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的北伐战绩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州国民政府于1925年11月在广东省肇庆正式组建叶挺独立团,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该团建立了在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直接领导的秘密党支部,共产党员由最初20人发展到80人,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根据党的指示,独立团成立后,全团官兵进行了紧张的军事、政治训练,使独立团迅速成长为一支既有较好政治素质又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队。独立团名义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正规部队,“是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用大力组织、培养起来的一支革命武装”。①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历经多次重要战役,总是担任最艰苦的作战任务,虽有重大伤亡,但每次都获得辉煌的战绩,从而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现代军事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连战皆捷,伤亡重大
1926年5月1日,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受广州国民政府的派遣,从广东开赴湖南前线,执行掩护国民革命军集结和援助唐生智第八军右翼的任务。部队到广州时,中共派周恩来到叶挺家中主持召集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指示部队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起先锋模范作用,作战要勇敢,要有牺牲精神等。周恩来和部队分手时,鼓励大家“饮马长江”、“武汉见面”。②在叶挺率领下,“独立团于五月二十日奉命由广东入湘,当时全团人数二千一百余名,步枪一千三百余支,水机关机三支及手枪四十余支”。③
在北伐途中,叶挺率领独立团经历了六次重要战役,现略述于下。
(一)安仁渌田之役
独立团由广州乘火车北上韶关,5月26日步行到乐昌。部队冒着炎热的天气,克服了长途强行军的疲劳,翻过层峦叠嶂的五岭山脉九峰山,于27日到达湖南郴州,受到当地工农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全团官兵备受鼓舞,战斗情绪十分高昂。31日晚,独立团在向永兴行进途中,忽然接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的急电,令独立团对兵力单薄的安仁“务速赴援”。叶挺即率部于6月2日上午11时赶至安仁(第一营迟一天到达)。部队虽“连日冒雨强行,疲劳殆甚”,④但叶挺仍亲赴前方侦察地形,实施作战部署,令第二营开赴安仁以北之渌田、第三营开赴龙家湾前线,另派出三营第八连赶赴黄茅铺协同第八军三十九团十二连警戒。
数天前,吴佩孚所派粤军谢文炳部4个团和赣军唐福山部2个团已到湘东南攸县、长岭一线。6月3日下午1时30分,谢文炳部2000人猛攻渌田,唐福山部千余人进犯黄茅铺。因敌军攻击甚猛,士兵死伤众多。第八军三十九团4个连从火线撤回安仁,致使渌田阵地多半被敌占领,但独立团第二、三营仍死守残留阵地,请速增援。叶挺得悉军情紧急,在党支部会上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是北伐先锋队,我们不但代表革命军,而且代表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北伐的第一次打仗,我们一定要打胜。”⑤他要求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起模范作用,保证战斗的胜利。当日黄昏时分,叶挺和团参谋长周士第冒雨由安仁出发前往应援,于晚11时分别抵达渌田和龙家湾。全团官兵此时“尚未得吃晚餐,兼以寒雨霏霏,北风刺人,整夜在风雨之下,饥寒交作,困苦异常。而各士兵多要求即刻冲锋。”⑥很快,独立团与三十九团在渌田和黄茅铺同时发起反攻。广大官兵发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精神,战斗持续到4日晨,在农民武装的支援与配合下,终将4倍之敌击退。独立团于5日下午进驻攸县城。
