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军的建立及其在苏区的演进
闽西包括:龙岩、漳平、宁洋、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归化、宁化、清流、平和,共12县,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80%以上是农民。这里地瘠民贫,僻处一隅,崇山峻岭,交通困难,既无重要城市,又不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但在福建却占有特殊的地位。进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建立了全省最早的游击队和红军部队,成为“斗争最剧烈最普遍的区域,给予各地莫大的影响”。同时在地理位置上,与广东、江西接壤,使“闽西的革命形势发展与东江、赣南之相呼应配合,是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①本文对闽西红军的建立及其在苏区的演进,作一概述。
一、农民暴动武装:闽西红军建立之基础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共闽西党组织已在平和、永定、上杭、龙岩等县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工农会,使革命斗争蓬勃发展起来。大革命失败后,闽西的革命备受反动派勾结军阀的摧残,逮捕工农领导人,解散工会、农会。根据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为统一领导工农运动,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将闽南、闽北两特委正式合并成立福建临时省委。
根据中央举行农民暴动的指示,福建临时省委将全省划为4个暴动区域,其中闽西的龙岩、永定、平和为第一区。从1928年3月至6月,闽西各县党组织领导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其声势和影响最大者,有朱积垒等领导的平和长乐暴动,郭滴人、邓子恢等领导的龙岩后田暴动,傅柏翠等领导的上杭蛟洋暴动,张鼎丞等领导的永定金丰、湖雷、溪南暴动。这些暴动虽然未能持久,但成为全省农民总暴动的先声,给反动派的武装进攻以有力的还击,为农村割据和建立地方武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闽西农运高潮下,遵照中央和省临委的指示,7月,永定、龙岩、上杭、平和4县委代表在永定开会,成立闽西特委,并组织闽西特委之下的暴动委员会。为巩固暴动成果,以应付斗争激烈的时局,临时省委最早提出建立闽西地方武装的设想:“马上编制红军,红军编制以团为单位,目前永定可编三团,上杭一团,龙岩、平和各一营。”②
在闽西特委指导下,8月,永定的溪南、金丰、太平,湖雷,龙岩的白土,上杭的蛟洋,平和的长乐等,再次发生秋收暴动。这些斗争,均因缺乏群众武装而遭反动派加倍的迫害、摧残。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暴动武装的基础上,闽西开始编制红军和赤卫队。龙岩暴动武装改编为闽西最早的一支游击队龙岩游击队;平和暴动时就已有了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永定组建独立营,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虽规模不大,最初仅200余人,但这是福建最早建立的红军。
在此基础上,为了统一和扩大闽西革命武装,特委集中永定、龙岩、上杭3县暴动武装,合编成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下辖3个团,白土和蛟洋的武装编为第五十五团,团长傅柏翠、党代表陈锦辉;金丰、上湖雷武装编为第五十六团,团长熊振声、党代表卢肇西;溪南里武装编为第五十七团,团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
史料显示,闽西红军完全是党在领导农民暴动武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如省临委所指出:闽西的“红军和赤卫队,纯是由农民群众自愿起来组织的”。③由于当时革命的主观客观条件都不齐备,反动派力量强大,农村武装异常缺乏,所以永岩杭平4县暴动失败,在所难免。但经过斗争,党从中得到不少的教训作今后工作的借鉴。尽管在每次斗争中红军是斗争之主力,但闽西红军和赤卫队力量尚薄弱,既缺乏军事人才,又无军事训练,所以说不上是正规红军。
二、第四纵队:闽西最早的正规红军
此时闽西之军阀势力,主要有张贞、郭凤鸣、陈国辉等部队。由于敌人的四面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革命屡次严重的失败,至1928年底,闽西特委被迫转入秘密活动。1929年3月,以邓子恢为书记的闽西特委重新恢复时,闽西只有一百余红军及数千赤卫队,又因子弹缺乏,不能与敌人对抗,割据区域有逐渐被反动派镇压下去的趋势。在严峻的形势下,只有建立一支有相当数量的红军和赤卫队,才能扩大游击斗争和苏维埃区域,才能造成乡村割据的局面。随着闽西的斗争进展到建立革命政权之割据区域的阶段,福建省委要求:闽西目前工作应以永定为中心,应特别注意永定、上杭、长汀、龙岩4县的联系,建立苏维埃政权。
