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铭
张 载
【作者传略】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后任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任崇文院校书,十年(1077)卒于道。为人气质刚毅,学问苦心力索,教人以礼为体、以无我为大,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学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张子全书》。
乾称父,坤称母[1];予兹藐焉[2],乃混然中处[3]。故天地之塞[4],吾其体[5];天地之帅[6],吾其性[7]。民[8],吾同胞;物,吾与也[9]。大君者[10],吾父母宗子[11];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12]。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13];贤,其秀也[14]。凡天下疲癃[15]、残疾、茕独[16]、鳏寡[17],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18]。于时保之[19],子之翼也[20];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21]。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22]。不愧屋漏为无忝[23],存心养性为匪懈[24]。恶旨酒[25],崇伯子之顾养[26];育英才[27],颖封人之锡类[28]。不弛劳而厎豫[29],舜其功也[30];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31]。体其受而归全者[32],参乎[33]!勇于从而顺令者[34],伯奇也[35]。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36];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37]。存[38],吾顺事[39];没[40],吾宁也[41]。
【注释】
[1]乾称父二句:《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2]予:我。兹:语气词。藐:弱小,多指幼儿。[3]混然: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中处:处于天地之中。[4]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5]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6]天地之帅: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帅:带领,遵循。[7]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8]民:人民。[9]与:同类。[10]大君:天子。[11]父母:乾坤,天地。宗子:嫡长子。[12]家相:家宰。相:宰相。[13]合德: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14]其秀: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15]疲癃:衰老龙钟的人。[16]茕独:孤苦伶仃的人。[17]鳏寡:鳏夫和寡妇。[18]颠连:困顿,苦难。无告:无可诉告。[19]时:是也。保之:郑玄笺为:“得安文王之道。”[20]翼:小心翼翼。[21]践形:体现出人的天赋品质。肖:相似。此处专指子对父的相似。[22]知化二句:二“其”字都指天地乾坤而言。天地乾坤所做之事为化育,所存之志为神妙的天机,圣人继承其事其志犹如孝子继承父母。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23]屋漏:屋漏为宗庙的西北隅。忝:羞辱。[24]存心养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匪:不,同“非”。[25]恶旨酒:《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旨酒:美酒。[26]崇伯子:夏禹之父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顾养: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27]育英才:《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8]颍封人:即颍考叔,曾任颍谷封人。春秋时郑国人,以事母至孝著称,《左传·隐公元年》有记载。赐类:永赐尔类。[29]不弛劳:勤劳不松懈。厎(zhǐ)豫:致使其快乐。《尔雅》:“厎,致也。豫,乐也。”[30]舜其功:这是舜所获得的成功。史称舜事其父瞽瞍至孝。《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31]无所二句: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晋献公宠爱骊姬,申生为其所僭,自缢而死。待烹:犹言待死,非确指。恭:申生死后的谥号。[32]体其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归全:保全身体,归之于父母。[33]参: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34]勇于句:勇于顺从父母的旨意。[35]伯奇:古代孝子。《汉书》卷七十九颜师古注引《说苑》:“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重。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僭伯奇,而王信之,乃放伯奇也。”[36]福泽:福利恩泽。厚生:生计温厚,丰衣足食。《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37]忧戚:忧虑烦恼。庸:用,以,乃。玉汝于成:爱护而使之有成就。[38]存:生存。[39]顺事:顺从天地之事。[40]没:通“殁”,死亡。[41]宁:安宁。
【鉴赏导引】
本文的主题是申述“天”、“人”关系,阐明仁爱情怀与践行义理的途径。
全文可分六个层次。第一层写“乾父坤母”。这是全文立论的高度和根基。作者认为在宇宙、社会和家庭的相互关系中,社会是家庭的基础和前提。人与万物处于天地之间,这是人在宇宙中的定位。第二层写“吾体吾性”。作者认为人由本体进入存在、成为现实的人时,“乾父坤母”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人与万物共同具有的天地之性,在宇宙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中预示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和追求。第三层写“民胞物与”。“乾父坤母”的宇宙背景和天地之性注定了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致使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成为人与生俱来而无法选择的行为追求和交往方式。第四层写“君臣长幼”。“乾父坤母”的宇宙背景和“民胞物与”的亲缘交往具体到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便是构建彼此仁爱、和谐相处的社会。作者不仅论证了宗法等级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使其仁爱与和谐变得容易接受和便于实行。第五层写“德仁心性”。沿着社会与家庭相互联系的逻辑,作者将家庭的和谐视为社会和谐的落脚点,坚信社会和谐要从家庭和谐做起,并把希望寄托于加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和发扬光大孝道。第六层写“富贵贫贱”。作者让人们安于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位置,根据自己的身份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认为这是确保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人的仁爱义务和践行责任。
作者曾把国故之学分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本文实际上是作者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有机结合并身体力行的写照。论述逐层递进、结构严谨、有理有据,句式整饬对偶、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措辞精炼短促,情意真诚和煦,是本文写作的显著特色。
【广阅津梁】
1.张载著:《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2.《宋元学案》卷十八记程颢曰:“《西铭》,某得此意,只是须得子厚有如此笔力,他人无缘做得。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得此文字,省多少言语。要之,仁孝之理备于此,须臾而不于此,则便不仁不孝也。”
3.钱穆《国学概论》说:“《西铭》言‘万物一体’,为宋学命脉所寄。”
【研讨练习】
1.试举例分析、比较与阐述历代著名铭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南宋宝庆以后,科举考试增加了张载的《西铭》。联系人才培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之后的感想。
(骆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