是役击溃敌军4个团的兵力,毙伤敌数百人,俘敌百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独立团伤亡官兵30余人,被俘士兵10余人,损失步枪30余支。独立团在安仁、攸县首战告捷,不仅粉碎了敌人切断第八军与广东的联络的企图,解救了湖南的危局,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北伐军的胜利信心,为北伐各军进入湖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四军军部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的《特刊》中称赞说:“以当时情况而论,我独立团之能击破此路敌人,实为我北伐军之决胜败之最重要关键。”⑦独立团由此在国民革命军中威名大振。
(二)醴陵之役
吴佩孚在安仁、攸县一带失利后,对湖南战场遂取守势,将其所辖叶开鑫、贺耀祖、谢文炳、唐福山等部约10万人,分布在湘潭、长沙、株洲、醴陵地区,组成渌水、涟水防线,同时继续压迫在湘之第八军。是时,国民革命军大部分尚在广东。为稳固湖南,6月下旬,广西之李宗仁第七军和粤北之李济深第四军奉命北上入湘。自此,北伐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向前沿推进。由第四军组成的右路军,计有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共1万余人。
7月5日,第四、七、八军在唐生智的统一指挥下,发起了对敌渌水、涟水防线之战斗,主攻目标直指长沙。其部署是:第八军协同第七军向湘江西岸之敌进攻,第四军担任牵制湘江东岸之敌,促成左、中路主力作战,相机占领醴陵、株洲的任务。第四军未加入作战以前,由独立团协同第八军五团担任之。是时,独立团在攸县已驻防1个月,补充了1个连的兵力,7日进至新市后,归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指挥。随后,第三十五团和独立团到黄土岭附近候令。
按照军部下达攻击醴陵的命令,9日晨,张发奎率领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十师第二十九团为右翼队,担任主攻,向沈潭、醴陵攻击前进。叶挺率独立团为左翼队,对泗汾之敌佯攻,向泗汾、豆田、龙山铺作助攻,相机向醴陵攻击前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率三十团为总预备队,接应各方。在当地农民武装积极配合下,当晚独立团向泗汾桥守敌一个团发起突袭,在第四军后援部队到达后,第三十五团协助独立团于10日晨3时占领了泗汾桥。“第一营在敌强袭时渡河,并与谢文炳增援部队千人相对抗,将敌击溃,官兵勇敢精神颇为友军所赞叹。”⑧独立团随即在第三十五团后面向敌人侧击,下午4时30分占领醴陵城,迫使敌军向东北方面逃遁。
是役毙敌200余人,俘虏官兵300余人,缴获步枪180余支,大炮1门,子弹数万。独立团亦有30余名官兵伤亡。此次战斗,突破了敌人渌水防线,完全切断了敌人湘赣交通线。
醴陵之役,震动了长沙守敌,使其纷纷溃退。中共湖南区委乘机领导工人、农民、学生配合唐生智部,于11日上午占领长沙城。原定北伐第一期作战计划胜利结束。独立团7月11日拂晓乘胜向北追击,12日上午攻占浏阳城。
(三)平江之役
7月12日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商定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第四、七、八军为中央军,直趋武汉,封锁武胜关。第四军负责进攻平江,直取通城、崇阳,进逼粤汉铁路,切断由岳阳至武汉的交通。
独立团占领浏阳后,接到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信:“革命形势的发展可能很快,你们的战斗任务更加繁重了,要争取在独立团里增设一个特别大队(准备担任特殊的战斗任务)和一个补充营。”⑨随后,在湖南共产党组织的大力协助下,独立团的特别大队和补充营很快组织起来。同时由广州派出30多名党团员,去补充独立团的营、连、排干部,使其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