正当闽西特委开始准备组织闽西红军时,3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第四军3000余人由赣南进入闽西,这给闽西组建正规红军以强大的助力。红四军在闽西党和群众密切配合下,战胜郭旅击毙郭凤鸣,占领长汀县城。在汀17天内,进行没收豪绅粮财发给民众,帮助成立工农会和长汀革命委员会等工作,同时四军进行整编,编为第一、二、三纵队。朱毛红军的到来,给闽西群众一个莫大的振奋和鼓舞,各县的农民斗争情绪又高涨起来。在四军的帮助下,上杭、长汀、平和等地成立红军,工农会及党的发展甚快,闽西许多区、乡建立了暴动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省委及时提出:“除了各乡可普遍的组织赤卫队外,立刻成立红军”,“马上建立红军一团约一千人(对外用二团名义)”④。各割据区域有计划地组织政权,组建武装,分配土地,争取将赤色区域扩大到全县或邻县。这就为建立正规地方红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于是省委强调,闽西“应该建立相当的红军”;“应该加紧红军的军事、政治训练”;“应注意红军中党的领导作用”⑤。在此前后,四军前委派遣蔡协民、高静山、谭震林、胡少海、罗瑞卿、邓毅刚等军政干部,先后帮助闽西红军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工作。
蒋桂战争结束后,粤桂军阀大战在即,造成闽西敌兵力一时空虚。红四军为避敌进攻锋芒,推动闽西革命运动,决定再次由赣南挺进闽西。5月中旬,红四军二次入闽,占领龙岩、永定县城。闽西特委为策应四军入闽,布置了上杭、永定、龙岩3县暴动,计划在武装暴动中,永定编红军200人,上杭150人,龙岩、武平、长汀各50人,合计500人,编为1营。另在上杭、永定设两个教导队。之后,集中在上杭蛟洋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训练,编成工农红军第五十九团,傅柏翠任团长、曾省吾任党代表,全团300余人,这是闽西各县的主力红军。同时四军到来时,还帮助闽西大部分起义的县、区普遍建立了赤卫队,而且有了相当的发展。
6月中旬,四军在第五十九团及龙岩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下,第三次攻占龙岩县城,全歼守敌陈国辉旅2000余人,大大推动了闽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四军前委决定:各纵队分别在上杭、长汀、龙岩、永定、连城、武平6县游击,组织武装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7月,岩永杭3县赤色区域已连成一片,初步形成以3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
闽西斗争自得了四军帮助之后,局面日益开展,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地方红军,势在必行。7月间,四军前委将第五十九团和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及上杭北四区等地方武装,合编成第四纵队,约500人,400余支枪,傅柏翠任司令官(未到职,胡少海接任),李力一任党代表(后张鼎丞)兼纵委书记(后谭震林),下辖第七、八支队。第七支队为五十九团和长汀赤卫队、连南十三乡等农民武装,支队长张鼎丞,党代表赖连璋。第八支队为永定、龙岩、上杭东五区等武装,支队长卢肇西。第四纵队归四军直接指挥,与前委发生密切关系。“这是福建红军的基础队伍,是福建的地方武装。”⑥为加强第四纵队的力量,省委提出:“四军要尽可能的调派旧的干部参加到第四纵队来(如每连插一二人),把四军过去的经验连接来影响第四纵队。四军未离闽西之前,第四纵队当然要实地跟着四军去工作,去学习。他日四军要离闽时,就要设法保留一部分在闽西帮助群众去斗争。”⑦第四纵队在龙岩经过20余天整训,开始初具规模,成为闽西最早的正规红军。
三、从第四纵队到3支主力红军:在游击战争中迅速发展
1929年6月,闽粤赣3省国民党军对红四军和闽西进行“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三省会剿”,巩固和扩大赤色区域,前委决定:四军第二、三纵队由朱德率领出击闽中;第一、四纵队留闽西,与群众武装配合,开展游击战争。8月底,出击闽中的四军主力返回闽西。9月,四军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攻占上杭、武平县城,敌人的第一次“会剿”很快被打破。上杭战斗后,四军将每个纵队扩充为3个支队,全军共六七千人。四纵队由胡少海为司令官,张鼎丞为党代表,谭震林为纵队委书记,所辖第七、八两支队改为第十、十一支队,各有3大队,另有1特务大队,约一千八九百人。第十支队长张鼎丞,党代表赖连璋,第十一支队长卢肇西,党代表丰小牛。同时闽西赤卫队、游击队也有很大发展,10月初,上杭成立县赤卫总队,傅柏翠任总队长,敬懋修任党代表。另外,上杭、长汀、连城、武平4县组建的赤卫队,合编为闽西又一支地方武装红军独立第五团,约600人,张赤男任团长。
