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许小年,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曾任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麻省Amherst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世界银行顾问,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 曾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许小年1953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工业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1年到1985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1995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世界银行咨询师。1997年到1998年,任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1999年加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被聘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 

2004年2月,许小年离开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加入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当年4月,在被问及中欧是他的一个长期选择还是一个过渡时,许小年的回答是,“资本市场上有一个很知名的‘随机行走原理’,我也是‘随机行走’。”

2005年4月,成立仅数月的北京高华证券高调宣布任命许小年为研究部主管,常驻北京。2005年12月,许小年升任高华副董事长。 

2006年11月初,许小年以顾问的身份加盟嘉实基金。


老经济学家孙冶方在病榻,后以他命名的“孙冶方奖“被视作中国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许小年九十年代曾获此奖

许先生为人直率,敢为敢言,他看似惊人的言论之下,隐藏着经济学家的独立精神和最朴实的市场经济原理。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过渡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改革。

许小年曾经发表“中国股市推倒重来论”,引发证券市场震荡。许小年在2001年9月主笔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的市场调整是不可避免、也是健康的,甚至估计当指数跌到1000点左右才可能是“较干净”的市场,中国的股市应该推倒重来。他对中国证券市场从“企业本位论”转变到“股东本位论”的言论,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和极大争议。 

面对近两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许小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多次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从一开始便毫不讳言地指出中国经济已遭遇十分严重的衰退。他还指出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错误的认识,最终导致今天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及全球经济衰退。这其中的罪魁祸首可以说是最发达的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意之间已为其他国家持续发展埋下衰退种子,再加上格林斯潘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货币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流动性过剩,从而吹起股市和楼市的巨大泡沫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存在认识错误,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严重依赖投资出口加工制造贸易来推动中国GDP高速增长,忽视了消费这一推动经济增长最持久的“三驾马车”之一,从而在全球经济衰退面前难以从容应对而形成今天这种被动局面。”

人物印象

他比印象中瘦得多,总是眉头紧锁,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眼神言辞锋利得像一把刀,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某个人——虽然,把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比喻成鲁迅, 很落俗套。

说他像刀,锋芒毕露,出手精准,直刺要害,其学界友人陈志武笑称之为:“不留余地,被他批的人,在地上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躲的洞。”

他对媒体是出了名的要求苛刻。曾在一个场合,他把十几个围着他的记者一个一个地“训”过来:“不专业,不认真,事先不好好做功课,盲目追逐热点。”一位做经济报道的女记者至今不能释怀:“他是我所见过的经济学家中,最傲慢、最没有礼貌的。”

许小年自嘲说:“我把记者们全都得罪了。”

他对同行亦不留一点情面。见京城某位“入仕”经济学者近年来频频为中央经济政策背书的言论,他直接批之:“斯文扫地,学界悲哀。归去来兮,自由之思想,归去来兮,独立之精神。”

最狠且准的,是他对政府政策和体制之弊的批判,刀锋直指某些身居高位的“尸位素餐”者,让听者既觉痛快淋漓,又隐隐生出不安。他的学生、一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EMBA班的企业家疑惑地问记者:“许教授说的这些话,你们媒体真能写出来么?”

他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有时非常酷,有时非常悲悯,和悲悯之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绝望。

锋利,是个性然使,也是一种启蒙策略,许小年曾说:人们的惯性思维像是一层硬壳,顽固地包裹着旧观念,愚昧地拒绝新思想,“我试图用事实和逻辑产生冲击,敲碎这层硬壳。”

知识分子的独立、士子的家国思想和某种红色正统教育烙下的情感,在这位思想者的身上纠结。置身于这个大社会变革时代,他一样也是新旧世界交替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