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诗(其九)

本事诗(其九)

苏曼殊

【作者传略】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jiǎn),字子谷,后更名元瑛,亦作玄瑛,曼殊是他出家后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幼年随父回国,为族人所歧视,历经磨难。后去日本留学,参与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20岁回国后,从事教育及翻译等工作,并与章太炎、柳亚子等革命者有交往。他一生数次出家,踪迹无定,行止奇特,性情放达,是一个充满传奇式的人物。苏曼殊多才多艺,通晓英、日、梵文等语言,是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翻译家。有《苏曼殊全集》。

春雨楼头尺八箫[1],何时归看浙江潮[2]?芒鞋破钵无人识[3],踏过樱花第几桥[4]!

【注释】

[1]尺八箫:作者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稍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由此可知“尺八”乃日本箫名。[2]浙江潮:指钱塘潮。[3]芒鞋:草鞋。此句指诗人出家为僧。[4]第几桥:指樱花丛中的桥。王士祯《寄陈伯玑金陵》:“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鉴赏导引】

《本事诗》共十首,写于1909年,是苏曼殊为其心爱的日本女子百助眉史而作的,也是自述身世之作。此为第九首,也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前两句抒思乡之情,后两句写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意,浑然交织,融为一体。“春雨楼头尺八箫”,七个字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在日本的一座小楼上,听着百助眉史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箫声凄惘,竟撩拨了诗人无边的乡关之思,让诗人的思绪飞回故国,产生了归国之想:“何时归看浙江潮?”浙江潮,即名震天下的钱塘潮,宋之问有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魂牵梦绕的地方,是诗人欲埋骨之地,也是故国的象征。相对前一句的柔美,这一句充满了阳刚之气,表达了诗人归国之情的急切。三四句由故国之思,转而引发身世之悲。“芒鞋破钵无人识”,诗人芒鞋破钵,孤独地走在异国的土地上,无人能识君啊!“芒鞋破钵”既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又暗含诗人的凄凉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诗人走过了一村又一村,一桥又一桥,在樱花开放的季节,茫然地在异国飘荡。这两句有极大的张力,“芒鞋破钵”与樱花烂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一片绚烂美丽的风景中,走来的是这样一个没有归宿感的行脚僧。风景的绚烂和诗人的潦倒恰成反比,极力渲染了诗人身世的凄凉。

这首诗堪称绝调,博得南社诗人的同声赞誉。于右任称其“在明灵境中,尤入神化”,杨德邻赞曰:“不着迹相,御风冷然。”

【广阅津梁】

1.现代作家郁达夫评价苏曼殊的诗说:“他的诗出于定庵(即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而又加上一层清新的近代味的。所以用词很纤巧,择韵很清谐,使人读下去就能感到一种快味。”

2.《本事诗》中有一首写与百助眉史的爱情的无奈:“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3.苏曼殊又是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为《断鸿零雁记》。小说带有自述传的色彩,描写一位因“家运式微”而出家受了“三戒”的和尚三郎,从乳母口中得知生母尚在日本,得未婚妻雪梅的赠金,东渡日本,寻访母亲。在日本的表姐静子爱上了他,但他已入佛门,不愿再受尘俗的牵累,于是忍情留书静子,悄然回国。回国后,得知雪梅因父母逼她另嫁,绝食而亡,便长途跋涉去凭吊其墓,但在斜阳芳草中无法找到雪梅的葬身之处。小说写一位和尚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情感矛盾。这样一位恋爱的和尚,在中国小说史上尚属首次出现。

【研讨练习】

1.诗中的乡思之情和身世之感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2.试分析《本事诗》(其九)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

(彭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