经过两年的斗争,闽西红军和80万工农群众,普遍地建立了各县苏维埃政府,并获得朱毛红军长期游击战争经验的帮助与指导,“消灭了郭凤鸣、陈国辉,击溃了张贞、金汉鼎,赤色区域扩大至五六县,红军赤卫队扩充至七八千,闽西斗争局面,从此日形扩大而展开。”⑧
红四军古田会议后,第四纵队归红四军建制。是时,邓子恢留在闽西,领导苏区军民坚持斗争;张鼎丞率领第四纵队随四军征战赣南。1930年1月,闽粤赣敌军发动第二次“三省会剿”。四军各纵队相继占领连城、广昌;闽西地方武装收复龙岩、永定,致使敌人第二次“会剿”又告破产。3月,在龙岩隆重举行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闽西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为加强闽西地方武装建设,特委将起义后分散各县的赤卫武装改编为5个团,龙岩、上杭、永定、连城、长汀分别编为第一至五团,各团人数为300至700人左右,具有相当的战斗力。随后,根据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决定,扩充了各团人数和实力,将一至五各团升编为红军第九军,邓伟任军长,高静山任政治委员,共3000余人,2000余支枪。第九军大部分是赤卫队改编来的,一、二、三团为龙岩、上杭、永定的赤卫队改来的,战斗力比较强,人数有2500左右;四、五两团,是由长汀、连城的赤卫队改编过来的,六团,是新在上杭组织起来的。这3个团的战斗力比较差,人数在1000左右。红九军的建立,取代了已编入四军的第四纵队而成为闽西地方主力红军。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4月间,闽西扩充了第九军6个团的人数和实力,将刚成立的红军第九军改编为第十二军,邓毅刚任军长,邓子恢兼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纵队,近4000人,2000余支枪。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方针下,为夺取闽粤桂3省政权,党中央指出:“红军十二军发展的方向是东江,是争取广州。”“扩大福建的地方暴动,扩大福建的游击战争,扩大福建的农民武装,建立多处的新的红军”,“福建所有的红军,都应全部集中推向东江腹地前进的。”⑨据此,5月,刚成立不久的十二军奉命分3路出击东江。可是十二军几度进攻都未能深入东江会合,半途而废。
第十二军出发东江之后,闽西后方的各县赤卫队、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军,胡少海任军长,黄苏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纵队,龙岩、上杭、永定、连城、长汀,编为第一至五纵队。以后又将武平、平和游击队,各200人,也编入二十军。全军总计3600人,枪2200支,但子弹缺乏,战斗力弱。
6月,十二军由东江失利退回闽西时,恰值四军到长汀,省委决议将第二十军取消来充实第十二军,闽西红军编为3个师,“第一、二两师以固有十二军之六个团加以补充;第三师则以二十军全部编成与第四军之第四纵队互相掉换。”⑩
红四军第三次入闽后,前委和闽西特委召开汀州会议,决定四军与闽西、赣西南的主力红军,合编为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为红一军团),第四、三、十二军划归为红一军团建制。同时决定原四军第四纵队回到闽西苏区,和闽西各县的赤卫团重新组建地方主力红军。6月下旬,闽西特委“将四军之四纵队(闽西最初的红军)与十二军第一纵队合编为红军二十一军,留闽的共一千一百杆枪,快枪四百余,人二千。”⑪军长邓毅刚(后胡少海、伍中豪),政治委员李任予(后邓子恢),下辖5个纵队。
至此,闽西的3支地方主力红军第十二军、二十军、二十一军,共5000余人,3000余支枪。闽西各县有组织的赤卫队等武装,已达两三万人。闽西红军在赤卫队武装的积极配合下,打败钟少奎、卢新铭、张贞、卢兴邦、周志群等大小军阀,巩固和扩大了上杭、长汀、龙岩、永定、连城、武平等苏维埃区域。闽西根据地人口迅速从85万发展到100多万,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
四、闽西地方红军:在“左”倾错误的困境下艰难奋进
7月,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开始在福建和闽西贯彻执行。省委在积极准备全省武装暴动的同时,提出闽西党的总任务是:“集中一切革命力量,扩大斗争到广东去,首先夺取闽粤桂三省政权,争取全国革命胜利。”⑫在“左”倾错误之下,省委和闽西特委并没有接受去年出击东江失利的教训,仍指示:“二十一军全部由岩出发向东江发展,配合东江各种革命势力,夺取广东政权,争取全国胜利。”⑬8月,二十一军只集中第二、三团出发东江,进攻大埔失利退回闽西。9月,二十一军第二次出击东江,再次失利。10月,二十一军退回闽西后,又转攻上杭、平和、连城等县城,再遭重创。这样,二十一军两次冒险出击东江,连遭失败,最后一次几乎使全军瓦解。在闽西极为严重的形势下,党中央不得不转变斗争策略,改向闽南发展夺取漳州,但仍没有放弃向东江发展的总路线。
