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作品中“情感”的重要性 ——以中国民族舞蹈为例

浅析舞蹈作品中“情感”的重要性

 ——以中国民族舞蹈为例

沈召庆

中国民族舞蹈以一种绚丽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浩瀚文化之中,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也促进了人类艺术文明的发展。

在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今天,舞蹈的发展、传承和创新,既是传统艺术的内涵发展,又贴近了时尚,避免了审美趣味疲劳,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当今精彩纷呈的艺术舞台上,舞蹈用灵动的表现形式彰显舞者内心流露出的真情,感动着追求审美艺术的人们。如果说在舞蹈中,肢体表现是其优美的躯体,音乐是其流动的血液,情感则是其永恒的灵魂。

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舞蹈则如没有灵魂的躯体。我认为情感更是舞蹈的灵魂,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无论动作多么优美,音乐多么动人,如果没有感情的投入,舞蹈就无法感人至深。如果舞者投入自己的深情,就会让舞蹈瞬间变得充满活力。因此,我以为,在舞蹈作品中注入深切的情感才是舞蹈的灵魂所在。

一、舞蹈作品中的“情感”

根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出的艺术。舞蹈能经久不衰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情”深深地融合在舞蹈作品中。“情”是舞蹈的动力、是舞蹈的成因、是舞蹈的目的、是舞蹈的灵魂,没有人类情感就没有舞蹈。在汉代《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源于情,反过来又激励着人心,在畅快的舞动中宣泄出积郁的苦闷、热化成迷人的闪光,为平淡、功利、艰辛的日常生活平添几片斑斓的色彩。

(一)什么是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态度中的意向、内向感受相互协调一致,是态度在生理上反映出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相对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普通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和情感都看作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特征更具个性,它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特征更具社会性,它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二)情感在舞蹈表达中的需要

文字出现以前,远古人类用舞蹈作为相互交流情感的方式。远古时代,婚嫁的愉快之情,生育献祭的激动之情,播种丰收的快乐之情,驱病除邪兴奋之情,生离死别的悲伤之情,天灾人祸的恐惧之情……这些复杂多样的情感人们都能够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远古人类把舞蹈作为其生活方式,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人们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信息、交流感情。例如:在一些活动或节日时,人们用舞蹈来表达其强烈、或细腻、或粗犷的感情。同时,舞蹈在摆脱恐惧、慰藉心灵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舞蹈形式也极大的丰富了起来,在当代,舞蹈除了其自古就有的需求之外,其表“情”的作用被放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审美的需要是舞蹈最直接的表“情”作用,与人的情感投合,而无需任何其他理由。作为情感世界更为丰富的民间民族舞蹈,表“情”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二、民族舞蹈作品中“情感”的三个要素

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以情绪来牵动观众。舞者根据作品特点,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让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受到陶冶和感染,进而实现情感的共鸣。                                                                    

(一)肢体语言是舞蹈之情的表现形式

1、以肢体语言抒情为主的特有语言

舞蹈语言是一种以肢体语言为载体来抒发舞者情感的特有语言,它以肢体的律动变化为主要符号,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来传达思想情感。舞蹈语言来源于生活中的动作语言,例如:人的眼神和脸色,以及所搭配的手势和身体动作。人在高兴时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喜笑颜开;伤心时眼睛会流泪、面容哀伤,激动时还会配以捶胸顿足等动作;愤怒时怒气冲天、挥拳动腿;恐惧时惊慌失措、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或伴有躲闪逃避动作。总之,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随着感情发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为舞蹈语言载体的肢体动作就源于这些生活中的动作语言,只不过通过编排加工使其更具美化和韵律化。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舞蹈的肢体语言称之为动作,而应当称为律动,即符合美的规律的动作。

2、舞蹈律动对情感表达的设计

舞蹈编导创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准确地把握动作语言,既能够充分表达作品内容,又能使作品得到升华。要想使一个动作的“意味”在整个舞蹈动作变化过程中保持稳定,成为整个舞蹈意义的一块“砖石”,就必须使这一动作的“意味”不断得到强化。动作通过发展变化获得“意味”是创作思维的一条基本规律,而为了使这一动作的“意味”得到稳定发展,必须使之不断得到强化是创作思维的又一条基本规律。

律动一般都是随感情而动,例如:在表现愉快、欢乐、勇敢、愤怒的感情时,身体律动随着感情的外向而向身体四周开放,向前延伸、向外辐射、肢体伸直,不论是旋转,还是做曲线或圆形运动。例如:舞蹈《爱莲说》从前奏到慢板,逐渐节奏加快,一直到快板高潮,再到结束。舞者在婉转悠扬的弦乐中变得激昂澎湃,动作明快潇洒、节奏开合自如,时而醉卧于天地之间,时而迎风起舞,时而奔放,时而羞涩...... 呈现出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到芙蓉初出水的画面,表现了莲花亭亭玉立水中央,不怒不争,花中君子形象。