敌人在渌水、涟水失败后,退到汨罗江,以平江为左翼支撑点,重组汨罗江防线。平江城守敌约2000人。第四军第十二师和第十师担任联合主攻平江的任务。8月18日下午5时,独立团进至浮潭、止马铺附近,为攻击平江作准备。19日拂晓,中央军在中共浏阳、平江地方组织和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帮助与配合下,对平江发起总攻击。担任右翼迂回任务的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三十六团攻正面,独立团迂回到敌人侧后由北面攻城。叶挺亲率独立团从小路迅速隐蔽地渡过汨罗江到达北岸,在中路相机策应三十六团作战,将敌人牵制在汨罗江以南的据点上,与第十师各部和从西面绕过平江的黄琪翔第三十六团会合,将平江敌军团团包围。经过1小时的巷战,迅速歼灭大部守敌。苏联军事顾问称赞说:“由于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和叶挺团长的指挥艺术和主动精神,汨罗江上的战斗取得了胜利。”⑩
是役敌守城主将、平东镇守使陆沄自杀,俘敌官兵400余人,缴获枪支340余支。独立团亦有30余人伤亡。平江战役的胜利,使敌汨罗江防线顷刻瓦解,敌军纷纷逃退湖北境内。
(四)汀泗桥之役
中央军右纵队第四、七军占领平江,突破敌汨罗江防线后,左纵队第八军渡过汨罗江,沿武(昌)长(沙)铁路向北追击。8月22日晨6时,第四军第十师全部进抵湖北省境之通城。23日,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党代表廖乾五等在通城召开军事会议,议决迅速切断粤汉铁路,消灭由岳阳方面退逃之敌,乘吴佩孚大军未到之前占领汀泗桥。
汀泗桥是一座很普通的桥梁,全长只有200公尺左右。该桥是粤汉铁路上的必经之地,是通往武汉南面的一道大门,故历史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桥的西北多湖沼,东南端是独立高地。当水涨时,其外围形成东、西、北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素称“天险”。北伐军北进,已直接威胁吴佩孚的统治,于是吴佩孚亲率刘玉春、吴俊卿、高汝桐等嫡系部队南下增兵,总兵力在万人以上。敌军利用河流拼命防守汀泗桥,由宋大霈指挥,在汀泗桥东部高山上建筑起一座坚固的战垒,企图在鄂湘地区打败北伐军。
北伐军对进攻汀泗桥作了周密的部署:以第四军攻击汀泗桥,第八军、第七军集中蒲圻附近为策应,第六军在通城待机,第二军、第三军在湘东向江西方面警戒。第四军进攻汀泗桥由十师与十二师联合担任。25日晨,第十师以二十九团为前卫,第十二师以独立团为前卫,迅速向中和铺、汀泗桥推进。
独立团从8月18日攻打平江起,连续行军作战已十分疲劳。但为了不误战机,24日,他们又从通城出发,日夜兼程北上,行军一百五六十里路,于25日抢占中和铺车站,歼灭孙建业残兵数百,完全控制了粤汉铁路。
26日晨6时,第十二师以三十五团为前卫,以独立团为本队由中和铺出发,沿铁路西侧向汀泗桥正面进攻。三十六团由石坑渡出发,与第十师三十团从右翼包围攻击,向汀泗桥之西南至西北方面包围前进。独立团一营转为预备队。由于上午进攻受阻,张发奎亲率独立团等部在第三十五团队尾跟进。下午敌集中火炮掩护千余步兵出击,一直打到第四军军部附近。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第四军军部急调独立团反击,经过数小时白刃战,将敌击退,扭转了战局。此时三十五团的主力很难向外进攻,叶挺根据战前向当地农民所作的详细调查,提议向东走小路翻过大山,绕到汀泗桥东北之古塘角附近,从敌背后攻打汀泗桥。这一建议得到军部同意后,张发奎于27日晨4时率独立团从右侧向古塘角开进,与第十师的右翼联合包围敌人。在农民武装的支援与配合下,全线猛烈攻击敌人,激战2小时,敌遂向咸宁方面溃退。是日晨7时,第四军攻占了汀泗桥。上午9时,独立团克复敌后重镇古塘角。
接着,独立团马不停蹄地乘胜向咸宁西南方向跟踪追击。此时,敌军宋大霈、董政国、晏云鹤等残部,均已先期退逃到土地堂一带,准备集合力量防守。张发奎要求独立团追击不超过15里,但叶挺在追击中发现,咸宁铁路两岸全被水淹,咸宁城四周一片汪洋,南、东、北三面高地,且有敌重兵把守,若不迅速追击,将会贻误战机,给攻击造成极大困难,于是在两小时内向北追击了30里,计划乘敌混乱之机冲过咸宁铁路桥。独立团以机枪连的6挺机枪和特别大队,在铁路西侧占领阵地,以火力掩护第二营先冲过去,叶挺率第一营、第三营在第二营后面跟进。第二营营长、共产党员许继慎对全营进行政治动员时提出:“一直向前冲,占领对岸敌人阵地,只准前进,不准后退。”战士们在火力掩护下,奋不顾身冲过铁路桥,打垮守卫桥头的敌人。叶挺在参战报告中说:“此地甚险要,经过六里长之铁道,两旁均为水淹,冒险前进,毫无顾虑,颇得友军赞许。”⑪
汀泗桥之战,共俘虏敌方军官157人,士兵2296人,缴获各种枪支1551支,子弹4万多和许多战利品。第四军伤256人,死134人。独立团27日上午11时占领了咸宁城。
(五)贺胜桥之役
当汀泗桥激战时,吴佩孚亲率其卫队旅及刘玉春的第八师和张占鳌的混成旅等军,赶赴武昌增援。但得知汀泗桥、咸宁已被北伐军攻占,遂在贺胜桥防守。守敌在贺胜桥、桃林铺、杨林当一带,建筑战垒,企图阻止北伐军前进。
