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作用的障日板、帐帷、屏风

遮蔽作用的障日板、帐帷、屏风

在莫高窟西魏第249窟窟顶西披下部两侧,各绘有殿堂一座。殿堂的屋顶均为歇山顶,檐口正中也都有一个向上撑起的障日板。障日板中绘两条横线和三条竖线,可能表示障日板是先由木条制作成框架,然后再覆盖钉上一层薄板而成(图116)。

img146

图116 西魏第249窟西披 有障日板的殿堂

初唐第338窟西壁龛顶《弥勒经变》中,大殿左右两侧是相对的三开间配殿。配殿檐下也各有一个向上撑起的障日板,板上画宝相团花(图117)。

img147

图117 初唐第338窟西壁龛顶 有障日板的配殿

障日板的作用主要是遮蔽日晒,这是因为当时建筑技术中斗拱结构可能还不够完善,房屋出檐较短,因此设法在檐口支撑起一块大大的障日板来避免强烈的日照。由于配殿通常位于大殿的东西两侧,日照强烈,故用障日板遮蔽阳光。如唐•段成式《寺塔记》记载:“平康坊菩提寺佛殿东西障日及诸柱上图画,是东廊迹。”其中的“障日”,即指佛殿东西两侧的障日板。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障日板……施之于格子门及门、窗之上。”敦煌壁画中很直观地用于殿堂的门前上方,并且用纵横线条绘有格子状,不知这与“格子门”有无关系?

障日板是针对自然界而设置的蔽障物,而既针对自然界同时也针对人类自身而设置的蔽障物则有帐帷、屏风等。

帐帷,或曰帷帐,是一种张挂或支架起来作为遮蔽用的器物,通常用布帛毡革制成。一般而言,帐是有顶的篷帐,帷是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敦煌壁画中所绘的帐与帷,主要见于婚礼图中。如盛唐第33窟南壁《弥勒经变》婚礼图中的帐为长方形,两坡顶,两壁垂直,山面敞开,帐内设宴席;其周围又用布幔围成“院墙”的形式,即帷。帷帐内众人正在举行婚礼(图118)。榆林窟五代第20窟南壁《弥勒经变》婚礼图中的帐为方形,两坡顶,两壁垂直,山面敞开,帐内设宴席;帐与帷被分别隔离为两个部分;搭帐布和搭挂帷幕的木杆支架结构都非常清楚。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婚礼图的帐设置在宅院旁侧,为长方形,盝顶状,两壁垂直,山面敞开,帐内设宴席;表演场地没有用帷幕,而改用有斜撑的六座屏风围合而成,屏风的色彩有的是绿色,有的是赭褐色(图119)。另外,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剃度图中一群等待剃度的宫女们正挤在一帷幕之内,该帷幕的作用显然是为了遮挡外人观看(图120)。

img148

图118 盛唐第33窟南壁婚礼图

img149

图119 盛唐第445窟北壁 婚礼图

img150

图120 盛唐第445窟北壁 剃度图

帐帷之设,汉魏之时已有且常同时并用,也不局限于婚礼场合而多用于郊外游玩时。据唐•欧阳阳询《艺文类聚》卷61记载:汉•仲长昌云“连帷为城,构帐为宫”;汉•扬雄《蜀都赋》云“延帷扬幕,接帐连冈”;魏•刘邵《赵都赋》云“朱幕蔽野,彩帷连冈”。

帐之用于婚礼,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今士大夫家婚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又说:“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由此可知帐又可以成为露帐或青庐。唐五代文献关于婚礼用帐的记载很多,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5记载:“及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敦煌文献P.2646《新集吉凶书仪》中记载:“女家铺设帐仪:凡成礼须在宅上西南角吉地安帐,铺设了,儿郎索果子、金钱撒帐。……撒帐了,即以扇及行障遮女家堂中,令女婿傧相行礼。……礼毕升堂奠雁,令女坐马鞍上,以坐障隔之,女婿取雁隔障掷入堂中,女家人承之。” P.3350《下女夫词》中亦云:“壹双青白鸽,绕帐三五匝。”均谈及帐与帷(障)在婚礼中之功用。

屏风的起源很早,宋•高承《事物纪原》卷8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汉制屏风,盖起于周皇邸斧扆之事也。”敦煌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屏风的记载,如P.3350《下女夫词》云:“堂门策四方,里有四合床。屏风十二扇,锦被画文章。”又,P.3432《龙兴寺器物历》记载:“仏屏风像壹合陆扇。”P.2613《咸通十四年敦煌某寺器物账》记载:“屏风骨两副……纸屏风面壹副……阿弥陀瓶(屏)风壹合。”P.3067《某寺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记载:“大佛屏风拾贰扇,小屏风子肆扇。”

敦煌壁画中的屏风,以上述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婚礼图中的六座屏风最有特色,另外其他壁画所绘的屏风大多位于一些人物所坐的床榻上,主要具有装饰作用,遮蔽功能相对较少(图121)。

img151

图121 盛唐第23窟窟顶东披 法华经变·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