又如:《也许是要飞翔》中的基本舞蹈律动所表达的是痛苦悲伤的情感,其律动的节奏较慢,节奏和力度也都较柔弱,起伏变化小。但在表现惊愕、恐惧的情感时又稍有不同,不仅要求律动节奏较慢,而且需要反应迟钝,同时又要以较大的节奏和力度起伏增强表现的趋势感。

再如:双人舞《牵手》的基本舞蹈律动是为表现烦躁、惊慌、焦虑的情绪,其律动、节奏和力度的变化都是杂乱无序的,肢体律动的外向与内向、开放与封闭、向前与向后是同时存在、交互变化的。

综上,舞蹈的律动需要同时遵循艺术心理的感情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即舞蹈的律动不仅要表现出人的情感,更要注重表现出舞蹈的更高层次的情感--艺术美感。只有在这种高层次的美感情绪的装点下,舞蹈的情感世界才能与生活区分开来,才能正真属于艺术之美。                                                  

(二)舞蹈音乐是舞蹈之情的催化剂

在舞蹈作品编创过程中,动作的“情感”是提升舞蹈整体艺术品位的核心动力。从舞蹈动作当中能够让观者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灵启发,促使其心灵能够形成更为有效的共鸣,为舞蹈动作的挖掘形成有力的推动作用。

舞蹈的情离不开舞蹈音乐的点缀,舞蹈音乐是舞蹈之情的催化剂。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音乐在舞蹈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能够烘托气氛,帮助舞者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体现个性、表达情感,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更加从容的表现出舞蹈需要传达的情感。除此之外,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还基于舞蹈对声音的本能需求。我们说,加强舞蹈音乐的作用,只可能对舞蹈艺术产生积极的后果。因为这是“舞蹈艺术”。一般情况下,人们当作视觉艺术去欣赏舞蹈艺术时,音乐始终是无形的伙伴,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要有好的音乐来配合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才能被观众所认可。例如: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天鹅湖》创作的音乐,音乐作品在刚写出来时,曾经并不认为是好的舞蹈音乐,而且首次演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但是,后来逐渐成了舞蹈音乐的典范,舞蹈家们在谈到对舞蹈音乐的感受时说:“自己越跳越觉得可以从音乐中寻找出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新东西!”音乐能够使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激情和冲动。因此,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将是舞蹈最亲密的伙伴,是舞蹈之情的催化剂。

创作者在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见解,去除那些琐碎的、无关紧要的“杂质”,使舞蹈动作的“意味”达到真正情感化、艺术化的再现,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现。艺术的本质是独创的,舞蹈作品只有通过个体独创的形 式才能实现。正是因为有了编导独特创造的个性,才突出了每个作品的个性特征,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和那些赋有“意味”的动作,使创作的舞蹈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由于舞蹈动作不是完全的生活动作,任何舞蹈作品的创造都会伴随着“动作来源”或“动作设计”的问题。一部舞蹈作品不是说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情感”,但一个有“情感”的动作比一组不知所为的动作更占优势。舞蹈作品中动作的“情感”,应该具有作品的内在意义,掌握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就能烘托主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在舞蹈作品中有“情感”是动作审美的标准,是动作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当有意义与有韵味结合,这样的动作就能给予舞蹈作品增添不少色彩,让观看者更能品出舞蹈中的韵致。

对于抒情性特别强的民间民族舞蹈而言,音乐的作用则更加明显。如:民间舞《石头·女人》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补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如果没有舞蹈音乐的渲染,《石头·女人》这部作品就好像一部电影没有了声音,表达感情的效果也会差很多。概言之,舞蹈和音乐是不能分离的。

(三)“表情”是舞蹈之情的点睛之笔

舞蹈的“情感”是编创者对生活提炼加工,进而升华的创造过程。每个编创者都有着对事物和生活不同的认知与见解,因此编创出的动作和赋予动作的“情感”也会大不相同。舞蹈的“情感”是编创者赋予舞蹈作品的灵魂和生命。任何一种“情感”总是通过表达者能够被人们感知和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里所说的表现形式,往往被称作“表情”。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人的表情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表情和语言声调表情。在舞蹈情感表达中,经常使用前两种表达方式。所以,这种“情感”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出来,才能够实现编创者的创作意图。

俗话说“心里没有,身上白走”。 “情”的表现不再是面部表情的夸张,我们更应当注重内在的感受。过分的外在表现力及表情的浮夸,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和情的感染力,会使得舞蹈动作脱离了本身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我们依然应当运用内在来带动外在的表现,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带动外在的肢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情不自禁的展现在脸上和肢体上。丰富的内心情感外化为优美的舞蹈动作,把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发挥的淋沥尽致。那种有内心情感引发的外在“表情”更是为舞蹈起到了点睛之笔。

三、舞蹈升华到更高层面

通过研究“情”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使舞蹈在编排过程中不再是一味的简单地动作组合,而是把“情”与“形”二者有机结合,处理“动作”、“表情”与“情感”之间相互联系,是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有“情”是舞蹈的基本要求,是身体发挥到极致的情感表现。把“情”融入舞蹈中,使舞蹈不再枯燥、乏味,让舞者投入深情,让舞者与观众有一个深入的情感交流,让舞蹈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