贺胜桥地势险要,南端有一条小河,因涨水泛滥,仅有一座铁路桥可以进入贺胜桥。吴佩孚亲临贺胜桥,督率陈家谟、刘玉春等部猛烈顽抗,并以大刀队督战,退者格杀不赦。他对其部下说:“昔以汀泗桥一战而定鄂,今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⑫
是役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敌军有两万余人,北伐军近两万人。第四军和第七军第二路担任主攻贺胜桥的任务,独立团和三十五团为第一线攻击部队。其部署是:独立团由正面桃林铺附近向贺胜桥攻击前进,三十五团为左翼,第七军第二路为右翼,均向贺胜桥攻击前进。
战前,独立团党支部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说:我军必须迅速攻破贺胜桥,打败吴佩孚,占领武汉,然后集中力量打孙传芳。共产党员和官兵们都表示了攻破贺胜桥的决心。中共武汉地委领导武汉各地人民早已对敌军开展工作,动摇其军心,瓦解其内部,并组织武装袭扰其后方,配合北伐军作战。
8月29日晚5时,第十二师全部投入攻击贺胜桥的战斗。独立团奉命跑步在三十五团右翼展开,在杨林当左侧打败敌军后,一直追赶至大林铺,经过一昼夜激战,取得了中部战线的胜利。30日晨5时总攻击开始后,独立团和三十五团迎着密集火力,全线向敌军发起冲锋。独立团冲在最前面,首先抢占杨林当吴佩孚军第一线阵地,随即在第七军的策应下直逼桃林铺一带吴佩孚军的第二线阵地。正当独立团暂在原地休息时,敌人从侧面插到独立团的后面,第二营营长许继慎胸部中弹,仍指挥部队战斗,第一营营长曹渊率部冲入敌阵,顶住了吴军的反扑,解救了许继慎,将敌刘玉春部击退。叶挺参战报告说:“猝遇敌大军压迫,友军救援未到,独团受损害最大,后我军援队加入,即将吴逆击退。”⑬独立团反复冲杀,猛打猛冲,乘敌混乱之时,冲过铁路桥,于30日11时占领了贺胜桥,打开了武汉的最后一道大门。有一份战报说:“吴佩孚在贺胜桥督战,先沿铁路向北退却的敌人多数被大刀队杀死。不久,来者愈众,路不通行,因此他们左跑右奔,一个个快逃,数千兵士投到水中了。吴佩孚知道大势已去,遂乘车逃走,数千人被火车压死……惨不忍睹。”⑭
贺胜桥战斗,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是役俘敌2545人,缴枪1800余支,子弹5.7万多发。第四军伤357人,死140人。独立团有150余人受伤。此役的胜利,为北伐军迅速接近并占领武汉奠定了基础。
(六)攻克武昌之役
吴佩孚自贺胜桥战败后,仓皇退逃汉口,集中兵力固守城墙坚固的武昌城,企图在武汉三镇作最后挣扎。他任命其亲信湖北督军陈嘉谟为武汉防御司令,刘玉春为武昌守备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约1.5万人的守城部队。
9月2日晚,第四军十师和十二师,第一军二师和第七军之一部,全部进抵武昌城外,占领洪山、南湖一带,准备攻城。3日拂晓开始攻城,因敌人炮火猛烈,第一次攻城失利。4日,攻城军长官李宗仁、副长官陈可钰发出第二次攻城命令,规定每师要挑选三、四百士兵,官长12至15人,组成奋勇队(即“敢死队”),以营长为队长,担任攻城先锋。十二师奉命攻击东南面通湘门至宾阳门,并指定三十六团、独立团的一部分作为敢死队。独立团接受进攻报国塔至宾阳门一带的任务后,即派第一营为奋勇队,第二营和第三营及特别大队为后备军。叶挺在攻城前进行了政治动员,发动大家准备好竹梯,并亲自指挥攻城。他说:“不管别的部队怎么样,我们坚决服从命令,以示我们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忠诚”。⑮
5日凌晨3时开始猛攻武昌城,独立团的死伤数目特别大。是日晚,独立团敢死队潜至城根,官兵几十人相继登梯,但遭敌密如雨下的火力攻击,登梯官兵全部牺牲。第一营虽无比英勇地与敌人搏斗,但不到20分钟全营几乎全部阵亡,第二营亦伤亡过半,营长赵勇战死。由于城坚械利,牺牲甚大,陈可钰根据军事总顾问加伦的建议不得不下令暂停攻城。
与此同时,中共武汉地委董必武和陈潭秋分别在汉口和武昌领导了争取瓦解敌军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第八军于9月6日攻克汉阳,7日又占领汉口。
由于两次攻城失利,攻城部队遂改为围困武昌城。致使城内弹尽粮绝,敌军陷入势穷力竭的境地。兵临城下的北伐军曾试探让武昌守军无条件投降,刘玉春虽表示愿意接受投降的意向,但犹豫不决,几经磋商未得结果。围城时,独立团被调往南湖,担任通湘门方面的围城任务,与三十五团同为攻城军总预备队。
