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兰州“十三陵”——明肃王墓

(9)兰州“十三陵”——明肃王墓

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的平顶峰南麓,有一处北靠平顶峰,南临苑川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长约3000米,依山就势,选址考究,枕山面野,排列井然的古墓群。这处气势宏伟,头枕峰峦,脚踩玉带,“次第排列,望若山岭”的墓群,就是被称为“兰州十三陵”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墓群。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其政权,实行“封建诸王之制”,将诸子分封各地为藩王。其四子朱楧,起初被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封为肃王。先驻平凉,后就藩甘州(今张掖),建文元年(1399)移藩兰州,兰州从此开始了沿袭九世十一王,长达248年的肃藩王统治时期。朱楧就藩兰州后,效法历代帝王及早为自己修筑陵寝的惯例,于永乐初年(1403年)就率领下属官员、侍从及风水先生等前往金县(今榆中)勘察墓地。

民间传说,朱楧先选就今榆中新营东侧的山坡修建陵寝,快修好时,朱楧听说陵寝上面的山岔叫温家岔,因忌“朱瘟”之讳,便停止修建,选定平顶峰南麓这片头枕峰峦,脚踩玉带的风水宝地。

据《甘肃通志》、《皋兰县志》载,平顶山肃王墓从永乐十七年(1419年),肃庄王朱楧死后开始营葬起,历代肃藩王死后多葬于此陵区,先后葬于平顶峰的有肃庄王朱楧、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宗、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贵、肃王朱识鋐、二位妃子(庄王妃孙氏、怀王妃王氏)和一位夫人(朱识夫人薛氏)共十三位藩王及其嫔妃。肃宪王另葬于城西南10公里的周家山。

肃庄王墓封土“高若山丘”,规格雄伟宏大,结构严谨复杂。墓室坐北朝南,用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的青砖砌成,坚固规整。墓有三门五室。首道墓门为两扇大石门,用整块富平青条石凿成。石门高2.5米,宽2.2米。门上坎用整块石条做成。前室长6米,宽6米,顶高10米,呈拱圆顶。二道门为木制,高2.5米,宽2米。由此门进去为第二墓室,长10米,宽3.3米,高10米。墓室左右各有形状大小一样的耳室各一个,耳室与墓室间有墓道相连。第三墓门与第一墓门相同。主墓室长5.8米,宽6.2,顶高12米,呈拱形圆顶,为停放肃庄王的棺椁处。墓室三面墙壁各有一圆拱形小龛,供放祭品。位于兰州上西园的肃藩郡王墓,形制与肃庄王相差无几,只是规格略低,但保存基本完好,出土了凤冠、金耳环、金钗、玉带等大量明代皇室用品,美妙绝伦,巧夺天工,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玉工艺制作水平,也反映了诸藩王生前的生活场景。

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埋葬最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从残存的砖室墓看,墓室结构严谨复杂,封土高大雄伟,素有“小十三陵”之称,为研究明代藩王丧葬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精美随葬物品组合,为研究明代藩王的仪仗、服冕制度年提供了参考。同时,肃藩王墓群坐北朝南,依山面水的布局,使我国古代传统堪舆学中的“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等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示,为研究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依据。