根据中央的指示,11月上旬,福建总行委、二十一军军委、红校校委在龙岩召集联席会议,“决定把二十一军二十军编为三个步兵团番号为十二军一二团,共一千一百支枪,人二千六百人,三团在长汀集中,编制共枪五百余支,人五百余人。”⑭闽西总行委要求:应即将所有闽西的武装集中,一律合编二十一军充实红军力量。于是二十军一、三纵队合编为一纵队,与二十一军一、二纵队合起来改编为十二军。为了区别于红一军团的第十二军,新编的十二军定名为新十二军,贺沈祥为代军长,施简为政治委员,下辖3个团,共3100余人,1600余支枪。11月下旬,新十二军返回永定,在苦竹一带游击,打苦竹与龙潭民团时,均失利,士兵由1400余人减至600余人。12月,党中央派左权任十二军军长,黄苏任政治委员。
在“左”倾错误的指导和影响下,闽西红军几个月的屡次失败,损失惨重,“闽西的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越打越弱,越打越小。”⑮由于进攻东江失利,加上闽西又遭空前水灾,赤色区域比此前缩小了。整个闽西苏区,除1000多红军外,地方武装散布四周,且很难集中。但是,闽西苏区军民在困难条件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4次“围剿”,取得了保卫闽西苏区的重大胜利。
10月,以邓发为书记的中共闽粤赣特委成立时,正值国民党军向江西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闽西军阀张贞、卢新铭、周志群等部队,于12月相继攻陷龙岩、永定、汀州、连城等。1931年1月,东江红军和永定工农武装6000余人,一举收复永定县城,打破敌军对闽西的第一次“围剿”。3月,为配合国民党军对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福建国民党军对闽西发动新的进攻。新十二军配合老十二军,于六七月间连克长汀、连城县城,击溃卢新铭旅,敌军对闽西的第二次“围剿”失败。但此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又在闽西全面贯彻。8月,闽西敌军乘国民党军向江西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之机,进占长汀、永定。新十二军发起反攻,再克长汀、连城,重创卢新铭旅。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闽西苏区与江西中央苏区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1年底,新、老十二军与红三十六师合编,仍称十二军,游瑞轩任军长(后罗炳辉)、黄苏任政委(后谭震林)。1932年2月,成立闽粤赣军区(福建军区),下辖闽西各县工农武装及宁化独立第七师、十二军等。为统一指挥地方武装,在闽西苏区,先后成立了杭永岩、汀清连、宁清归3个军分区。9月至12月,红军独立第八、九、十师相继成立,共3000余人,与十二军分别部署在上杭、永定、龙岩、武平、清流、宁化地区。经过几个月战斗,闽西红军连续攻占许多敌人驻守的重要城镇,打击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了清流、宁化边区,打通了闽西与闽北苏区之间的联系,为即将展开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准备了条件。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敌十九路军进占连城并企图围攻长汀时,闽西地方武装迅速动员3000余人保卫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地方武装配合独立第八、九师作战,打击敌人,武平、宁化、永定各县游击队及地方武装也深入白区打击敌人。1933年3月间,独立第七师编入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独立第八、九、十师合编成第十九军,由福建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兼任军长、杨尚昆任政委。新成立的闽西红军主力第十九军及地方武装,连续打退敌人的进犯,胜利地保卫了福建军区后方基地长汀的南阳(今属上杭县)。6月,红十九军编入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不久,十二军编入了红一军团第四军建制。至此,闽西红军在苏区的历史基本结束。
五、坚持三年游击战争:闽西武装力量保存下来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福建军区直属部队独立第十九、二十团,担负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的任务。但在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进攻下,损失很大。此后,战斗在敌后的独立第八团600余人和独立第九团1200余人,成为闽西的主要军事力量。12月,张鼎丞等由江西回福建,于1935年3月在永定与红八团会合,领导开展游击战争,闽西红军第八、九团和明光独立营,以及闽西南的独立第三团,加上各县游击武装,配合开展建立以岩永杭地区为中心的闽西游击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为了统一军事政治的领导,4月,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后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张鼎丞任主席。同时成立闽西第一、二、三、四共4个作战分区,分别抗击敌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各个作战分区及红军游击队,从4月至12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西的第一、二次“清剿”。
