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立自主思想的由来与形成
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从毛泽东早年的思想材料来看,上述“为己之学”的主观能动精神给予他深刻的影响,他也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受到很多的影响,并尤其注重挖掘个人主观能动精神。青年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无所不包地具体地指导着中国的方方面面,只能把它作为一个总的指导方向来坚持,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强者个性。毛泽东的这一切习惯和个性,为其在以后中国革命斗争中展示出独立、果敢和沉着的行事风格奠定了基础。
1.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源泉
解剖和分析毛泽东早期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只是了解毛泽东早年对中国文化传统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掘与吸收,这也只是其独立自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但是,从理论形态来说这只是粗糙而朦胧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火花又怎样上升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呢?
第一,崇敬敢于碰硬的斗争精神,保证毛泽东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任何艰难险阻,为其独立自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个性基础。
毛泽东曾经多次大加赞扬鲁迅先生的硬骨头个性,在崇敬之余大加宣扬和鼓励。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30)这种性格当然就是独立自主性格的生动表现。这种性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多么巨大的压力,多么严重的困难和挫折,中国共产党人都具有一种相信自己,相信群众的浩然之气,都具有一种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对手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时,这种性格也要求用斗争来保卫人民的利益、保卫胜利的果实。毛泽东要求我党我军“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要来抢夺胜利的果实,毛泽东指出:“这样就发生了斗争了”,“是一场很严重的斗争。”(31)他说:“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毛泽东强调:“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基于这样的独立性格和不畏强权的勇气和信心,“硬骨头”的斗争性格构成了其独立自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而且独立自主思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民族自信心和人格魅力。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了毛泽东科学看待和总结中国革命实践,为形成独立自主思想理论创造了条件。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气魄,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重要命题。这实际上是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从而导致革命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斗争经验总结,也是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重要展示和表达。毛泽东逐渐产生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萌芽和火花,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使这一思想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意识问题。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的革命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的,并且外援的出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更加恶化。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坚定了他对独立自主思想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在对中国大革命失败进行总结和剖析的基础上,毛泽东坚信中国的革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只有在自己的探索中前行。从实践上看,中国革命曾长期遭受“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达到顶峰,中央红军不得不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教条主义,党内部分人脱离中国实际盲目照搬别国模式造成。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教条式地对待共产国际的指示和马克思主义,一些干部用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上级的指示。毛泽东正是在同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的斗争中,总结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逐步确立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独立自主地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的理念。
第二,在处理与把握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中,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并作了准确的表述。1939年1月,他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指出:“在伟大抗战中,基本依靠中国自力胜敌,中国的力量也正在发动,不但将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且将压倒敌人而驱除之,这是没有疑义的。”(32)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从根本上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解决中国问题永恒的钥匙。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国家的党要领导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正如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中说到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3)从历史事实来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在分析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所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三个基本思想,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总之,毛泽东思想凝结着毛泽东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领悟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也集中了中华民族全部智慧和优秀品格,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伟大理论成果,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社会、观察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远见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地位。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7页。
(2)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6页。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9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4页。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6) 《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9)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4页。
(10) 王也扬:《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1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5) 程岩:《毛泽东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贡献》,《佳林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17)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029页。
(18)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5页。
(19)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488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4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9页。
(2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1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40、139页。
(2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6页。
(25)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2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2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28)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29)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99页。
(30)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3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9页。
(32)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3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