应注意延迟退休过程中配套措施的实施,注重社交活动对中老年人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加强相应设施的建设,为中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社交场所,创造更多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如进行炒股(基金及其他金融证券)培训,组织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开发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等,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就业者精神与社交等方面的需求,以获得居民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夏燕,臧文斌.退休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7,(01):76-88.

[2]刘生龙,郎晓娟.退休对中国老年人口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7,(05):74-88.

[3]Bukenya.An 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 virginia[D].Morgantown:West Virginia University,2001.

[4]杨青松,石梦希,孙焕良,等.社会支持对留守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03):534-537.

[5]Bender K A. An analysis of well-being in retirement: The role of pensions, health, and voluntariness of retirement[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12, 41(4): 424-433.

[6]Reitzes D C, Mutran E J, Fernandez M E. The decision to retire: A career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98, 79(3):607-619.

[7]Beck S H. Adjustment to and satisfaction with retirement[J].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82, 37(5):616-624.

[8]Ekerdt D J. Why the notion persists that retirement harms health[J].Gerontologist, 1987, 27(4):454-7.

[9]Kim J E, Moen P E. Retirement transitions, gender,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ife-course, ecological model[J].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2, 57(3): 212-222.

[10]Latif E.The impact of retiremen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Canada[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11, 40(4): 373-380.

[11]Bender K A.The well-being of retirees: Evidence using subjective data[Z]. Working Papers 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 2004.

[12]Bonsang E, Klein T J. Retire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12, 83(3): 311-329.

[13]Kim J E, Moen P. Is retirement good or bad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0(3): 83-86.

[14]Pinquart M, Schindler I. Change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retirement: A latent-class approach[J]. Psychol Aging, 2007, 22(3):442-455.

[15]李琴,彭浩然.谁更愿意延迟退休?——中国城镇中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02):119-128,158.

[16]田立法,梁学平,强福荣,等.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科学决策,2017,(01):18-35.

[17]封进.延迟退休对养老金财富及福利的影响:基于异质性个体的研究[J].社会保障评论,2017,(04):44-57.

[18]邹红,喻开志.退休与城镇家庭消费: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01):124-139.

[19]鲁元平,张克中.老有所乐吗?——基于退休与幸福感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4,(08):168-178.

[20]王琼,曾国安.退休及养老金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经验分析[J].保险研究,2015,(11):95-109.

[21]刘西国.社交活动如何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J].人口与经济,2016,(02):40-47.

[22]Iacobucci D. Mediation analysis and categorical variables: The final frontier[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12, 22(4): 582-594.


作者简介:王亚迪(1992- ),女,河南濮阳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四、健康生活

【别急着上床睡觉,做完这7件事再说】“一夜好眠”对睡眠不佳的人来说是件奢侈事。睡前做好7件事能助眠。①40度温水泡脚;②睡前半小时喝杯蜂蜜牛奶;③温水清洁脸;④五指梳头;⑤静心散步15分钟;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⑦听音乐保持好心情。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1376期)

编辑整理: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高阳、徐姗姗、姜倩雯 、王鹏丽、殷杰、李莉、郭蔷、许思宁、马洪梅、蔡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