1936年1月,闽西南游击武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将4个作战分区所属部队依次改为一、五、三、七支队,各县游击队改编为闽西南抗日义勇军支队,合计2000人。从1936年春至1937年春,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又粉碎了国民党对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发动的第三、四、五次“清剿”。红军游击队从斗争中发展到3000余人。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38年初,闽西、闽粤边、闽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共2000余人,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随之开赴皖南抗日前线。闽西红军在苏区游击区的10年光荣历史至此结束。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红军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一样,作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支柱,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粉碎敌人的“围剿”、“清剿”等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注释:
①《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政治经济状况与今后工作方针的决定》,《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②《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给闽西特委的指示信》,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辑,第214页。
③《关于闽西斗争的意义与教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福建地区》,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④《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斗争工作大纲草案》,《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2辑,第45、46页。
⑤《中共福建省委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69页。
⑥《巡视员谢运康给中共福建省委的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148页。
⑦《中共福建省委给永定县委并转闽西特委、四军前委的信》,《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2辑,第168页。
⑧《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第43页。
⑨《中共中央给闽西特委信》,《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3辑,第261页。
⑩《中共福建省委向中央的报告》,《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3辑,第321页。
⑪⑭《左权、施简给南方局、中央的报告》,《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4辑,第471、470页。
⑫《中共闽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日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274页。
⑬《中共闽西特委通讯第十二号》,《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4辑,第26页。
⑮张鼎丞:《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