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源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际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原理,是对三大基本原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构建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正是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在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起决定作用。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置于“三个代表”的首要一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高度至极的哲学概括。这样就抓住了党的先进性的最深层的现实根据、最高的本质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拓展,从哲学思维和操作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第一,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更现实和具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个层面,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体化,并现实地体现为生产力与党的领导(执政党政权的制定、战略路线的选择等)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更具有本质性和操作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2)之所在。这就增添了生产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新意。首次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概念、观点,既使已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时代针对性,又使这一基本原理在表述和理解上更具本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先进生产力”这一概念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关于“先进生产力”的提法与恩格斯关于“新生产力”的提法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新的理解角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包括非常丰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并且包含中国特色的生产力内容和标准。针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对先进生产力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一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是提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不仅包括科学文化,还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3)。它使已有的“生产力”标准不仅发展为“先进生产力”标准,并且发展为检验党的建设得失,建设成败的一个客观标准。此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中,文化思想上层建筑不仅直接作用于劳动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从而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其他要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文化的发展影响人类社会的观念,先进的文化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引导人们向着高尚的目标前进;落后的文化反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地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了上层建筑中先进文化即先进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对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以及对于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当今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时代”(4)。尤其是随着经济走向全球化,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加,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延伸。这些新景象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精神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文化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方面,从本质上对文化做了区别,将其区分为三个层次: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先进文化,并提出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5),为我国文化工作指明了任务和方向。另一方面,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凸显了当代“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能动作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社会文化建设作为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事关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大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本质层次上来。从这种认识高度肯定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这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6)。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提出了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运用,又是对其做出的创新性发展。
科学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就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工人阶级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集中的代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政治上代表这个阶级,在建设中服务这个阶级。因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一条。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的方式改变了,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及党管理国家事务的方式也有所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是否能够清楚认识到并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决定着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前途命运”(8)。正是以此为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从本质上概括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宗旨的再次全面表述,表明在任何时候党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总之,“三个代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是核心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来思考新世纪党的使命和建设,并用以指导全党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包含着他们洞悉历史潮流的哲学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