10月1日4时许,敌军2000余人,在城墙上的猛烈炮火掩护下,突然分别由通湘门、中和门、望山门冲出城,但遭到第四军各部的还击。经过一上午激战,独立团在通湘门将千余名吴军击溃,一部分赶回城内,大部分俘虏。10日晨4时,守城敌军第三师师长吴俊卿按约定时间将保安门打开,攻城军随即打开通湘门、中和门。北伐军向武昌城发起总攻,独立团由通湘门首先冲入城内,冲上蛇山,迅速将敌人打垮。其他各军从四面八方冲入武昌城,经过激战,守城敌军全部缴械,刘玉春、陈嘉谟等以下官兵1万余人全部被俘,困守了40天的武昌名城终于被北伐军攻占。
是役第四军死476人,伤599人。俘敌1万余人,缴获炮18门,步枪7185支。因第四军、第八军攻克武昌有功,所有攻城将士,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独立团共“阵亡营长一员,连长三员,排长四员,士兵六十余人,伤连长一员,排长二员,士兵八十余人,损失步枪四十余支”。⑯在战役中,共产党员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第一连连长莫奇标,第三连连长高超,第一营营长曹渊等均壮烈牺牲。10月23日,《革命军日报》登载的《曹渊烈士传略》详细记载了烈士攻城时的果敢精神和壮烈情景:“九月五日拂晓冒弹薄城基,时城上炮火甚猛烈,爬城队伤亡甚夥。君执笔作报告,谓现状虽危,但革命军有进无退,我誓必率我可爱同志达到竖青天白日旗于城上之任务。未毕词,适一梯已靠城,君跃进攀登,身中弹,不之顾,及梯顶,高呼革命军万岁,弹又中要害,万岁两字音未绝,而君遂偕主义以千古矣。”⑰总之,此次攻打武昌城,“独立团牺牲最钜,成功最大,所获战果最辉煌”。⑱
二、“铁军”美名,流芳百世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的光辉业绩,名扬内外,流芳百世。1926年10月7日,《中央政治通讯》刊载的《粤闻杂记》一文写道:“自入湘以来,叶团每战皆列前锋,其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各军冠。”⑲1926年10月8日,《民国日报》(广州)以《第四军忠勇无敌之原因》为题作如下报道:“在安仁渌田之役,独立团以一团之兵力,能击破敌军谢文炳全师,醴陵平江诸役,虽然敌我相等,算不得什么稀奇,但在汀泗桥贺胜桥两次,敌人多我军三倍,且地形险要,加以吴佩孚陈嘉谟等,均亲身出马,而结果亦终归被我所击破。”同时,叶挺等各团长,“自广东出发,凡一路之民众大会,无不躬自参加,极力向民众解释各种革命理论,且一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独立团等杀敌果敢,战功显赫,由陈可钰呈请上级将叶挺、黄琪翔两人,“晋升为少将团长”。呈文称:“独立团团长叶、三十六团团长黄,努力党国,勇敢善战,醴陵、平江及汀泗桥、贺胜桥诸役,屡建奇功,殊堪嘉尚,请将该二员晋级为少将团长。”⑳
当贺胜桥战斗结束时,当地人民群众开始称独立团为“铁军”。攻破武昌城后,“铁军”的美名更在广大群众和国民革命军中普遍传开。当年武汉粤侨联欢社同人敬赠的一块“铁军”牌上称赞独立团是,“摧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亿万年”。这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叶挺独立团的崇敬仰慕之情。“由于独立团属于第四军,所以人们一般的也称第四军为‘铁军’。”
在攻打武昌城时,独立团阵亡的官兵与原葬于武昌郊外洪山的曹渊等人的墓合并埋葬。战后,为表彰烈士们为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和高尚品德,独立团党支部决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烈士墓。墓前竖立牌坊,上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两旁立着一对石狮子。墓前竖立墓碑,碑上横刻“精神不死”四字,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诸烈士墓”,左边刻有曹渊等191位烈士的英名,右边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四句话。这既是后人对烈士亡灵的告慰,也是对叶挺独立团历史的誉载。
