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六法
张彦远
【作者传略】
张彦远(815-907),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曾任尚书祠部员外郎、舒州刺史、大理寺卿。家藏书法名画甚丰。张彦远出生在三代相门,钟鸣鼎食的宦族,其家又世代喜好和注意书法绘画的艺术实践和收藏鉴赏。在家学渊深的影响和熏陶之下,张彦远致力于鉴赏研究,擅长书画,惜无作品传世。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曾自序曰:“得此二书,则书画之事毕矣。”其中,《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著作,在当时具有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
昔谢赫云[1]:“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2]。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3]。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然则,古之嫔擘纤而胸束[4],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5],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6]。
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7]。”斯言得之。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故韩子曰[8]:“狗马难,鬼神易。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斯言得之。至于经管位置,则画之总要。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9],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10];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
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11],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12]。
【注释】
[1]谢赫:南朝齐人,事迹不可考。善画,尤擅肖像。精研画理,创“六法”论,著《画品》。[2]顾、陆之流:指顾恺之、陆探微。顾恺之(约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江苏无锡人。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陆探微,生卒年不详,南朝宋、齐间画家,江苏苏州人。师法顾恺之,画人像时追求骨架的清秀,还运用草书的气韵形成“一笔画”法。[3]展、郑之流:指展子虔、郑法士。展子虔,生卒年不详,隋代画家,渤海(今属山东)人,绘画突破旧法创立新意,被誉为“唐画之祖”。郑法士,生卒年不详,北周末隋初画家,江苏苏州人,在唐代画坛负有盛名。[4]嫔:古代宫廷女官名,此泛指妇女。擘:大拇指,此代指手指。[5]容曳:衣服宽大貌。[6]直:通“只”。[7]差:比较地,相对地。[8]韩子:韩非子。此话出自《韩非子·外储》。[9]吴道玄(约680-759):唐代画家,阳翟人(今河南禹县),因画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10]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11]顾骏之:生卒年不详,南朝宋时画家,江苏苏州人,擅道释人物。常:通“尝”。[12]闾阎:里巷,借指平民百姓。
【鉴赏导引】
中国古代关于绘画艺术的著作,自顾恺之对于前代若干重要画家及作品的论述,谢赫提出“六法”并对于南朝前期画家进行了系统的评论以来,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重要的著作。
本文选自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形式。中国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诗歌在艺术精神和思维性质上颇多相通之处,绘画与诗歌创作互相借鉴、彼此推演是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恒久话题,其中蕴涵的画理并非仅仅局限于绘画。本文作者开门见山切入论题,即谢赫的绘画“六法论”,在确立了绘画的艺术标准之后,对历代绘画创作成绩作了艺术评价,将形似与骨气、形似与气韵一一对举,不乏己见。至于“迹简意澹而雅正”、“细密精致而臻丽”的概括,则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批评趣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基于对中国绘画历史的总结,依据对大量文献与实物的了解,力图对谢赫的绘画“六法论”加以阐发引申,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作者认为谢赫的绘画“六法”是以“立意”为统帅的,肯定地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不仅具有画理意义,而且具有技法意义。至于指出“工画者多善书”,将绘画与书法相提并论,强调不失“笔法”的重要性,亦是最早提出的真知灼见,同样一直受到后世的重视。本文采用事与理、史与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可谓一大艺术特色。
《历代名画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它为前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作了总结,也为以后历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广阅津梁】
1.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2.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研讨练习】
1.试比较诗歌与绘画创作在处理“形”与“神”关系上的异同。
2.结合本文,你怎样理解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骆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