叶挺独立团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北伐军在总结醴陵之战胜利原因时曾指出:其一,“我们大多数官兵都是在敌军的密集的火力之下冲破障碍时死伤最多,我们的士兵都具有牺牲的精神。所以能以最短期间击败他们,使他们无机会躲避和抵抗。”其二,“战线上的人民都对我们表示热心,送茶、报告敌军方面的消息,帮忙输送大炮等,他们所能做到的他们都愿意帮助我们”。其实,这也正是整个北伐战争胜利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叶挺1939年总结北伐胜利原因时说:“北伐军只有五万人,而吴佩孚和孙传芳却各拥有十五万军队,同时他们的装备和武器比我们的要好得多。但是,由于我们官兵的勇敢革命精神,由于统一战线和人民的支持,我们的仗还是打胜了。我们沿途打败了湖南、江西和湖北的军阀势力之后,又拿下了武昌。这时,我的这个团就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伤亡了。张发奎师的官兵也表现得非常勇敢,由于战绩突出,第四军的远征部队被誉为北伐的‘铁军’。”“在准备北伐中,共产党同国民党一道积极工作;在进行北伐直到成功的整个过程中,共产党人尽了最大的努力。我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合作和他们在组织、动员人民支持军队的工作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北伐是不能得到胜利的。”
周士第后来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其二,“由于这支队伍有着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叶挺同志”。其三,在整个北伐中间,独立团“始终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特点”。
1927年1月初,第四军在两湖打败吴佩孚,又在江西打败孙传芳之后,被扩编组建为第二十五师,叶挺被升任该师副师长,独立团改编为该师七十三团,由周士第继任团长。同时由独立团抽调一批干部为骨干,组建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至此,叶挺独立团的光荣历史当之无愧地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注释:
①周士第:《叶挺独立团始末》,《星火燎原丛刊》第1辑,1980年3月。
②《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③《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北伐战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18页。
⑤《周士第回忆录》,第56页。
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下),第920页。
⑦转引自卢权等:《大革命时期叶挺的军事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4期。
⑧《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北伐战争(资料选辑)》,第1页。
⑨《周士第回忆录》,第62页。
⑩[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7页。
⑪《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北伐战争(资料选辑)》,第2页。
⑫《周士第回忆录》,第73页。1921年吴佩孚在汀泗桥打败湘军后,占领了湖北地盘。
⑬《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北伐战争(资料选辑)》,第2页。
⑭《北伐的七个战役》,《北伐战争(资料选辑)》,第108页。
⑮胡允恭:《金陵丛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页。
⑯《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北伐战争(资料选辑)》,第2页。
⑰转引自曾成贵:《北伐战争史事杂考》,《党史研究资料》1989年第3期。
⑱邓演存等:《第四军北伐两湖纪实》,《广东文史资料》第22辑。
⑲转引自《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6)》,第446页。
⑳《民国日报》(广州),1926年10月2日。
转引自曾红:《叶挺独立团的创建和发展》,《党史研究》1980年第4期。
《周士第回忆录》,第89页。
《北伐的七个战役》,《北伐战争(资料选辑)》,第63页。
《希伯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9页。
周士第:《回忆叶挺同志》,《中国共产党烈士传》,青年出版社1951年版。
(原载《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